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zgsm.net

      圖片: zgsm.net

      • 摘要:儒家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三祭之礼渊源甚早,有着鲜明的人文指向,体现出独特的人文精神:敬鬼神、承大祭的“神道设教”;质性情,形文饰的中和精神;慎始终,厚民德的道德教化;祖有功,宗有德的人文意蕴;别远近,序尊卑的伦理秩序。
      cn.c3a.org.sg/Learning_contect.do?id=3170
  1. 2018年2月5日 · 摘要儒家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三祭之礼渊源甚早有着鲜明的人文指向体现出独特的人文精神敬鬼神承大祭的神道设教”;质性情形文饰的中和精神慎始终厚民德的道德教化祖有功宗有德的人文意蕴别远近序尊卑的伦理秩序。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具有宗教性和人文理性的双重品格,这对于今天世界的宗教、种族冲突有重要的化解和平衡功能。 配 图. 祭祀(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 从文字学上考察,“祭”,《说文》解为“祭,祀也。 以手持肉”。 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从示,以手持肉。 此合三字会意也。 ”“祀”,《说文》曰:“祀,祭无巳也”。 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

  2. 2017年7月24日 · 孔子祭祀观的特点是强调祭祀者的心理情意与祭祀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不去对祭祀对象——鬼神做存在论的说明墨子批评儒家:“执无鬼而学祭祀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 ”(《墨子·公孟》)他看到了儒家祭祀观的矛盾。 但儒家是从生死一贯和礼不可无的角度去论证祭祀的必要性,不同于认识论的角度。 荀子否定鬼神的存在,把祭祀仅仅看成一种社会文化行为。 《天论》评论求雨而行雩祭,说:“雩而雨,何也? 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祭祀本无神可通,其真正的作用在于文饰教化。 《礼论》说:“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祭礼和人礼都是人类社会报本返始的文明行为,是情意的寄托,是教化的必须。

  3. 2019年4月5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赵法生做了题为告别与归来——儒家祭丧礼中的人文精神的演讲他通过分析传统的祭丧礼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人生意义与归宿。 生和死. 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件事. 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这是葬礼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中国人不是从今天才开始考虑的,我们已经考虑了5000年之久。 儒家道家佛家对这个问题都有非常高明的见解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发扬和关注。 在今天大多数人的理念中,死亡就是告别,永不再见;但是儒家不这么认为。 儒家认为通过葬礼而安定的死亡不仅是告别,更是归来,不仅是分离,更是团聚。 死亡不仅是死亡,更是永生,是生命永恒意义的获得。 生和死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件事情。 庄子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4.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具有宗教性和人文理性的双重品格这对于今天世界的宗教种族冲突有重要的化解和平衡功能关键词儒家三祭人文精神现代意义. 祭祀(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 从文字学上考察,“祭”,《说文》解为“祭,祀也。 以手持肉”。 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从示,以手持肉。 此合三字会意也。 ”“祀”,《说文》曰:“祀,祭无巳也”。 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 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 ”《释名》:“殷曰祀。 祀,巳也。 新气升,故气巳也。 ”可见,以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便可沟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与护佑。 这就是华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

  5. 2022年2月13日 · 祭祀事亲蕴含的孝顺精神借助于祭祀的神圣场域呈现出广泛的社会教化功能。 结合宗教学理论发现,祭祀事亲兼具宗教神圣性和人文化成性。 从祭祀事亲的思想线索看,儒家经典实有不可化约的神圣维度。 发掘儒家经典的宗教性意义,既切合经典的本意,又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儒家式的安心立命之道。 关键词:《祭统》;祭祀;孝道;神圣;教化. 一、引 言. 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篇章繁多、内容宏丰,孝道观是其中重要方面,有关《礼记》孝道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 从形式上看,相关成果多聚焦整部《礼记》的孝道观。 此种进路有通论的优点,但容易忽视具体篇章的思想理路和独特意义。 鉴于成书问题的复杂性和各篇内涵的丰富性,“《礼记》(小戴记)的诠释,宜以各章、篇为单位”。

  6. 2023年6月24日 · 台灣的祭祖儀式以其深厚的儒家根基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受到廣泛關注從家庭祭拜到族群祭祀這些儀式彰顯了禮祝之儒的精神通過嚴謹的程序和音樂將古老的傳統傳遞給新一代

  7. 2021年3月17日 · 孔子儒家继承了礼乐文明的传统对祭祀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祭祀者的诚敬来思考祭祀的意义视祭祀为涵养个人品德和施行人文教化的重要方式在孔子儒家对祭祀的诸多论述中,《论语》“祭如在章无疑极具代表性它不仅反映了孔子儒家对于祭祀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要求而且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孔子的鬼神观祭祀观从而促进当前各类祭祀活动特别是文庙祭祀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故笔者不惴浅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阐发“祭如在”的深刻内涵及现代价值。 一、“祭如在”章历代注疏分析. “祭如在”章是讨论孔子祭祀观、鬼神观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节点,但却存在颇多争议。 “祭如在”所反映的信息,能否判定孔子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其中又有哪些被忽视的细节? 这都需要回归原典,对本文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