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為什麼長者想居家安老? 相關

    廣告
  2. 長者家居照顧資料庫,網上配對程式,更輕鬆容易搜尋院舍資訊。費用全免! 提供長者家居照顧概況,院舍圖片、收費及雜費概覽,令您掌握院舍資訊。免費服務!

搜尋結果

  1. 2017年10月23日 · 要長者能安心居家安老增加政府社區照顧支援的政策十分重要唯現時政府的措施仍無法達標亦無法扭轉一直以來倚重院舍服務的局面6月發佈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只提出了政策的大方向施政報告提出的社區照顧零等候時間亦欠具體方案政府除了增加資助服務名額外更重要的是重新規劃各區長者中心的服務及加強前線人手培訓獨居的陳婆婆雖然行動不便需要輔助儀器出入但她仍很喜歡每天到樓下和老友記聊天買菜不想住進老人院。 新增內文模塊. 78歲的陳婆婆現時獨居,外出時需以拐杖或推車協助。 「我日日都落街,唔會悶嘅! 」但她仍熱忱於天天到樓下在小社區中和老友記們暢聚。 她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曾接受搭橋手術,手術位置現時仍間中出現疼痛。

  2. 2021年7月14日 · 加之長期護理服務中心在社區照顧可減少未來香港住宿服務和公立醫院的壓力亦能有效紓解照顧者承受的身心壓力綜合上述原因本港自1977年起便提倡居家安老」、「社區照顧的安老概念如今更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作為安老政策的方針而在2010年至2020年期間當局為身體機能出現中度或嚴重缺損的長者提供的資助社區照顧服務名額也累增118%至15,400個。 另在2013年,當局亦推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即「社區券」)實驗計劃,社區照顧服務的年度經常開支因此在10年間增加兩倍,至2020年至2021年度的38億港元。 目前,本港的社區照顧服務主要分為四類:「家居為本」的社區照顧服務、「中心為本」的社區照顧服務、為照顧者提供暫托服務、為身體機能缺損程度輕微的長者提供預防性服務。

    • 沒有選擇的老年生活
    • 相互依存的雙老家庭
    • 評估機制淪數字遊戲
    • 長者服務需求仍殷切
    • 相關文章︰

    然而,在照顧問題上,長者永遠沒有自己的選擇。對於入不入老人院、請不請外傭、由誰來照顧,他們都是被動地接受,決定權在他們的照顧者手上。那麼,龔伯伯與龔婆婆呢? 去老人院可以嗎?龔伯伯連連搖頭揮手,表示他的抗拒;婆婆的反應則較為悠然,笑了笑說:「其實,我都不想入,但如果到了一天,仔女也老了,老到無法照顧我們了,也都要入住(安老院)。」 安老院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因為他們的子女已六十多歲,還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本來兒子也和他們同住,但由於孫女在內地生了小孩,兒子便回內地照顧他們。是故,照顧的責任交由女兒,但女兒也是每周最多來一兩天,替他們採購日常用品及煮飯。 對他們而言,安老院不是「安老」的歸宿,是一處無法看到天空、無法自由走動的「囚牢」。就算身處的蝸居也不過數百呎,想轉個身也困難,但終究是屬於自己...

    但很現實的是,龔婆婆膝蓋不好,也因為年老視力減退,眼睛幾近看不到東西,即便在家裏,也會因為地上的雜物而跌倒。 龔婆婆說,「隻手無力,之前食藥跌咗粒藥都唔知,扣鈕都扣不到。阿仔在時,就是他煮,現在阿仔在內地,就是阿女一星期過來一兩次,煮少少。一係就去外面吃,買點饅頭、蛋糕回來,可以吃幾天。」 龔公公、龔婆婆真的不需要照料嗎?不是,只是他們習慣性地說「不需要、不需要」。老人總是害怕麻煩到別人,想有人幫你們煮飯買菜嗎?「不用,有我在。」想找人陪你們去醫院覆診嗎?「不用人陪,不要麻煩人家。」 一直跟進他們個案的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社工張美怡說,長者的身體是一天不知一天事,前一天可以好端端「行得走得」,翌日便可能因為「跌一跌」而要長期臥床。因此,雙老家庭的危機較其他家庭危機大。因為兩老是依賴對方生存...

