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5月14日 · 今人養貓已不為捕鼠,既由於家居無鼠可捕,也捨不得讓愛貓來捕。 此外,〈名物〉篇總結了養貓四大優點:「閒散置之,自便去來,不勞提把」;「餵飼僅魚一味,無須蛋米蟲脯供應」;「冬牀暖足,宜於老人」;大致合理可取,唯最後一項「護衣書有功」,則令人費解:貓兒總愛抓碎紙條,玩弄一番,對於愛書人而言,此點自是不太認同了。

  2. 2018年11月23日 · 2018-11-23. 人到底有無本性? 如果有,人的本性到底如何? 對於這個問題,《孟子告子嘗引述告子及時人所論提出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人性根本無善惡之分也有人認為本性既可為善也可以不善還有人認為有些人性善有些人性惡不可一概而論面對諸家異說的挑戰孟子始終堅持人性本善」,《告子載其說道: 孟子曰:「乃若①其情②,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③之罪也。 惻隱④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⑤我也,我固⑥有之也,弗⑦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⑧則失之。 』或相倍蓰⑨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3. 2017年6月30日 · 2017-06-30. 上篇提到,《論語.學而》中有「無友不如己者」句,歷來聚訟紛紜,或解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主張君子宜謹慎交友;或解為「沒有朋友是樣樣不如自己的」,申論君子見賢思齊、遷過向善之理。 關於交友之道,確實是個人生難題,不止今人疑惑,即使是孔子的弟子,其實也曾論辯過這問題,《論語.子張》載云: 子夏①之門人問交②於子張③。 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④而矜不能⑤。 』我之大賢與⑥,於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認為,君子宜謹慎交友,值得交的就交,否則就應拒絕;子張卻認為,君子既有非凡才能,自當能尊賢而容眾。 上述二說,到底何者為是?

  4. 2018年11月9日 ·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本無所謂善與不善。 』也有人說:『本性可以趨向善,也可以趨向不善。 因此,周文王、周武王在位,民眾就崇尚善良;周幽王、周厲王在位,民眾就趨向橫暴。 』又有人說:『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 所以有堯這樣的賢君在位,也還是會有象這樣的惡人存在;有瞽瞍這樣殘忍的父親,竟生出了舜這樣孝順的兒子;有紂這樣的姪兒、這樣凶暴的君主,卻還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的仁人。 』現在老師認為人性善良,那麼上述說法都是錯的嗎? 註釋. ① 告子:告姓,名字不詳,戰國時期哲學家。 生平事蹟不詳,或謂其受教於墨子,或謂其乃孟子學生,主張人性本無善惡,人之善惡乃受到後天環境影響。 ② 或:不定指代詞,泛指有些人、某些人。 ③ 文武:周文王,姬姓,名昌,中國商朝末期周氏族首領。

  5. 2014年11月5日 · 1. 試闡述孟子之「人禽之辨」。 (4分) 2. 為甚麼孟子強調「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4分) 參考答案. 1. 孟子認為「人禽之辨」在於人的道德自覺。 人與禽獸的根本差別是人具備惻隱之心與是非之心等四端,而禽獸則沒有。

  6. 2018年7月11日 · 2018-07-11. 無論在哪個時代,要堅持原則,秉持美德也是困難之事。. 尤其是在重利益,輕德行的環境,要潔身自愛,不與人同流合污,除需要無比 ...

  7. 2020年6月10日 · 2020-06-10. (續5月27日期)就陶潛而言,後人一致認為他品格清高、「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加以表揚。 他不甘為官、瀟灑地歸隱田園,從此「辭官歸故里」,過着優遊自在的生活。 只管對酒賦詩,與大自然融和。 蕭統《陶淵明傳》說:「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屬文。 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元好問《律詩絕句》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可見,世人對他的評價很高,認為他除能放下功名利祿外,還體現了儒家「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 古時社會,文人的出路只有出仕,陶潛有心為朝廷效力,但可惜「時不我予」,得不到器重,只有歸隱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