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4日 · 1972年出任國立編譯館編纂兼人文社會組主任與教科書組主任,推動國民中學的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加入當代的台灣文學作品,如黃春明的小說〈魚〉。 1975年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並翻譯為英文,於華盛頓大學出版發行,該書選錄1949至1974年在台灣出版的現代詩、散文及短篇小說。 1982年應邀赴美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講授台灣文學課程,並至紐約聖約翰大學參與中國現代文學會議,是戰後兩岸文學界的首次正式出席與相遇。 1985年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講授台灣文學。 1988年自台大外文系退休,隔年獲聘為名譽教授。 1992至1999年,主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並參與「台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推動吳濁流、黃春明、李喬、朱天文、平路等多位作家的作品英譯,戮力推廣台灣當代文學。

  2. 2022年10月2日 · PAST ARTICLES. 星期日文學‧《香港粵語吟誦手冊》——老派吟誦詩詞文之必要.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02日. Share. (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初聽「吟誦」,從錄音中傳來一位老先生淺唱低吟的聲音,聽他延長詩句字尾哼出樂音,總覺得意猶未盡,當時還不懂這種腔調叫「花腔」,只想到詩詞文原來還有這種特別的演繹方式,甚是驚喜。 這種風雅的老派讀書調,就是吟誦。 過去在私塾學會吟誦的老先生大都沒有將這門聲音藝術系統化,單純地把它當作讀詩賞詩的生活美學。 現在縱有不少文學愛好者希望將吟誦傳承下去,但仍屬小眾文化,對大部分人來說依舊陌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蕭振豪即為此作備忘,把一首首即將為世遺忘的吟誦作品收錄進《香港粵語吟誦手冊》(下稱《香》),永久流傳。 步向沒落的聲音藝術

  3. 2021年11月21日 · PAST ARTICLES. 星期日文學‧董啟章:《香港字》:行者無疆,愛者不懼.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21日. Share. 在版畫工作室遇到印刷機,令董啟章想起曾開五金工場的父親。 而看見機器,勾起心底植根已久的機械魂,這也是影響他寫《香港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董啟章推出最新長篇小說《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港台兩地備受矚目。 繼二 二 年《後人間喜劇》在台出版後,相隔一年再度推出新作,同樣由新經典文化出版。 小說構想源於去年版畫工作室策劃的「字裏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內容以傳教士歷史、活字印刷、版畫等元素編織沉寂已久的香港故事。

    • 粵語書寫 明末已見
    • 「學校寫廣東話,畀人話錯」
    • 「一開始睇得慢啲」

    說及粵語書寫,就絕不是近年才出現。學者李婉薇所著的《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仔細研究有關歷史,書中提及明朝末年以來,廣東民間說唱活動帶動出版業興旺,粵語開始成為印刷品上使用的語文,而至晚清的粵語作品衍生多種體裁。首先,從明末起,廣東民間已流傳「木魚書」,當中著名作品包括《花箋記》、《二荷花史》的人物情節,更成為民間一些俗語,並開始有文人認真評賞。再者,晚清在華的西方傳教士對粵語書寫亦功不可沒。傳教士抵達廣州此個早期通商口岸,發現以漢語文言文難跟當地人溝通,致力學習粵語傳道。1828年馬禮遜編著的《廣東省土話字彙》為粵語宗教文刊提供良好基礎,傳教士陸續把《聖經》及故事文集翻譯成廣州話版。至1870年左右《天路歷程土話》出版,當中保留粵語一個重要特色,於句末具充滿感情的助語詞,包括「嘅哩」、「唎咩」...

    訪問《迴響》團隊另外兩名成員,一邊笑談廣東話,一邊走在維港旁。修讀語言學的編輯阿擇解釋,本港的書面語由現代白話文規範而成,而現代白話文的詞彙句法,屬於學術上稱為「官話」的系統。語言規範化及正統化的過程中,粵語於正式場合及文件書寫不被使用,產生低一等的印象:「兩文三語,三個語言係咪平等?似乎就唔係。你喺學校寫廣東話,會畀人話你錯,啲嘢似普通話大家就認為係書面語,啲嘢似粵語就係口語,而寫粵語就唔得,否定咗好多可能性。」阿擇亦留意到,本地被列為「文學作品」者,當中使用的「粵語入文」多想表達生動對話、地道面貌、罵人情節或黑社會等角色塑造等,大部分陳述不會用上廣東話。 團隊把「廣東話」、「文學」並列,就希望打破此等慣性,他說:「好多人都會質疑,廣東話可以係文學咩?可以有幾文學啊?我哋就係想去試吓。」那...

