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快速导航. 全景图. 中文名. 城门水塘. 外文名. Shing Mun Reservoir. 地理位置. 广东香港 [1] 气候条件. 热带. 目录. 1 基础设施. 2 历史沿革. 基础设施. 播报. 编辑. 缓跑径(2张) 城门水塘除了作为储水用途外,亦兴建了大量康乐设施,供市民免费享用。 在城门水塘范内,设有城门郊野公园,整个郊野公园占地一千四百公顷,内里备有大量烧烤炉具。 每逢假日时候,不少人也会携带食物与工具到场烧烤。 围绕着城门水塘,还有两条缓跑径,分别是 卫奕信径 第七段及菠萝坝自然教育径。 两段路地势平坦,难道不高,老少咸宜。 虽然中途没有 补给,但大多数路段也有大树遮荫。 位于城门水塘西北方的大城石涧,是香港九大名涧之一。 水源来自大帽山,一直向下通往城门水塘

  2. 大潭水塘道 (Tai Tam Reservoir Road),是中国香港的一条道路,部份路段是斜坡路,或水塘堤坝道。 大潭水塘道之街头位置始自香港岛黄泥涌峡黄泥涌水塘公园之西北浅水湾道黄泥涌峡道与布力径之间的交通交汇处该处也是港岛径第四段的终点同时也是 ...

  3. 1889年. 储水量. 19亿加仑(900万立方米) 目录. 1 修建过程. 2 修建问题. 修建过程. 播报. 编辑. 在香港第一个水塘 薄扶林水塘 落成后,香港供水仍不足以供应市民使用。 所以大潭水塘兴建计划早于1872年 港督 坚尼地 上任之时便开始构思。 计划中的水塘容量136万立方米本来造价达35万英镑后修改方案后减省至12.26万英镑。 不过,因当时经济不景气,加上1874年发生严重风灾后需要赈灾,该计划于该年暂时搁置。 于1882年,水塘的兴建继续,最后于1889年完成,成为继薄扶林水塘后第二个水塘。 该水塘的水坝高90尺、长400尺、阔60尺。 水坝和桥面均属于旧式英式建筑,有超过100年历史,足以证明水塘长久的历史。

  4. 卫奕信径第九十段──第九段起点为九龙坑山可在大埔墟火车站乘的士到大埔头径起程接上九龙坑山或取捷径到粉岭火车站乘前往鹤薮围的52B专线小巴到鹤薮水塘沿流水响郊游径接九龙坑山起步。. 回程时在南涌村以南位置与大路交接在这裏右转 ...

  5. 大榄涌水塘是中国香港新界屯门区大榄涌的一个水塘位于 大榄郊野公园 之内。 这是香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首个兴建的水塘。 中文名. 大榄涌水塘. 地 点. 香港新界屯门区大榄涌. 建造时间. 1952年. 储水量. 45亿加仑. 【历史】 早于1930年代末期开始,香港政府已为于新界西部兴建水塘作出研究,惟因战事被逼中断。 1947年,研究继续展开,并选了大榄涌作为新水塘的位置。 但由于战后百废待兴,未有足够资金实时展开工程,故要延至1952年才开始建造,并于1957年落成。 水塘储水量为45亿加仑(约2000万立方米),并由一条横跨大榄涌谷的一百五十英尺高主坝,以及3条副坝组成。 【特色】 在大榄涌水塘兴建的同时,水塘范围被划为造林区,栽种了多个品种的植物,以巩固水塘集水区的建筑结构。

  6. 桂柳古运河古为中原与西南往来的重要通道,是连接漓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运河。在临桂 会仙镇 分水塘出水口西侧,一块由市政府和临桂文物管理所设立的石碑上刻着有关它的简介:“河源于会仙镇狮子岩,汇分水塘,东流至相思江,入漓江;西流折入鲤鱼陡至永福洛清江汇柳江,全长30余里”。

  7. 长途郊游径卫奕信径第九段穿过水塘可沿小径通往 八仙岭 及 九龙坑山 ;该地亦是凤马古道(古代连接 凤园 与马尾下两地的村径)必经之路,是昔日连接 吐露港 和 沙头角 北区的要道,路径由大石砌成,游人可沿路走到另一生态热门胜地沙螺洞。. 游客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