    去年,社署表示將會改革過去的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接受評估的長者不能同時輪候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這一改革,在整個社福界引起爭議聲。不少人直指,改革只是政府為了掩飾需求遠過於供應的安老服務輪候隊伍。 長期研究人口老化問題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也曾撰文指出,長者無論是入住院舍或在社區生活,都是需要照顧的一群,只是照顧程度的多與少: 「很多時是長者在社區生活,需要的協助較輕微;隨着年齡增長,只有入住院舍才可得到全面照顧。恐怕的是,在二擇其一的措施實行後,輪候院舍卻仍在社區生活的長者,若然不再得到社區服務的協助,再次出現獨居長者病死家中無人知的事件,政府於心可忍!」 社會福利署2000年起推行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由認可人員評估長者的護理需要,並按評估結果安排合適的長期護理服...

    一眾業界人士對後者幾近沒有異議,畢竟原有機制的確是忽略了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在生活上及對照顧者的挑戰。 但是,對於前者則是爭議聲不斷─若長者被評為只適合社區照顧服務,便不能同時輪候院舍,假如身體狀況轉差,便需要重新接受評估。張美怡解釋,「更新機制後,長者只可排一條隊,當老人家身體突然轉差,就要從頭輪候院舍。」這樣,有長者更可能會因此而不輪候社區照顧服務而選擇提早入住安老院,到頭來也回歸原點:便是不斷加重院舍負擔,所謂的「居家安老」只是個遙遠的夢話。 既然做法真如有關當局所言,是與原有機制沒有太大分別,那麼,為何要作出改變?從老人家及其照顧者眼中,「雙重選擇」也是為求心安─「現在長者是看不到為何要改,也不知道改了之後是不是便可以快點輪候得到。」張美怡氣憤地道:「誰可判定誰是『最有需要』?為何安...

    【居家安老.三】窮人為糊口晝夜工作 社工:有錢便可安老 【居家安老.四】平安鐘不只應急 疫情期間代取藥又派口罩 上文刊登於第21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27日)《我想在家安老,可以嗎?》。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0年4月30日 · 在雙親身體出現問題的初期,有親人為了避開照顧責任而拒絕了解父母的身體狀況,她忍不住嘀咕:「他們說,父親一向是attention seeking(渴望引人注意),我們多點關心他。 但當時父親是照過X光,證實他有認知障礙症。 她說:「也試過其中一個(家庭成員)放長假,便諗一家人去邊玩,沒過父母由誰來照顧。 (是一種怎樣的情緒? )傷心,因為發現家人完全沒在意過父母。 照顧者很需要他們的家人支持,不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 李鳳琼試過把父母送到安老院,不過不消十個星期,便把他們接回家中照顧。 (高仲明攝) 不如笑一笑緩和氣氛. 她也曾經試過避開這個責任,把父母送進老人院。 這一決定也許是出於現實考慮。 她憶起一件往事:她的媽媽有一次走進睡房關上門,其他人怎麼敲門,她也沒開門,只叫大家等等。

  5. 2022年10月16日 · 這也是本港不少以老護老者的寫照照顧者不堪壓力而造成悲劇不絕於耳政府近年強調居家安老」,讓長者盡可能在社區中安享晚年然而人口老化加劇社區照顧服務長期未能滿足需求如何能老得安心

  6. 2021年11月24日 · 居家安老的最大目標不應是純粹為了解決現時院舍輪侯時間極長的問題更不應止於安置老人而是要做到讓長者能夠安享晚年在非物質的生活需求上都得到滿足勿讓居家安老毀於最後一哩路 紓緩安老問題 亟需多管齊下 200元禮券帶出的老年貧窮問題 安置老人只是安老服務其中一環. 長者護理. 老人政策. 安老. 人口老化. 老齡化. 人口老化. 勞工及福利局. 羅致光. 政策評析. 治政之道. 01觀點. 3. 0.

  7. 2016年10月18日 · 早前安老事務委員會一份報告指長者偏好居家安老」,但一位剛剛喪父的女兒說爸爸最大心願是在家安詳去世無奈香港法律不容許:「如果連選擇在哪裡死去的基本人權也沒有請不要跟我說什麼居家安老﹗」 安老事務委員會於今周起在18區舉行論壇。 (林振東攝) 根據安老事務委員會上周發布的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 可行性研究報告,有超過一半 (54.5%)的受訪者表示,即使未來獲分配資助宿位,也不會接受,寧願選擇居家安老。 不過對於很多家屬而言,政府老說的居家安老至今仍只是空話。 在家死去的人權. Ireign的爸爸蕭燦堅以前做塑膠架生意出口美國,55歲退休以來的7年多,一直有狗Michelle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