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對時間的現實感。2001年,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Jeff Conte進行一項實驗,他將一批人分成為兩組, 一組人選自表現得較為有進取心、自信心和成就取向的群體,另一組則長於創作、反思及探究,但處事較為鬆散及缺乏方向。
    • 計劃謬誤。「計劃謬誤」這個概念於1979由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以色列心理學家Amos Tversky提出,這一詞被用以描述人們總是低估自己完成一項任務所需時間的現象,而這種樂觀的估計通常來源於人們的認知偏差。
    • 人格特質。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Linda Sapadin 認為具有完美主義傾向、喜歡製造危機和挑戰權威特質的人更有可能習慣性遲到。1.完美主義者,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對於凡事會不斷地追求完美,並且非常關注和在意他人的評價,因此,他們在出門前會反覆檢查,直到認為自己各個方面都準備充分且幾近毫無瑕疵的狀況下才會出門,而這樣極致的要求常常導致出門的時間超出他們的預計。
    • 脆弱與安全感。習慣性遲到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自我防禦的一種方式,尤其在親密關係的約會中,他們會認為準時赴約是重視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表現,而這份重視會被他們認為是一種脆弱的表現。
    • 網路遊戲成癮 從「好奇」開始
    • 網路遊戲成癮常並存注意力缺損、憂鬱、焦慮
    • 戒癮改變歷程分為 5 階段
    • 認知行為療法 助孩子尋找替代想法、時間管理

    網路成癮的發生往往不是一夕之間,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昆樺指出,網路遊戲成癮是「從嘗試到習慣」的歷程,孩子一開始會先出於「好奇」、「實驗」的心態開始嘗試,從中得到益處後,之後只要發生人際衝突或是面臨生活壓力時,就會更加投入,且玩遊戲的時間越拉越長,最終發展為網路遊戲成癮。 賴柔吟醫師表示,根據 WHO 定義,當對於遊戲的節制力明顯缺損,遊戲成為生活裡面最優先的次序,遠超過對其他事情的興趣及日常活動,且就算發生一些相關的負面後果仍然持續沈迷,造成重要功能(如個人、家庭、社交、教育、工作表現等)明顯缺損並持續 12 個月以上時,就構成網路遊戲成癮的條件。 她說,「網路遊戲成癮的診斷標準非常嚴格,若演變到完全符合上述狀況,通常就已經非常嚴重且難以處理。」此外,許多成癮者並無自我覺察,根據 1...

    當學生因網路遊戲成癮變得無法穩定就學、上班族無法專心上班時就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此外,若爸爸媽媽覺得孩子的網路沉迷狀況難以處理,或是不知道怎麼溝通時也建議可以尋求專業協助。賴柔吟醫師說,成癮是一種腦部疾患,腦部酬賞系統的迴路問題,造成情緒調節及衝動控制困難、因應能力較弱,最後出現行為成癮疾患。 不過目前網路遊戲成癮並沒有藥物可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協助處理現實生活問題為主,賴柔吟醫師說,研究顯示網路成癮個案常會並存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憂鬱、焦慮等多重診斷,只單獨處理遊戲成癮問題不容易成功。 她表示,「若上述並存精神疾患沒有好好被評估及治療,僅直接斷網,沒有循序漸進地溝通處理,往往會造成孩子出現更多激進舉動與回應,甚至發生憾事。」

    至於臨床上的成癮治療,賴柔吟醫師分享,根據Prochaska與DiClemente(1977)所發展出的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戒癮與改變的歷程可分為懵懂期、沈思期、準備期、行動期以及維繫期。 1. 懵懂期:並未意識到自己已經有成癮行為及問題,沒有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也不會感受成癮行為是否會帶來不良影響及危害。 2. 沈思期:開始意識到有成癮問題,也清楚改變行為的優點,不過對於自己是否願意投入戒癮還會有所猶豫。舉例來說,個案自己會知道遊戲玩到凌晨不太好,不過凌晨時上線人數才最多,對於是否改變行為態度矛盾。 3. 準備期:患者準備開始嘗試改變行為,可能會需要協助設立較小的階段目標及步驟,以利一步步執行行為改變。 4. 行動期:開始做出行為調整,包含積...

