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國立國父紀念館 ,通稱 國父紀念館 ,簡稱 國館 [1] [2] [3] ,是位於 台灣 台北市 信義區 的 國家紀念建築 ,係紀念 中華民國 國父 孫中山 百年誕辰而興建的綜合性 文化 紀念 設施,於1972年5月16日落成啟用,館區總面積達三萬五千 坪 (約11萬5702.48平方公尺)。 除了具紀念功能外,建築本體周圍是戶外運動、休閒、藝文與知性活動的綜合性休憩 公園 。 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2018年12月28日審議國父紀念館文資價值,通過指定為古蹟 [4] 。 2024年2月26日閉館維修,預計至2026年重新對外開放。 歷史 [ 編輯] 興建中的國父紀念館,攝於1971年. 國父紀念館正門,門上匾額由蔣中正題字。 緣起 [ 編輯]

    • 历史
    • 建筑
    • 事件
    • 参考文献
    • 外部链接

    缘起

    1963年8月,总统蒋中正主持第8届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463次会议上,因应“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之伟大人格及革命行谊,并发扬其思想学说”,开始筹建国父纪念馆,并于1964年9月成立“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委会”,决定兴建大型纪念馆。在1965年11月12日蒋中正主持奠基典礼,1966年由国父纪念馆兴建委员会接办兴建工作。后在经过对外征图,共有张振中、张崇生、杨元麟、陈濯、王大闳、杨卓成、黄宝瑜、郑定邦、余振中、虞日镇、林澍民等11位建筑师递交设计图,经过竞图评选由王大闳建筑师获选。 王大闳1961年曾参加故宫博物院竞图获得第一名,在王大闳的设计中,国父纪念馆共有包括屋顶、屋身与台基三个部分。原设计方案屋顶正面采“八”字形,中央较高,两面落水斜屋顶,造型类似中国唐宋时期的官式乌纱帽。然而,1966年8月3日,时任总统蒋中正检阅设计图样与模型后认为纪念馆外型太过西洋式、过于现代化,缺乏中国建筑风味,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政策,加强中国建筑特色。后经过多次修正,其中,修正后的屋顶由中央平屋顶与周围四坡泄水的斜面组成。正面屋面抬高向上掀起正面掀起,隐喻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掀...

    完工

    1972年5月16日,国父纪念馆举行落成及国父铜像揭幕典礼,并由蒋中正亲书“国父纪念馆”五个大字做成黑底金字的横匾悬挂于馆之正门上方,横匾右侧抬头为“中华民国六十一年”,横匾左侧落款为“蒋中正敬题”与凹刻印鉴。其开幕典礼由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云五主持剪彩,国父长子孙科主持铜像揭幕。王云五在落成典礼后,将建筑及内部设备呈献给政府,由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严家淦代表接受。随后,国父纪念馆于5月20日举行第五任中华民国正副总统就职典礼后正式对外开放。 在完工后,国父纪念馆曾作为中华民国各大重要事件、展览的举行地点,包括金钟奖颁奖典礼、1975年总统蒋中正病逝丧礼、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等仪式,以及1987年5月19日519绿色行动一周年期间、馆区涌入约三万名民众,准备游行至总统府抗议,但遭中华民国警察封锁于馆区四周,部分突破封锁民众至仁爱路游行。 自1986年7月起,国父纪念馆所属机关从台北市政府改为教育部,并将阳明山中山楼纳入管辖;管理机构名称则从“国父纪念馆管理处”易名为“国立国父纪念馆”。 2012年5月20日,国父纪念馆改隶文化部管理,阳明山中山楼改由教...

    本体建筑

    国父纪念馆由著名设计师王大闳设计,为结合传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线条简炼。主要特色为其飞檐与正面入口。该本体建筑未完全仿古,例如并未采用斗拱,以小梁取代檐椽。屋顶也放弃传统瓦顶,而使用釉面。该建筑曾获美国教育部“最佳建筑奖”奖励。民国94年(2005年)在台北市政府举办之市民票选“北市十大建筑”活动中,获选第六名。前五名是台北101大楼、美丽华摩天轮、中正纪念堂、圆山大饭店、总统府。 国父纪念馆高30.4公尺,每边长100公尺,由每边14支灰色大柱顶起翘角像大鹏展翼的黄色大屋顶,安静地座落在十万公尺见方的平地中央,四周丛林、花草、广场围绕:突显建筑物和环境的对比,引人注目;且给人们第一个感觉是宏伟,很有气势,且巍峨庄严的建筑本体,粗犷、刚强,朴素中又不失应有的细致;所以国父纪念馆外观宏伟、高雄、简洁、明爽、有力,不但使人产生景仰,也令人感到力与美的结合。 入口大厅中央设置孙文坐姿铜像,本体高5.8公尺,总高8.9公尺,重16.7吨,为美术家陈一帆作品。铜像前方由中华民国国军三军仪队站岗保卫,每小时执行卫兵交接仪式,成为台北观光的重要景观,近年来中国大陆人士来台交流、旅游,多安排国立故...

