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第一次世界大戰 結束後,立陶宛共和國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 立陶宛獨立法案 宣布獨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被 蘇聯 和 納粹德國 佔領,1944年德國敗退後再次 被蘇聯佔領 (英語: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 ,立陶宛公民以 游擊隊 對抗 蘇聯 ,一直持續至1950年代。 1989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 愛沙尼亞 三國公民以 波羅的海之路 人鏈示威,抗議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1990年3月11日( 蘇聯解體 前一年)立陶宛通過 復國法案 ,成為第一個自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 [12] 。

  2. 2021年7月2日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立陶宛及波蘭終於分別從戰敗的沙俄獨立,新成立的兩個國家和蘇聯都有領土爭議,波蘭要求立陶宛加入以波蘭為首的反蘇共同體 海間聯邦 (Intermarium),但立陶宛部分人士擔心,加入聯盟反可能損害其獨立性,與立陶宛的國家利益

    • 立陶宛何時獨立?1
    • 立陶宛何時獨立?2
    • 立陶宛何時獨立?3
    • 立陶宛何時獨立?4
    • 立陶宛何時獨立?5
  3. 立陶宛共和國 (立陶宛語: Lietuvos Respublika [lʲɪɛtʊˈvoːs rʲɛsˈpʊblʲɪkɐ] ),通稱 立陶宛立陶宛語: Lietuva [lʲɪɛtʊˈvɐ] ),位于 欧洲 东北部 [10] ,是 波罗的海三国 之一,首都與最大城市為 维尔纽斯 ,另外還有 考那斯 與 克萊佩達 等城市。. 立陶宛全 ...

  4. 其他人也問了

    • 部落時期
    • 波蘭立陶宛聯邦
    • 第一次俄據時代
    • 短暫獨立
    • 二戰
    • 第二次俄據時代
    • 獨立
    • 現代立陶宛

    末次冰期後(約西元前10萬年前)立陶宛一帶出現了昆達文化(英語:Kunda culture)、尼曼文化(英語:Neman culture)與納爾瓦文化等中石器-新石器時代文化,居民以游獵維生,尚未形成定居點。西元前8000年左右因氣候變暖,當地森林漸茂,人群也漸趨定居生活,但直至西元前3000年左右當地才有農業出現,並開始有手工藝製作與貿易,印歐人(英語:Indo-European migrations)也約於此時期來到立陶宛,和當地人混血產生了多支波羅的人部落。 波羅的人部落與羅馬帝國有一些商業往來,透過琥珀之路將琥珀運往羅馬,但受羅馬的文化與政治影響不大,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提到了埃斯蒂人,可能即為波羅的海東南岸的一支波羅的人。波羅的人中居住地較靠西的部落與外地的接觸較早...

    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締結盧布林聯合,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立陶宛保有自己的軍隊、貨幣與法律(立陶宛大公國法規(英語:Statutes of Lithuania)),此時期波蘭文化對立陶宛的政治、語言、文化與國族意識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英語:Polonization)。聯邦初期國力強盛,在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影響下文化、藝術與教育勃興,並對外與沙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和瑞典帝國征戰,在俄羅斯混亂時期進攻俄羅斯,甚至在1610年至1612年間佔領莫斯科。 十七世紀中葉聯邦國力衰退,再次與沙俄爆發大規模衝突,1655年維爾紐斯之戰(英語:Battle of Vilnius (1655))中聯邦敗於沙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被沙俄佔領,為歷史上該城首次被外國軍隊攻佔,俄軍在城中大肆搶掠破壞,直至1661...

    波蘭與立陶宛地區兩次對抗沙俄統治的1831年與1863年均告失敗,沙俄則推行俄羅斯化政策,1840年廢除立陶宛大公國法規,1865年起禁止立陶宛語出版品,此外還關閉數個文教機構與天主教堂,但因有許多人走私立陶宛語書籍(英語:Lithuanian book smugglers),以及在家庭內部秘密推行立陶宛文化教育,俄羅斯化的效果不彰。西莫納斯·道坎塔斯等人推動立陶宛民族復興(英語:Lithuanian National Revival),試圖脫離俄羅斯與波蘭的影響,從波立聯邦以前的古代立陶宛歷史、語言與文化逐步建構立陶宛獨立的民族意識。 1877年-1878年年俄土戰爭後沙俄與德國的關係惡化,亞歷山大二世接受其將領的建議在西部邊境(立陶宛境內)建造考納斯要塞,為第一線的大型防禦工事。 186...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軍隊不敵德軍而大撤退後,立陶宛於1915年底被德意志帝國佔領,被併入東部領地,立陶宛人的政治、出版與人身自由再次受到打壓,1917年俄國接連爆發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後由列寧主導成立蘇維埃政權,此時的立陶宛知識份子試圖利用政治形勢發動獨立運動,同年9月維爾紐斯會議(英語:Vilnius Conference)選出了立陶宛國民大會的20名成員,1918年2月16日國民大會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復獨立,以維爾紐斯為首都,儘管如此,德國軍隊才是實際控制者,國民大會並沒有任何權力。1918年3月佔領著立陶宛的德國承認其獨立並作為德國的附屬國存在。6月立陶宛王國被建立。 一戰結束後立陶宛王國滅亡,隨後奧古斯丁納斯·沃爾德馬拉斯頒行臨時憲法,奧古斯丁納斯·沃爾德馬拉...