    在網路成癮治療中,心理治療可幫助患者自我覺察並慢慢找到生活重心,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昆樺也強調,面對網路成癮治療,初級預防很重要,若家長或老師在孩子出現一些些網路成癮跡象時,就可以趕快尋求醫療協助。 他也表示,臨床上會透過認知行為療法與孩子溝通,討論網路遊戲的好處及壞處,以及找出因應的策略。李昆樺分享,在戒癮的過程中,有些孩子一開始成功減少遊玩的時間,但過了一段時間就破功,這時孩子會不斷自責,浮現「我好糟糕、沒辦法控制好自己」等自我挫敗的想法,若適時透過認知療法,例如告知孩子如果是他人遇到這種狀況會怎麼做,鼓勵並教導孩子,透過找尋其他替代想法,避免深陷負面情緒。 除認知療法外,行為療法可協助孩子進行時間管理,李昆樺舉例,許多成癮者一玩網路遊戲就停不下來,透過時間管理,將接觸遊戲的時間...

  1. 2022年10月13日 · COVID-19 疫情大流行有助於聚焦全球緊迫的心理健康情況,在大流行的第 1 年,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盛行率約增加了 25%,專家表示,自從大流行以來,隨著全球精神疾病盛行率的上升,現在更需要採取行動。 專家委員會所發表的聲明指出,對減少汙名化介入措施的證據進行全面審查時,發現與沒有心理健康狀況經驗者之間的社會接觸,是減少汙名化和歧視的最有效方法。 恥辱感「比疾病本身更糟糕」

  2. 2018年11月16日 · 這9種症狀中了4種,你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日期:2018 年 11 月 16 日 作者: 盧映慈. 每天都覺得睡不飽,可能已經是上班族的通病,但就算作息正常,也有可能還是一樣有睡不飽的問題,其實這可能是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尤其找不到明確、單一原因的時候,就要注意可能是這種複雜重重的生理問題。 找不出單一原因的病. 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有很多不同種的定義, HEHO君以前的文章《 再怎麼樣都睡不飽,你可能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中有提到,醫學界還沒有普遍接受的「慢性疲勞症候群」診斷標準,也還沒找到引發慢性疲勞的單一因子,所以有人認為,CFS是排除所有其他疾病可能的「新病」,也有人認為,它就是多種原因交雜造成的疾病。

  3. 2018年8月30日 ·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的科學家在長期的追蹤研究中發現, 容易對身邊人有生氣及敵視情緒的人,有20%會死於50歲以前 ,而生氣和敵視程度較低的受試者,50歲以前的死亡機率則是前者的1/4。 而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世界精神醫學》期刊上曾發表一篇研究報告,指出 有嚴重精神與情緒困境的人,壽命要比其他人平均減少7到24年。 生氣易怒的人健康狀況亮紅燈. 國外的研究發現,焦慮與易怒等不良情緒對人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全方位的,常發脾氣、容易激動暴怒的人在情緒轉變之初喉嚨會變得沙啞乾澀,體內的腎上腺素髓質分泌的兒茶酚胺類激素增加,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臟冠狀動脈緊縮,肌肉會變得緊繃,引發肩頸疼痛或 偏頭痛 ,血糖也會因此而突然飆升。

  4. 2020年8月10日 · “It couldn’t have happened any other way. It had to happen now.” 圖片來源: Seeking a Friend for the End of the World 粉專. 一顆小行星即將衝撞地球,面對末日將至,世界各地都陷入了混亂,而一名平凡的中年男子道奇,原本能跟妻子一起相伴死亡,沒想到妻子卻不告而別,鬱鬱寡歡的道奇對僅剩的日子並不抱任何希望,卻因為一封寄錯地址的信,牽起了跟鄰居女孩潘妮的緣份。 那是道奇高中時的情人所寄的告白信,她希望能跟道奇共度末日前的時光,而潘妮也希望能回到家人身邊,兩人因此踏上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 「我們相處的時間永遠都不夠。 在末日來臨前的一個月,你會希望怎麼度過?

  5. forum.heho.com.tw › topic › 2571forum.heho.com.tw

    Found. Redirecting to /login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