    大会堂

    国父纪念馆内主要厅室为大会堂。大会堂面积2,844平方公尺,座席35排共2,518席。在1970-80年代,是台北最大室内集会场所。 在位于中正纪念堂园区的两厅院(国家戏剧院与国家音乐厅)完工前,大会堂为国内最大型的室内国家级表演场地。场地座位有35排,2,518席,提供各界人士及演艺团体演出高水准的芭蕾舞、戏剧、音乐等节目;并用于重要庆期及大型颁奖典礼。

    孙逸仙博士图书馆

    为强化搜藏、研究、展示与教育功能,特于馆内设置“孙逸仙博士图书馆”,作为有关中山思想与近现代史研究之专业图书馆。 2004年4月完成内部空间改造,并陆续扩充图书及相关设施,以建构成为孙学研究之专业图书馆为目标。

    1975年4月9日,蒋中正于逝世后,遗体移灵大会堂供国人瞻仰至4月15日。
    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1990年5月20日,李登辉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1992年9月1日,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访台,莅临国父纪念馆大会堂作专题演讲。
    国立国父纪念馆处务规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国法规资料库
    国父纪念馆-文化部文化资产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国父纪念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国父纪念馆的Instagra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上的国父纪念馆频道
  2. 其他人也問了

  3. 國父史蹟館 ,原名 梅屋敷 ,是位於 臺灣 臺北市 中正區 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 逸仙公園的 料亭 建築,因1913年8月5日 孫中山 到臺灣時曾在此用膳與會見革命同志而作史蹟 紀念 ,今列為 臺北市歷史建築 。 歷史. 梅屋敷時期. 梅屋敷後側. 梅屋敷是1900年由大和辰之助創設 [1] ,過去地址為臺北市 北門町 19號 [2] 。 原有日式庭院廣達三千坪,面向 敕使街道 [1] 。 名稱由來據店主大和宗吉與其弟藤井悟一所述,是當時父親由 新竹縣 山間採來百多株古梅 移植 於此,故稱「梅屋敷」 [3] 。 大和家與吾妻料亭 藤井登美惠 所屬的家族關係好,以致1905年梅屋敷獲得藤井家投資 [1] 。

  4. 中山堂國父銅像 是 臺灣 第一座露天的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 銅像,立於 臺北市中山堂 前, 蒲添生 在1949年完成,列為 臺北市古物 。 歷史 [ 編輯] 1940年代, 游彌堅 在 臺北市 創辦雕塑講習會,聘蒲添生講習 [1] 。 蒲添生特別舉家從嘉義搬到臺北市,在 大正町 三條通成立工作室,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製作銅像,為使工作順利進行,特地從 日本本土 引進翻銅技術 [2] 。 1947年,正逢臺灣各界籌備建立 孫中山 銅像和 蔣中正 銅像,蒲添生便開始製作,次年先完成蔣中正銅像,並立於 行政院中央大樓 前 [1] 。

  5. 國立國父紀念館 ,通稱 國父紀念館 ,簡稱 國館 [1] [2] [3] ,是位於 臺灣 臺北市 信義區 的 國家紀念建築 ,係紀念 中華民國 國父 孫中山 百年誕辰而興建的綜合性 文化 紀念 設施,於1972年5月16日落成啟用,館區總面積達三萬五千 坪 (約11萬5702.48平方公尺)。 除了具紀念功能外,建築本體周圍是戶外運動、休閒、藝文與知性活動的綜合性休憩 公園 。 臺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2018年12月28日審議國父紀念館文資價值,通過指定為古蹟 [4] 。 2024年2月26日閉館維修,預計至2026年重新對外開放。 歷史 [ 編輯] 興建中的國父紀念館,攝於1971年. 國父紀念館正門,門上匾額由蔣中正題字。 緣起 [ 編輯]

  6. 國父紀念館站 ,位於 台灣 台北市 大安區 、 信義區 交界處,當地地名「 車層 (車罾)」,為 台北捷運 板南線 ( 南港線 )的 捷運車站 。 車站概要. 車站位於 忠孝東路 與 光復南路 口。 站名取自所在地東南邊的 國立國父紀念館 , 車站編號 為 BL17 。 月台. 1號月台 (往南港展覽館方向) 車站構造. 地下二層車站,一個 島式月台 ,5個出入口。 為了加強乘客安全及防止人員入侵軌道的情形發生, 台北捷運公司 於2010年在本站、 市政府站 與 圓山站 加設 月台閘門 [3] [4] 。 車站樓層. 車站出口. 出口1、2位於車站西端,出口3~5位於車站東端, 無障礙 電梯位於出口4之間。 歷史.

  7. 哥倫布從1816年開始成為俄亥俄州州府,現為 美國第15大城市 。. 哥倫布幾乎位於俄亥俄州的地理中心,它還是 富蘭克林郡 政府所在地,不過城市的部分地區也延伸入 德拉瓦郡 和 費爾菲爾德郡 。. 目前,哥倫布市擁有全多元化的經濟為基礎,包含教育、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