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廣節裂頭絛蟲 (學名: Diphyllobothrium latum ;英語:Fish tapeworm),也稱 魚肉絛蟲 ,為 裂頭絛蟲屬 底下的一個種類常見於特定幾種的淡水魚體內亦曾於幾種具有洄游習性的鮭魚體內發現。. 能夠透過食用生魚亦或是未煮熟的魚進入人體造成感染,俗稱 ...

  2. 2024年5月21日 · 洄游的三文魚可以將 海洋生態系統 中吸收的 生物質 逆流傳送到內陸的 淡水生態系統 ,對沿途的 水域 和 陸地生態系統 都十分重要,是 自然界 的 基石物種 之一。 對 人類 來說,三文魚是重要的常見 食用魚 之一(鮭科魚約佔全球食用魚類銷售值的五分之一 [2] ),也是 休閒捕魚 極受歡迎的一類高價值 游釣魚 ,除了 商業捕撈 外在世界各地皆有 人工養殖 [3] 。 詞源 [ 編輯] 「鮭」字在 康熙字典 成書時有數種意思,其中一義為 河魨 之意 [4] 。 自 杜亞泉 主編的《動物學大辭典》始,鮭字指河豚的原意即消失,僅指出其為數種 鮭科 魚的 中文 通稱 [5] [6] 。

    • 生食規範
    • 中國魚生文化歷史
    • 中國魚生文化
    • 東亞魚生文化
    • 衛生問題
    • 其他地區
    • 外部連結
    捕獲時需及時分離易有寄生蟲的的部位,並儘量以完全海水水產魚貝類為主,因能於淡水生活之水產與陸地生物較多共通寄生蟲。
    為預防海獸胃線蟲,需經冷凍使中心溫度低於攝氏零下20度24小時,歐盟亦同。(美國規範壽司用生食水產須經冷凍使中心溫度低於攝氏零下35度15小時或零下20度7日) 國際食品法典規範生食用水產為殺死寄生蟲須以攝氏零下20度7日,或是攝氏零下35度20小時。
    東京都要求生食用海水水產須經冷凍使中心溫度低於攝氏零下20度48小時,陸生動物肉則不建議生食。
    為預防旋尾線蟲,需經冷凍使中心溫度低於攝氏零下30度4日(等同殺蟲效果:攝氏零下35度15小時或零下40度40分)。

    先秦時代

    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有的肉在蒸煮烹飪以後就喪失了原味,不夠鮮嫩,鮮魚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魚生(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關於中國南方食用魚生的記載,最早追溯至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所載,吳軍攻破楚郢都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當時是公元前505年。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之後,牛、羊等家畜和野獸的膾漸少見,膾通常都是魚膾,又衍生出一個「鱠」字專指魚生。「膾」和「鱠」經常混用,但不可與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燴」字混淆。 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很愛吃生魚膾,因為過量食用而得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一類的重病,後經名醫華佗醫治才康復,但因為三年後病情復發,又沒有良醫治理,最終不治。 魚膾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收錄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條是:「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不食生魚」。代表了應劭認為不食生魚是奇風異俗。祝阿人這個習俗一直堅持到隋朝,在《隋書·地理志》中亦有記載。 三國魏的曹植也喜歡吃魚生,他的《名都篇》裏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魚生蘸着小蝦醬吃。 南北朝時,出現金齏玉膾,是中國古代魚生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稱出現在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書中。在「八和齏」一節裏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是一種調味品,是用蒜、薑、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八種料製成的,用來蘸魚膾。

    隋唐五代

    隋朝時,隋煬帝到江都,吳郡松江獻鱸魚,煬帝說:「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可見隋煬帝也很喜歡吃魚膾。除了蘸醬佐食外,亦有並用各種生菜拌食的食法,這種食法還很講究色彩和造型上的視覺美感。 唐是食用魚生的高峰期,有不少詩詞反映魚膾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鬥酒雙魚贈余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於詩題就提及魚生;王維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王昌齡的《送程六》詩道「青魚雪落鱠橙虀」;白居易的《輕肥》詩就提到:「膾切天池鱗」,又有《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寫道:「朝盤鱠紅鯉」;晚唐夏彥謙的《夏日訪友》詩則有「冰鯉斫銀鱠」;五代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的《宮詞》亦提到「日午殿頭宣索鱠」。可見唐至五代時,魚生不但是宮廷中常見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餚,甚至出遊時也會就地取材。

    嶺南魚生

    魚生古稱「魚膾」,以鯇魚切片,調以酒和其他佐料而食據《南越遊記》載,嶺南人喜以草魚作魚生,佐以瓜子、花生、蘿蔔、木耳、芹菜、油煎麵餌、粉絲、豆腐乾混合而成的調料。

    客家生魚膾

    魚膾也是客家傳統食品,寧化、五華、興寧等地的客家人都有吃魚膾的習慣。

    赫哲族生魚膾

    聚居於中國黑龍江省和中俄邊境一帶的赫哲族有吃生魚的習慣,對於魚皮、魚子、魚肉、魚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加入蔬菜的涼拌生魚稱為他勒卡。原本傳統上是不加任何調味,但近年來開始會佐以豉油、醋一起食用。

    日本刺身

    日本魚生稱為刺身,一般都是用新鮮海魚、海貝製作,蘸以豉油、山葵等,是日本菜中接近最清淡的菜式,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菜式之一。日本漢字「膾」出現《古事記》與《日本書紀》,「なます」的語源為「なま(生)」+「しし(肉)」即生肉,後轉換成「なま(生)」+「すく(剥く)」,室町時代以後才轉變成「なま(生)」+「す(酢)」,生酢。同樣以鱠及膾分開表示獸肉與漁產類。應當指出的是,「膾」是日語中的意思撒滿了醋撕碎了那切絲蔬菜的事。

