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0日 · 臺灣正體. 工具. 林登·貝恩斯·詹森 (英語: Lyndon Baines Johnson ,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時常縮寫稱 LBJ , 美國 政治人物,1963年至1969年擔任第36任 美國總統 ,1961年至1963年於 約翰·甘迺迪 任下為第37任 美國副總統 。 詹森為 民主黨 人,來自 德克薩斯州 ,1937年至1949年任 眾議員 ,1949年至1961年任 參議員 。 在參議院中他六年任多數黨領袖,兩年任少數黨領袖,兩年任多數黨 黨鞭 。 詹森於1960年參加 美國總統選舉 ,未獲成功,但此後民主黨候選人兼 麻薩諸塞州 聯邦參議員 約翰·甘迺迪 選定其為競選夥伴。

  2. Lyndon Baines Johnson (/ ˈ l ɪ n d ə n ˈ b eɪ n z /; August 27, 1908 – January 22, 1973), often referred to by his initials LBJ, was an American politician who served as the 36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63 to 1969. He became president after the assassination of John F. Kennedy, under whom he had served as the 37th vice president from 1961 to 1963.

  3. 其他人也問了

  4. www.wikiwand.com › zh-hant › 林登·约翰逊林登·詹森 - Wikiwand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時常縮寫稱LBJ美國政治人物1963年至1969年擔任第36任美國總統1961年至1963年於約翰·肯尼迪任下為第37任美國副總統約翰遜為民主黨人來自德克薩斯州1937年至1949年任眾議員1949年至1961年任參議員。 在參議院中他六年任多數黨領袖,兩年任少數黨領袖,兩年任多數黨黨鞭。

    • 戲劇性的開始
    • 發揮自己的優勢
    • 簡化議程

    林登・詹森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其他一切的必要條件,就是讓他的同胞相信,他有能力填補以殘忍的方式突發的領導真空。他必須消除疑慮、平息懷疑、減輕恐懼。 在國家陷入黑暗的緊急時刻,這位新總統的性格使他傾向迅速採取行動。在詹森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每一個新職位他都尋求一個快速、穩妥的開始,一個攫取目光的時刻。如今,在甘迺迪葬禮的第二天,詹森選擇向全國發表重要演說。如此選擇並非沒有風險,因為除了極少數例外,他在大型正式場合的表現其實缺乏說服力。這位在任何小型聚會上都能立刻掌握人心的男人,一旦被迫站在講台上,往往會變得僵硬,而這場演說將會是他發表過最重要的一場。「他知道,」莫耶斯說:「觀眾心中會充滿疑惑,心想:那個人是誰?」當他走下講台,「他們不是對他有信心,就是沒有。」

    一開始,詹森就做了兩項重要決定。首先,他將在國會聯席會議(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向現場觀眾發表演講,而不是在空蕩蕩的橢圓辦公室的電視鏡頭前。三十多年來,國會一直是他的家,是他安全感、成就感和權力的來源。聽眾中會有許多人是他的老朋友和同事,最高法院法官和內閣成員也會出席——這是合法繼任儀式的完整陣仗。 其次,他將利用這個機會呼籲他的前同事們打破立法僵局,好讓甘迺迪的每項重大國內倡議成為法律。暗殺事件的前一個月,專欄作家華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寫道,我們「有理由懷疑,現在的國會體系是否對共和制構成嚴重威脅。」事實上,正如《生活》(Life)雜誌中一篇社論所指出,本屆國會議期比以往任何一屆都還要久,「但實際上什麼也沒做成」。詹森認為,國會在推動立法...

    從一開始,詹森就決定將甘迺迪的國內議程縮減為兩個基本項目:旨在結束南方種族隔離的民權法案,以及旨在刺激經濟的減稅法案。詹森的顧問們在榆樹園討論了數個小時,爭論著這些選擇是否明智。「有一度」,亞伯・伏塔斯律師回憶說,其中一人強烈反對「國會在公民權利問題上採取行動」的建議,尤其是反對把它當作詹森的「首要」任務。「總統所能支出的有限,」那個人警告詹森:「你不應該花在這上面。它永遠不會通過。」 「好吧,」詹森明確地回答道:「那幹嘛還要當這個該死的總統?」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中午,當詹森走進眾議院時,全場鴉雀無聲。他開始說道:「如果今天可以不用站在這裡的話,我願意拿我擁有的一切交換。」他以簡單的修辭,悲傷而謙卑的語調,將悼文與呼籲行動的就職演說結合在一起。 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日,約翰・甘迺迪告訴...

  5.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生于美国 得克萨斯州 , 美国 政治家,第36任总统。 约翰逊1930年毕业于 得克萨斯州 西南师范学院;1935年至1937年任全国青年总署 得克萨斯州 公署署长;1937年国会补缺选举中当选为 众议员 ,并任众议院海军委员会委员;1941年至1942年在海军服役;1953年起任参议院 民主党 多数派领袖;1963年11月继任 美国总统 。 约翰逊继任后,他提出有关人权、减税、反穷困和资源保护的立法;提出了建立“ 伟大社会 ”的计划。 [1] 中文名.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外文名. Lyndon Baines Johnson. 国 籍. 美国. 出生日期.

  6. 2024年3月10日 · 香港繁體. 工具. 林登·貝恩斯·詹森 (英語: Lyndon Baines Johnson ,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時常縮寫稱 LBJ , 美國 政治人物,1963年至1969年擔任第36任 美國總統 ,1961年至1963年於 約翰·甘迺迪 任下為第37任 美國副總統 。 詹森為 民主黨 人,來自 德薩斯州 ,1937年至1949年任 眾議員 ,1949年至1961年任 參議員 。 在參議院中他六年任多數黨領袖,兩年任少數黨領袖,兩年任多數黨 黨鞭 。 詹森於1960年參加 美國總統選舉 ,未獲成功,但此後民主黨候選人兼 麻省 聯邦參議員 約翰·甘迺迪 選定其為競選夥伴。 兩人在大選中險勝共和黨候選人 李察·尼克遜 ,詹森亦於1961年1月20日就職為美國副總統。

  7. 林登·貝恩斯·詹森(林登·B·詹森)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初涉政治,服役海軍,嶄露頭角,就任總統,晚年生活,為政舉措,政治方面,社會方面,民族方面,軍事方面,人物榮譽,個人生活,家庭背景,家庭生活,人物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人物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