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3年11月22日 · 道家主張體「道」,要人順應自然規律,得以養生。. 在《莊子.養生主》中,莊子透過寓言,說明養生之道。. 話說庖丁牛技巧高絕,文惠君 ...

  2. 2018年9月14日 · 綜而述之,莊子認為,人的精神才是其生命中最重要、最需要保養的主宰。. 所謂養生,即要「安時處順」,能守着自己的「平常心」,順應自然 ...

  3. 2018年12月19日 · 書籍簡介︰古文的世界豐富而廣闊,本書從中甄選近百篇文辭優美、感發人心的文章典範,加以註釋和賞析,適合日常閱讀,可培養傳統文化素養 ...

  4. 2018年11月23日 · 2018-11-23. 人到底有無本性? 如果有,人的本性到底如何? 對於這個問題,《孟子.告子》嘗引述告子及時人所論,提出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人性根本無惡之分;也有人認為,本性既可為善,也可以不善;還有人認為,有些人性,有些人性惡,不可一概而論。 面對諸家異說的挑戰,孟子始終堅持「人性本善」,《告子》載其說道: 孟子曰:「乃若①其情②,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③之罪也。 惻隱④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⑤我也,我固⑥有之也,弗⑦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⑧則失之。 』或相倍蓰⑨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5. 2015年5月15日 · 上文可分三個層次:(一)首先以「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兩個比喻作為襯托,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正面闡明學習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

  6. 2021年1月4日 · 2021-01-04. 孔子評價人的惡,是透過一立體式框架來觀察,由於這種觀察方法深入細膩,使人無所遁形,故令人極不自安。 《大學》有云:「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 」這種掩飾在孔子面前是無法隱藏的。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隱匿)哉? 人焉廋哉? 」(《論語.為政》) 孔子觀人,由末溯本,由顯至隱。 由「視」而「觀」而「察」,一層比一層深刻。 第一層是「視其所以」。 「視」為眼之所見,即最明顯可知的言行,此稱為「所以(為)」,事行表面好壞易見,也最易掩飾。 孔子考察一個人的惡,不會就這一層事行表象下定論,而我們往往以此定人之惡,便失諸粗疏,因為「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飾)。 」(《論語.子張》) 第二層是「觀其所由」。

  7. 2017年11月17日 · 《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世人總是渴求持續增益,甚至為求私利,不擇手段;但天道卻總是無私地覆載萬物,默默為其減損自身資源,潤物無聲。 悟道的善人,與天同行,總是保持謙遜的心,厚德載物,甘於處下,從不計較付出,但求利濟天下,故《老子》第四十九章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如此心態與表現,自然人人樂助,猶如得天賜福。 《老子》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又《周易.大有》上九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即如是故。 因此,積福或結怨,孰孰惡,其實存乎一己心念。 佛家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誠然如此。 保守善心,廣行善事,天祐人助,即為善報。 謹與諸君互勉。 譯文. 調和了重大怨恨,必然還有餘怨難清,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