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3月11日 · 英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介紹的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關於歷史上統治 大不列顛島 全境且中文通稱為「英國」的君主國,請見「 大不列顛王國 」和「 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 」。 關於地處 大不列顛島 東南部的現今主權國家下轄構成國,請見「 英格蘭 」。 關於中國春秋時代的諸侯國,請見「 英國 (諸侯國) 」。 「 英 」、「 聯合王國 」和「 UK 」均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 英 (消歧義) 」、「 聯合王國 (消歧義) 」和「 UK (消歧義) 」。

  2. 此條目介紹的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关于历史上统治 大不列顛島 全境且中文通称为“英国”的君主国,请见「 大不列顛王國 」和「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 关于地处 大不列顛島 东南部的现今主权国家下辖构成国,请见「 英格兰 」。 关于中國春秋時代的諸侯國,请见「 英國 (諸侯國) 」。 「 英 」、「 联合王国 」和「 UK 」均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 英 (消歧义) 」、「 聯合王國 (消歧义) 」和「 UK (消歧义) 」。

  3. 英國位于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组成 [12]。英国本土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 [註 9]。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凱爾特海,與爱尔兰隔 的

    • 征服與合併
    • 聯合王國與大英國協
    • 二战后和今天
    • 外部連結

    征服威爾斯

    中世紀時候,威爾斯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斯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斯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斯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罗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斯北部和西部的威爾斯公國,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斯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斯的兒子為威爾斯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斯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統治這塊地區,故稱之威爾斯公國(1284年—1536年)。該公國之外的威爾斯東部和南部地區,仍然不受英王管轄。 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斯,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斯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合併蘇格蘭

    蘇格蘭原是獨立王國,不受南方鄰居英格蘭統治。蘇格蘭氣候較惡劣,相對貧窮。蘇格蘭和法國的「老同盟」關係,向來使英格蘭相當緊張,企圖離間蘇格蘭和天主教法國。蘇格蘭宗教改革派利用此一天主教新舊教派的矛盾,迫使舊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於1567年退位,逃亡至英格蘭,最终于1587年2月8日被當時的英王伊莉莎白一世处死。詹姆士六世幼年繼位,由新教的大臣攝政至1583年。 1603年,蘇格蘭詹姆士六世繼承伊莉莎白一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開始斯圖亞特王朝,但兩王國分立且各有議會。往後100餘年中,雙方在宗教和政治的差異仍大,時有對立競爭衝突,共通的王室也無法阻止。 1625年,查理一世繼位。他以君權神授說擴大王權,與議會氣氛緊張,進而發生戰爭。這場英國內戰從1642年開始,至1649年以國王被處死為結束,國家進入英格兰联邦時期(1649年-1653年),克倫威爾成為护国公。新政權未得到廣泛支持。克倫威爾死後,其子理查·克伦威尔受到軍官和人民逼迫,重新召開父親解散的議會。1659年,議會宣佈君主制復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 1702年,安妮女王繼位,希望更緊密結合蘇格蘭。1706年,...

    合併愛爾蘭

    英格蘭王亨利二世展開對愛爾蘭的征服,起因是諾曼人在愛爾蘭取得根據地。他們並非英格蘭人,也不聽從英格蘭王命令。諾曼人理查·費茲吉伯特·克雷是威爾斯男爵,外號「強弓手」。他協助一位被驅逐的愛爾蘭國王迪阿爾木德·麥克姆洛(Diarmuid MacMorrough)奪回其蘭斯特王國。1170年,他佔領都柏林。 亨利二世擔心「強弓手」勢力太大,就在1171年領軍攻打愛爾蘭,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區,建成「愛爾蘭領地」,交由其四子約翰統治。1199年,約翰繼承其兄理查一世死後的王位,稱號不變。他在都柏林設立議會,但只對「佩爾」地區有律法權,自己掌控的地區也相當窄小。愛爾蘭領地從此由英王直接統治。 1541年,愛爾蘭議會決議建成愛爾蘭王國(1541年—1800年),以亨利八世為統治者。但亨利八世想得到超越議會的權力,所以拒絕這頭銜,隔年再自稱為愛爾蘭國王。兩邊的王位從此結合,類似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情形。16世紀另一現象是英格蘭大力開發殖民地,其影響力遂更加深入愛爾蘭。雙方終於在1800年合併,但愛爾蘭自由邦於1922年獨立,北愛爾蘭則留下。

    19世紀中期以後,“聯合王國”由於勢力衰退和民族主義興盛(尤其印度和埃及),逐漸放鬆對殖民地的控制。1867年-1910年間,聯合王國給予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自治領”的地位,相互仍有緊密關係。1920年代,英國開始考慮讓殖民地自主。1931年,《西敏寺法令》通過,大英國協正式成立,前三者成為創始會員國,大英帝國正式瓦解。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其餘殖民地紛紛跟隨,幾乎都成功獨立,並成為大英國協的會員國。仍有13個殖民地,包括百慕達、直布羅陀,福克蘭群島,選擇不獨立而成為英國海外領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工黨迅速崛起,在歷次大選均取得佳績,於1945-1951年,1964-1970年及1974-1979年長期執政。期間工黨政府推動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國有化,並設立國民保健署,推動免費醫療及教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不久以後卻又受到所有政黨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襲,因此產生所謂的「戰後共識」。「戰後共識」的時代一直至戴卓爾夫人在1970年代成為保守黨黨魁才走上終結。 1979年英國大選,戴卓爾夫人上台後,開始推動部分企業私有化,为了使英國经济恢复活力,摆脱“英国病”的困扰,她抛弃二战之后的所谓“共识政治”与凯恩斯主义政策,政府對经济活動的干預减少,大多数国营事业私有化,劳动力市場也变得更具彈性,在財政上採用貨幣主義政策,英国经济最终...

    不列颠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t of Union virtual libr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2015年7月22日 · 外部链接. 英国. 此条目介绍的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关于历史上统治 大不列颠岛 全境且中文通称为“英国”的君主国,请见“ 大不列颠王国 ”和“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 关于地处 大不列颠岛 东南部的现今主权国家下辖构成国 ...

  5. 英格蘭 (英語: England ),又稱作 英國 、 英倫 [3] [註 1] ,漢語舊稱「 英吉利 」,為 英國的構成國 之一 [4] [5] [6] ,位於 大不列顛島 東南部, 蘇格蘭 以南, 威爾斯 以東,是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地區。 雖然就傳統上一般可以認為其政治地位相當於一個國家,但以國際通行標準上其仍然是 一級行政區 。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 羅馬不列顛 時期所建的 哈德良長城 為界。 「England」這個名字源自Angles( 盎格魯人 , 大遷徙時期 從 日德蘭半島 和 北德平原 渡海入侵不列顛的三大 日耳曼 部落之一),其原名「Engla-lo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 歷史[編輯] 主條目: 英格蘭歷史.

  6. 英国是 君主立宪 国家, 由 英格兰 、 苏格兰 、 威尔士 和 北爱尔兰 四个部分组成,現任君主 查爾斯三世 同時是15個 英聯邦王國 的國家元首。 英国一共拥有14块 海外领土 。 在 19世纪 大英帝国 的鼎盛時期,英国曾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统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 但是两次 世界大战 的巨大代价和 20世纪 后半期大英帝国的瓦解,削弱了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即便如此,作为 联合国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 、 G8 成员和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等條件,英国在当今世界中依然是一个 政治 、 经济 强国。 更多與英國相關的內容... | 更多與英國相關的主題... 行政區劃 编辑. 歐洲主題系列 编辑. 维基主题 编辑. 分类 : . 维基百科存档. 歐洲主題首頁.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