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在佛教 因果 (梵語:hetu-phala)或曰 緣起 (梵語: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語:paṭicca-samuppāda)論中,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賴各種條件。 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條件稱作「因」( 梵語 : hetu ),間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條件稱作「緣」( 梵語 : pratyaya ) 。 「緣」字單就字面解釋有攀爬之意,連結集合根本因及各種緣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現象界一切法,即為因緣。 有因有緣而法成。 因緣果報 四字往往合併使用,因是起源,緣是所依附或曰過程, 果報 則是結果。
      zh.wikipedia.org/zh-tw/因緣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4年6月26日 · 因緣觀是整個佛教的共識不管你什麼宗派你所開顯的道理都必須跟無我的真理相應也就是說所有的生命都必須假借因緣才能夠創造出來沒有例外的所以因緣觀是所有宗派大小乘的共識。 當然每一個人從因緣的角度來解釋,就各有不同。 唯識學的因緣觀,它是偏重在雜染這一塊,偏重在有漏這一塊,它是從輪迴的角度來解釋因緣,不像真如緣起,是從一種清淨莊嚴的角度來開展緣起,它偏重在輪迴的角度,從有漏的因緣來開展緣起,就是凡夫是怎麼流轉的? 你應該怎麼從輪迴裡面跳脫出來? 它是解釋這兩件事。 那麼唯識學講到這個輪迴,它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造業。 你會輪迴,你一定有業力。 我們可能過去在某一個時間空間造了某一個業,然後現在成熟了,才變現出你現在的果報。 所以在唯識的角度當中,它的因緣觀,第一個一定有業力。

  3. 在佛教 因果 (梵語:hetu-phala)或曰 緣起 (梵語: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語:paṭicca-samuppāda)論中,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賴各種條件。. 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條件稱作「因」( 梵語 : hetu ),間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條件稱作「緣」( 梵語 : pratyaya ) [2 ...

  4. 在佛教 因果 (梵語:hetu-phala)或曰 緣起 (梵語: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語:paṭicca-samuppāda)論中,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賴各種條件。. 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條件稱作「因」( 梵語 : hetu ),間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條件稱作「緣」( 梵語 : pratyaya ) [2 ...

  5. 參考文獻. 十二因缘. 十二 因缘 (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Nidāna )也称 十二 缘起 支 、 十二有支 (梵文: 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 ,巴利文: 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 ),佛教重要基礎理论之一, 釋迦牟尼 佛陀 自修自证得到真理。 此十二緣起支分別:1. 無明 、2. 行 、3. 識 、4. 名色 、5. 六入 、6. 觸 、7. 受 、8. 愛 、9. 取 、10. 有 、11. 生 、12. 老死 。 它們都是 緣生 法,都是 無常 ,它們之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緣起 關聯。 十二因緣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 轮回 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6. 2011年7月18日 · 一、前言.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生命。 生命究竟從何處來? 又將往何處去呢? 佛法說生命是由因緣而來的因緣是什麼就是生命的根源就是生命賴以存續的條件。 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由於許多條件的相互依存而產生的。 佛教的因緣說和一般生命起源說不同一般生命起源說是直線式的因緣說是圓的。 就如時鐘,從零點走到十二點,在鐘面上很難看出它的起點和終點;像這種環形的時空觀、人生觀,就叫做「無始無終」。 生命也是如此,在過去是無始,對未來是無終。 人死後,生命是如何轉遞的呢? 「勸發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轉遞,有如烏龜脫殼一般。 烏龜脫殼是非常疼痛的,生命由此體轉到彼體也是如此。

  7. 星雲大師. 首頁 > 星雲大師文集 > 人間佛教系列7-佛法與義理. 佛教對因緣的看法. 二千餘年前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而降誕於世」,這個大事這個因緣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覺悟的真理。 佛法,和一般的知識學問不同。 一般的知識學問,大多注重表面的詮釋,是名相表解;佛法則注重內涵的透視,是終極、究竟。 以我們的手掌為例,從醫學上看,它是許多骨骼、肌肉、神經及細胞所組成;從文學上看,它表現許多風度、姿勢及語意;從哲學上看,它蘊含某些命相、情誼;從物理學上看,它的伸縮綣曲代表許多運動引力……。 總之,它是個實體,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東西。 而佛法則像X光一樣把它透視成一個空虛的影像,是一種必然腐爛灰滅的空假之相。

  8. 佛學大辭典/因緣觀. 作者 丁福保 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辭典在 兩岸四地以及美國 屬公有領域。. (術語觀十二因緣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轉之理也。. 由此觀而開悟者名緣覺。. 宋高僧傳曰:「接飛花墜葉作因緣觀。. 」大乘義章十二曰:「因緣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