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 概览
    • 楚怀王之死
    • 典源
    • 精神
    • 屈原被逐
    • 后人祭奠

    历史事件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 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 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残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遭受长期放逐,行吟于沅湘泽畔,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于是‘ 怀石自投汨罗江以死’ ” 。

    屈原热爱祖国,一生为实现祖国的安定和强盛而斗争,直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后遂以“屈原沉江” 、“沉江” 、“投汨”比喻那些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危难而献出生命的人。

    屈原的爱国精神集中在表现在《离骚》等诗篇里。他的诗篇编制宏大,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屈原的爱国精神和艺术创作,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巨大的精神遗产。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世人都做粽并戴五色丝和练叶、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2.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 民俗 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 介子推 、 屈原 、 伍子胥 、 曹娥 、女诗人 秋瑾 等,还有 恶月 恶日 、 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 [1-3]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民俗繁多复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称呼,生动反映各地 端午习俗 有同也有异。 端午节现为国家 法定节假日 。 2009年9月, 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 节日 。 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5] 中文名. 端午节传说.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 别 名. 端阳节,重午节,诗人节,天中节、龙舟节. 节日时间. 农历 五月初五. 目录. 1 纪念介子推

  3.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90]传说 战国时期 的 楚国 诗人 屈原 在五月初五跳 汨罗江 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 伍子胥 、 曹娥 及 介子推 等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28] [81-84] [86] 端午节与 春节 、 清明节 、 中秋节 并称为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 国务院 将其列入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4.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政治屈原,因为政治主张不被楚怀王采纳,而自己又被奸臣迫害流放,一直愤愤不已但又无可奈何。 最终,在听到楚国被秦国所灭的"噩耗"后,他于农历5月5日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早在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曾经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之一。 关于屈原,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记载着:"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 "意思是:屈原的姓是楚国的国姓(和国君一样),而当时楚国的国君姓芈。 没错! 屈原其实姓芈,就是《芈月传》的那个芈。 屈原的姓氏名字分别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古时候姓是族号,而氏是作为姓的分支。 也就是说,屈原的正式姓名应该为:芈平。 但那时一般都用氏作为名字开头,于是,氏加上他的字(尊称),就成了对他的称呼——屈原。

  5. 在我国较为流传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殉节投江的楚国屈原。 但是随着考古和对文献以及各地民俗的研究,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了不同于传统认知的观点。

  6.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