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宣明會義工 相關

    廣告
  2. 參與宣明會「助養兒童計劃」,為貧困孩子帶來切實可見的改變。 幫助貧困孩子享健康,獲教育,在愛和保護中長遠改善生活。

搜尋結果

  1. 世界宣明會 (英語: 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 , 大陸 和 香港 稱 世界宣明會 ),是一個總部位於 美國 的 基督教 國際救援及發展機構,目前在全球約100個 國家 或 地區 工作。 2018年度,在全球籌募所得的善款及物資總值多達27.5億 美元 ,總受益人數超過1億,其中240萬人是資助兒童。 世界展望會是世界上其中一間具規模的救災、扶貧及發展的民間機構。 世界宣明會透過開展兒童爲本區域發展項目、救災及重建、 教育 、 醫療 衛生 、農林 環保 、 孤兒 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服務,以及城市事工等發展項目,協助 貧窮 人擺脫貧窮,達致自力更生及持續發展。 世界宣明會與 世界衞生組織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及其他 聯合國 分支機構保持合作關係。 歷史 [ 編輯]

  2. 2004年,她回港後曾與 宣明會 到 陝西省 做義工。 2006年,在 廣東省 深圳市 買了一個單位,更曾打算從此在該地生活。 但後來在做義工期間發現 中國大陸 並不簡單,亦曾經嘗試到 國家信訪部 投訴但不果。 在香港政治氛圍越來越壞的情況下,她亦隨之參與社會運動。 [7] 開始參與社會運動 [ 編輯] 反國教運動和雨傘運動 [ 編輯] 2011年,王鳳瑤參與香港聲援 佔領華爾街 的行動,又出席 六四晚會 和 七一遊行 。 2012年,參與反 國教 運動,更在 政府總部 外靜坐數日,她認為教育很重要,不想讓政府領導學校、管制學生,希望讓新一代仍有獨立思考能力,此次運動亦重新令王覺得香港還有希望。 [7] 後來,她的左邊乳房被驗出有腫瘤,需要切除三分一的乳房,她亦因此休養一年。 [8]

  3. 世界宣明会 (英语: 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 , 台湾 称 世界展望会 ),是一个总部位于 美国 的 基督教 国际救援及发展机构,目前在全球约100个 国家 或 地区 工作。 2018年度,在全球筹募所得的善款及物资总值多达27.5亿 美元 ,总受益人数超过1亿,其中240万人是资助儿童。 世界宣明会是世界上其中一间具规模的救灾、扶贫及发展的民间机构。 世界宣明会透过开展儿童为本区域发展项目、救灾及重建、 教育 、 医疗 卫生 、农林 环保 、 孤儿 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服务,以及城市事工等发展项目,协助 贫穷 人摆脱贫穷,达致自力更生及持续发展。 世界宣明会与 世界卫生组织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及其他 联合国 分支机构保持合作关系。 历史 [ 编辑]

  4. 其他人也問了

  5. 世界宣明会 (英語: 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 , 台湾 称 世界展望会 ),是一個总部位于 美国 的 基督教 國際救援及發展機構,目前在全球約100個 國家 或 地區 工作。 2018年度,在全球籌募所得的善款及物資總值多達27.5億 美元 ,總受益人數超過1億,其中240萬人是資助兒童。 世界宣明会是世界上其中一間具規模的救災扶貧及發展的民間機構。 世界宣明会透過開展兒童爲本區域發展項目、救災及重建、 教育 、 醫療 衛生 、農林 環保 、 孤兒 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服務,以及城市事工等發展項目,協助 貧窮 人擺脫貧窮,達致自力更生及持續發展。 世界宣明會與 世界衞生組織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及其他 聯合國 分支機構保持合作關係。 歷史 [ 编辑]

  6. 香港繁體. 工具. 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 ,簡稱 饑饉三十 (中國大陸、台灣稱 飢餓三十 ),是 世界宣明會 為了幫助世界各地受到天災人禍、 疾病 威脅的人免於痛苦的活動。 活動名稱的命名,來自 聖經 中禁食禱告的原意,親身感受飢餓,體會遭逢不幸者的感覺。 世界上第一個飢餓三十活動,是1971年一群 加拿大 的 青少年 在 亞伯達省 卡加利 市(Calgary)的一所 教會 中體驗禁食30小時(一天又6小時),來為 埃塞俄比亞 的飢民募款。 如果在這30小時之內吃東西,將無法領取證書。 中華民國 ( 臺灣 ) [ 編輯] 臺灣 的飢餓三十活動,主要由 台灣世界宣明會 舉辦。 第一屆的飢餓三十活動舉辦於1990年, 援助國 包括 蘇丹 、 莫桑比克 和 埃塞俄比亞 。

  7. 香港繁體. 工具. 台灣世界宣明會 (英語: World Vision Taiwan )設立於1964年。 最初1951年設立,由美國宣教士 鮑伯·皮爾斯 博士創立於美國。 除了世界救濟活動以外,尚針對不同國家所需之人道救濟、支援為主要工作。 關懷對象除了一般弱勢族群,首要服務對象為兒童。 目前全台有6個辦事處、有74個服務據點,服務範圍遍及台灣都會區角落、濱海地區、山區及蘭嶼、澎湖等離島,是國內在原住民及偏遠地區紮根最深、服務最廣的民間服務機構。 歷史 [ 編輯] 1950-1960 [ 編輯]

  8. 義工 (中國大陸稱為 志願者 ,台灣稱為 志願工作者 )是指一種助人、具組織性及基於社會公益責任的參與行為 [1] ,通常旨在促進善良或改善人類生活品質。 其發展可追溯至 二次大戰 後, 福利主義 抬頭導致各國政府支出崩塌,發展義務工作以解決社會上不勝負荷的需求 [2] 。 定義 [ 編輯] 簡單而言,義工可以定義為三種類型 [1] : 助人的美德及福利活動,當中指義工沒有收取任何薪金,並以 自由 意志付出自己從事福利、心理健康及社區發展等方面的工作 [3] ; 具組織性的利他行為,當中指是以幫助他人或對 環境 有益的活動 [4] ,並能在各個領域直接幫助他人 [5] ; 基於社會公益的參與行為,是回應 社會 責任及態度的一種行為,當中並不求回報 [6] 。 歷史 [ 編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