    多數接受本港教育的讀者,應該會對全粵語文章、長句子感到吃力,因為大家閱讀已經非常習慣言、文分途。團隊中負責統籌及出版工作的鍾卓玲說:「一開始睇,係會睇得慢啲。」向團隊借來部分文章先睹為快,腦中不禁邊看邊「讀出聲」,恍如在聽一場廣播劇,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鍾卓玲表示,刊物其中一個目的是提高公眾對粵語的參與度,推廣有關文化。粵語市場不限於香港,現階段團隊正在商討於澳門、台灣、星馬甚至加拿大出版,同時希望展開更多對粵語之討論。她說:「有價值就應該去做,你唔知幾時會無得再講、再寫廣東話,到時邊個會幫我哋記錄,或者栽種呢件事?」 團隊重申不是要去捍衛什麼,或企圖建立粵語模範,這無疑是一場開闊可能性的實驗。而對於粵語的熱愛,阿擇頂着豆大的汗說:「最後唔係因為佢有咩化學成分、外在原因鍾意粵語。就好似有人問...

  4. 2021年5月4日 · 與兄弟姊妹相處,是孩子在成長路上需要學習及鍛煉的過程,亦是建立個人人格和人際社交的重要契機。 今次讓我們分享處理兄弟姊妹手足之情的重點,讓孩子們建立良好關係之餘,也可令家庭更和諧。 1. 學習「我的」與「我們的」概念. 人總有比較喜歡及珍惜的東西,尊重孩子把最喜愛的物品珍藏的舉動,但亦要教會他們把珍藏以外的物品與兄弟姊妹分享。 面對爭吵時,家長可在嘗試平靜他們的情緒後,與子女共同界定哪些是「珍藏」物品,哪些是「可分享的」物品,前者讓他們感到自己被尊重,後者讓他們學習分享及尊重別人。 2. 學習原諒與接納. 兄弟姊妹間相處無可避免會吵架。 家長可欣賞孩子們的主見及敢言,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下表達己見,最重要是吵架後要「賽後檢討」,教會他們學習互相包容、互相接納、互相原諒。 3. 堅守相同公平原則.

  5. 2023年9月17日 · Share.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因粵語聲調複雜而來的詞人代言體制,以及聽眾對口語的成見,使香港流行曲的創作處處受限。 無疑以書面語入詞,若能在細節和敘事上大力經營,未嘗不能呈現真切的生活質感,然而廣東歌的抒情傳統和主副歌定式,又使它在此兩項上舉步維艱。 千禧後概念大碟的興起是突破限制的嘗試,但更徹底的改變,尚待創作模式的更迭,以及語言上的革新。 生活語言的新路線. 記錄庶民生活的口語歌在主流樂壇淡出20多年後,終於在千禧年代重現,重開風氣者是「平民天后」謝安琪及其幕後功臣周博賢。 謝安琪與許冠傑有些相似,皆具大學生背景,知識分子身分使他們能以口語演唱而不覺鄙俗(這是黃志華分析許冠傑的觀點)。 但二人出道之社會情勢大異,謝冒起之年代,正值本土意識崛起之時。

  6. 2021年7月15日 · Share. 粵劇名伶阮兆輝出席新書簽名會,去年曾中風入院的太太鄧拱璧現身支持。 (陳釗攝) 【今日直擊】 粵劇名伶阮兆輝今日出席其著作此生無悔此生簽名會去年曾中風入院的太太鄧拱璧現身支持精神不錯且行動自如。 阮兆輝表示《此》書去年已出版,銷情理想,趁今年書展推出第2版。 這是他推出的第3本書,阮兆輝回憶第1本書是關於其成長與家庭,第2本是談演戲的工具書,《此》就是關於戲曲藝術的培訓和承傳。 他說︰「我會繼續寫下去,下一本會再細緻地逐個角色解構。 」後年是阮兆輝從事粵劇界70周年,他表示視乎疫情或舉行慶祝活動。 (即時娛樂) 相關字詞﹕ 阮兆輝 鄧拱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