    朝鮮膾

    朝鮮亦有食用魚生的飲食習慣,稱為膾 (諺文:회;朝鮮漢字:膾),把切薄片的生魚肉用生菜包裹並加上醬料食用。

    新馬式魚生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於農曆新年或人日有吃魚生的習慣,稱為「七彩魚生」或「撈起魚生」(「撈」為粵語,即漢語的「拌」),取代傳統的七菜羹。這種魚生是由九江魚生演變而成,近日也有用鮭魚魚生。醬料以酸梅膏加橘子汁添糖水調成。

    魚生是生食的海鮮,常吃容易造成寄生蟲感染;現代人只吃海水魚的魚生,而且經由冷凍殺蟲處理;海水魚的寄生蟲幾乎無法感染人類,而冷凍處理可以殺死海獸胃線蟲。 然而,淡水魚的養殖環境較容易滋生細菌和寄生蟲,因此食用淡水魚的魚生染病風險較高,部分國家以保障公眾健康為由禁止出售淡水魚生,香港在數十年前已通過《食物業規例》(第132X章)禁止出售使用淡水魚做成的中式魚生,新加坡國家環境局亦於2015年宣佈無限期禁止食肆出售淡水魚生魚料理。 食用魚生可引致細菌感染和寄生蟲感染,如淡水魚生魚片驗出中華肝吸蟲。感染肝吸蟲可引致長期嚴重感染,可引起食慾不振、腹瀉和發燒,亦可造成膽管梗阻和肝硬化,甚至可引發慢性黃疸和間接造成膽管癌。而新加坡亦於2015年爆發乙型鏈球菌導致患者死亡,發現感染與生食淡水魚有直接關係。即...

    魚膾除了於東亞文化圈傳播外,世界上其他地區亦有一些以魚生為食材的食品: 1. 拉丁美洲檸汁醃魚生 2. 意大利魚生(carpaccio(英語:carpaccio)) 3. 菲律賓醋魚生(kilawin(英語:kilawin)) 4. 馬里亞納群島查莫洛酸辣涼拌沙律(Kelaguen(英語:Kelaguen)):由菲律賓醋魚生演變而來。 5. 夏威夷夏威夷蓋飯 6. 歐洲韃靼牛肉或魚膾

    挪威三文魚中式魚生亮相廣州(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餚饌──膾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古代魚生文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淡水魚 泛指任何主要棲息於 湖泊 、 濕地 、 河流 、 溪流 等 淡水 環境的 魚類 ,是 淡水生態系統 最常見的 水生動物 。 地球 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種類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41.2% 。 例如全球魚類約28000種(已記載為26000多種),淡水魚就有約10700種。 雖然已知總數比 海水魚 少,但淡水水域(包括河流及湖泊)只佔 地球 總 水域 2.5%,故淡水魚的 生物多樣性 明顯比海水魚豐富得多。 平均每種海水魚可棲息的水體要比淡水魚高出7500倍。 這是由於內陸 河川 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魚易於特化,所以在可棲息水體比海水魚少的情況下,仍有眾多種類。 此外跟人類易於採集河、湖水魚種也有關係。

  4. 香港淡水魚類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 至少有167種淡水魚類包括引进物种): [1] 總計167種淡水魚類。 ※ 保護狀況. 常見--C (Common) 不常見--UC (Uncommon) 罕見--R (Rare) 骨舌魚目 Osteoglossiformes. 弓背魚科 Notopteridae. 鎧弓魚 (東洋刀) - Chitala chitala. 鰻鱺目 Anguilliformes. 鰻鱺科 Anguillidae. 日本鰻鱺 (白鱔) - Anguilla japonica UC. 花鰻鱺 (青鱔) - Anguilla marmorata UC. 蛇鰻科 Ophichthidae. 雜食豆齒鰻 - Pisodonophis boro.

  5. 香港淡水魚類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 至少有167種淡水魚類包括引進物種): [1] 總計167種淡水魚類。 ※ 保護狀況. 常見--C (Common) 不常見--UC (Uncommon) 罕見--R (Rare) 骨舌魚目 Osteoglossiformes [ 編輯] 弓背魚科 Notopteridae. 鎧弓魚 (東洋刀) - Chitala chitala. 鰻鱺目 Anguilliformes [ 編輯] 鰻鱺科 Anguillidae. 日本鰻鱺 (白鱔) - Anguilla japonica UC. 花鰻鱺 (青鱔) - Anguilla marmorata UC. 蛇鰻科 Ophichthidae. 雜食豆齒鰻 - Pisodonophis boro

  6. 2024年1月31日 · 淡水鱼 泛指任何主要栖息于 湖泊 、 湿地 、 河流 、 溪流 等 淡水 环境的 鱼类 ,是 淡水生态系统 最常见的 水生动物 。 地球 的淡水面积少,淡水鱼种类却异常丰富,占鱼类物种数的约41.2% 。 例如全球鱼类约28000种(已记载为26000多种),淡水鱼就有约10700种。 虽然已知总数比 海水鱼 少,但淡水水域(包括河流及湖泊)只占 地球 总 水域 2.5%,故淡水鱼的 生物多样性 明显比海水鱼丰富得多。 平均每种海水鱼可栖息的水体要比淡水鱼高出7500倍。 这是由于内陆 河川 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鱼易于特化,所以在可栖息水体比海水鱼少的情况下,仍有众多种类。 此外跟人类易于采集河、湖水鱼种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