    1939年3月20日納粹德國向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交出克萊佩達地區,立陶宛政府在兩天後同意,同年德蘇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附帶的秘密附加協議中,立陶宛被劃入納粹德國勢力範圍。 8月29日,德國駐立陶宛特使埃里希·策希林宣稱,戰爭開始後德國將要求立陶宛保持完全中立,但實際上德國政府希望立陶宛人在波蘭遭到襲擊時採取措施奪取維爾紐斯爭議區。迫於英國與法國的外交壓力,立陶宛並沒有按照德國的意願行事,而是宣布了中立。9月19日,蘇聯軍隊占領維爾紐斯,蘇聯政府獲得了波羅的海領土與政治談判的主動權。9月25日,史達林建議變更現有的蘇德秘密協議,德國放棄了除去立陶宛西南部以外的所有立陶宛領土以換取波蘭的盧布林及周邊區域,默許了立陶宛成為蘇聯勢力範圍。德國人試圖與蘇聯和立陶宛方面作進一步的交涉...

    1944年德軍撤退後蘇軍再次佔領(英語: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波羅的海三國,繼續將大量政治犯流放至西伯利亞,直到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方止,立陶宛共產黨領導人安塔納斯·尤奧佐維奇·斯涅奇庫斯(1940年至1974年擔任領導人)從旁協助逮捕與流放的行動。蘇聯試圖將立陶宛融入其社會,禁止一切立陶宛國家象徵,立陶宛的反抗勢力則組成游擊隊對抗蘇聯,共有約5萬人參加,自1944年活躍至1953年,試圖重建獨立的立陶宛國,甚至大量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也積極為抵抗戰士提供庇護和援助,反蘇抵抗運動的核心力量是1944年建立的立陶宛防衛力量(英語:Lithuanian 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LVR),該組織在波維...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員會(英語: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簽署立陶宛復國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復獨立,為第一個自蘇聯宣布獨立的共和國,4月22日蘇聯宣布對立陶宛實行經濟封鎖(英語:Soviet economic blockade of Lithuania),停止向立陶宛供應石油等原物料,隔年1月蘇聯試圖策劃兵變推翻新獨立的立陶宛政府,莫斯科當局認為立陶宛經濟情況不佳,當地人應會強烈支持政變,便派遣軍隊進攻維爾紐斯政府大樓,是為立陶宛一月事件,但立陶宛人多支持獨立的政府,故政變未能成功,蘇聯在國際壓力下被迫撤軍。1月31日蘇軍在立陶宛與白俄羅斯的邊境攻擊立陶宛邊檢人員,造成7人死亡(梅迪尼恩凱襲擊事件)。 1991年2月11日冰島議會...

    2001年5月31日立陶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公約;2015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2018年7月4日加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2006年5月30日,阿達姆庫斯總統對來自勞動黨的兩名涉嫌腐敗的部長表示不信任,勞動黨因此於5月31日宣布退出執政聯盟。6月1日,總理布拉藻斯卡斯向總統遞交辭呈並獲批准。擔任財政部長的巴爾齊蒂斯被阿達姆庫斯任命為代總理。 2009年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當選總統,為立陶宛第一任女總統,2014年成功連任。

  5. 立陶宛總統府(立陶宛語:Prezidentūra)是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舊城的一座建築,也是立陶宛總統的官邸。 總統府的 歷史 可以追溯至14世紀,又稱主教宮。

  6. 2015年3月16日 ·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发表独立宣言,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这在立陶宛历史上是决定性的一步,立陶宛自此开始了充满挑战同时也激动人心的独立发展之路。 通过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加入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与世界的联系等措施,25年后的今天,立陶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有得也有失。 根据 世界银行 的数据,自1990年至2013年,立陶宛的名义GDP增长了3倍以上,而基于2005年美元的不变价GDP的增长超过了25%。 另外,期间立陶宛的人均名义GDP上升幅度达到4.5倍, 2013年达到1.5万美元,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位居前列。 据 彭博 报道,1994年到 2014年间,立陶宛平均薪资水平上升了7.2倍,汽车拥有量也上升了4倍以上。

  7. 2020年3月9日 ·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在1990年3月1日宣布脫離蘇聯獨立,啟動15個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歷程,最終導致蘇聯在1991年12月解體。立陶宛即將在11日歡慶獨立30週年,回顧歷史,1989年8月23日是個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