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15日 · 標靶治療主要分為兩大類包括第一類的HER2標靶治療大約四分一的乳癌患者為HER2型乳癌針對HER2型乳癌的標靶治療令HER2無法出現刺激反應從而抑制乳癌細胞生長使癌細胞受控。 另一類型的標靶藥則為PARP抑制劑,主要針對10-15%有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病人。 多是用於化療後,因為化療破壞癌細胞DNA,繼而需要透過PARP抑制劑的「酶」,抑制其修補基因的功能,就可以控制病情。 因BRCA病人本身在修復基因的能力上有一些缺陷,再加上PARP抑制劑打擊基因的修復,累積太多基因突變修復的破壞,癌細胞就會自然慢慢凋謝而死。 標靶治療(圖片:scitechvista) 免疫標靶療法只適用於晚期病人?

  2. 2024年4月5日 · 隨著醫藥技術發展近年醫學界已有專門針對BRCA 基因突變型乳癌的標靶藥物 ─「PARP 抑制劑」,成效及安全性較傳統的化療高,期望能為合適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 社會大眾對乳癌並不陌生,但對於「BRCA基因突變型乳癌」,則未必有非常清晰的概念。 一般來說,人體細胞會通過「細胞分裂」的過程去生長和繁殖,以產生身體需要的新細胞,而當細胞裏的DNA受損,正常基因細胞有機制可修復DNA令細胞回復正常並繼續繁衍,亦有機制可終止受損DNA細胞複製、成長及分裂。 但患者失去了修復DNA機能,令壞損 細胞不受控地生長,形成癌腫。 臨床腫瘤科專科周李舒雅醫生解釋,「BRCA基因」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負責修復DNA損壞的基因,抑制癌症,如果身體的BRCA基因發生致病性突變,就會失去修復損壞DNA的功能。

  3. 2024年4月5日 · 在標靶藥方面中大醫學院早前就與韓國兩所研究機構合作於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間領導一項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對免疫治療產生抗藥性的晚期肝癌患者在使用口服標靶藥物cabozantinib後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對於只曾接受免疫治療作為一線治療的患者其在出現抗藥性後如無接受其他治療存活期中位數只有6個月至9個月而如患者在接受口服標靶藥cabozantinib治療後存活期中位數則可達 14.3 個月,而超過八成患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後病情在一定程度受控,包括76.6%的患者則保持穩定,更有 6.4%的患者病情達至部份緩解。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助理教授陳瓏指出,病人在免疫治療出現抗藥性時接受電療後的生存期中位數可達 24.5 個月。 (中大醫學院提供)

  4. 2021年9月14日 · 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將標靶治療癌症的概念引入治療骨關節炎疼痛透過納米粒子光聲成像引導技術鎖定引發痛楚的蛋白質施以光熱療法研究團隊指現有藥物一般只能鎮痛數小時但新技術的鎮痛作用能持續三至四天而且所使用的劑量只是以往臨床實驗所使用劑量的百分之一。 NGF靶向納米探針樣本及其製備流程。 (理大提供) 這種嶄新的骨關節炎標靶鎮痛診療技術,採用以黃金納米棒構成的標靶納米探針,並在其表面加上二硫化鉬納米片塗層,再結合針對引發痛楚的蛋白質——神經生長因子(NGF)——的抗體。 標靶納米探針能夠鎖定產生骨關節炎疼痛的區域,綁定NGF分子,利用光熱療法,將照射患處的近紅外光激光轉化為熱量,破壞NGF分子達致舒緩疼痛效果。

  5. 2019年12月11日 · EGFR肺癌標靶藥物針對促進生長的上表皮生長因子基因異變細胞專門對抗癌細胞。 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指:「有八成半肺癌個案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大約一半屬EGFR基因變異。 傳統只能靠化療和電療但化療或會影響腸胃細胞毛囊造血細胞等現時多代標靶藥物已面世主要干擾癌細胞上的生長特定分子由於對其他細胞的影響較少所以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機會較低。 目前,標靶藥物用於一線已成為晚期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 第三代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 治療效果較理想. 臨床上,大多數患者使用第一和第二代EGFR標靶藥時會出現T790M抗藥性,但第三代標靶藥物所針對的抑制點與第一代及第二代不同,既可抑制癌細胞生長、針對T790M抗藥性細胞、治療肺癌腦擴散、副作用亦較少。

  6. 2019年11月5日 · 潘冬松指出治療大部份常見癌症包括大腸癌及肺癌的標靶藥都不在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病人需要全額自費購買藥物他認為隨着醫學發達許多藥物已能有效治療癌症無奈不少病人面對經濟困難難以負擔標靶療法,「現時政府資源追不上藥物發展我們希望最常用首一二線的藥物都列入名冊上。 」他解釋治療末期腸癌時注射一針標靶藥大概需要2至3萬元。 病人需要約3至4星期接受一針,療程為期半年或以上,費用已達16至20萬元,對一般市民是沉重負擔。 現時市民可透過申請醫管局的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獲資助使用已納入安全網的自費藥物。 申請過程中,病人必須通過醫務社工以「家庭」為單位計算的經濟審查。 由於基金的申請門檻過高,中產人士未能受惠。

  7. 2019年11月13日 · 肺癌標靶治療非新鮮事已廣被認同是治療基因突變型晚期肺癌時在化療以外的較佳選擇但事實上患者非全無後顧之憂仍須時刻面對抗藥性的挑戰針對本港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癌新型第三代標靶藥物成功克服主要抗藥基因突變早前更已獲准提前用於第一線,「主動出擊防止T790M抗藥性出現。 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新型標靶藥出現,不只有助控制癌症,更可助患者達致「高質素存活」,重回社交、工作、心理正軌。 本港的基因突變肺癌中,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型肺癌佔最多。 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指:「EGFR型肺癌至今成因仍然未明,但醫學界分析,患者大多以亞洲人、非吸煙者、女性為大多數。 晚期的患者因沒法單一依靠手術完全清除癌細胞,以往只能走上化療一途。 第三代標靶藥物 用於一線治療成效顯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