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方名. 荷葉散. 來源.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 【組成】 乾荷葉60克 鬼箭羽30克 桃仁15克 (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蒲黃30克 劉寄奴30克. 【製法用量】 上藥搗篩為散。 每服9克,以童便300毫升,生薑4克生地黃7.5克,拍碎,同煎至180毫升,不計時候,稍熱服。 【功效】 破血逐瘀。 【主治】 產後惡露不下,腹中疼痛,心神煩悶。

  3. 荷葉散是一味中藥方劑由荷葉鬼箭羽桃仁蒲黃劉寄奴組成。 它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產後惡露不下、腹中疼痛、心神煩悶等症狀。

  4. 方出《 證類本草 》卷二十三引經驗後方》,名見《 醫方考 》卷三:荷葉散. 【處方】 荷葉 (焙乾)。.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吐血 、 咯血 。.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米湯下。. 【各家論述】 《醫方考》:荷葉有仰盂之形,得震卦之象;有清 ...

  5. 【拼音名】Hé Yè. 【英文名】FOLIUM NELUMBINIS. 【來源】本品為睡蓮科植物 蓮 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乾燥 葉 。 夏、秋二季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除去葉柄,折成半圓形或折扇形,乾燥。 【性狀】本品呈半圓形或折扇形,展開後呈類圓形,全緣或稍呈波狀,直徑20~50cm。 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色,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較光滑,有粗脈21~22條,自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葉柄殘基。 質脆,易破碎。 稍有清香氣,味微苦。 【鑒別】本品粉末灰綠色。 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外壁乳頭狀或短絨毛狀突起;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5~8個。 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略波狀彎曲,有時可見連珠狀增厚。 草酸鈣簇晶多見,直徑約至40μm 。

  6. 乾荷葉散又名清熱敗毒散為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 主治暑熱感冒、風熱感冒、流行性感冒、腸胃炎、痢疾、便血、崩漏、水腫、乳癰、瘡瘍腫痛等症。 組成. 荷葉、牡蠣、蛇牀子、浮萍。 性狀. 乾燥的荷葉、牡蠣、蛇牀子、浮萍混合而成的散劑。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

  7. 荷葉散 出 處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 組 成 幹荷葉、鬼箭羽、炒蒲黃、劉寄奴、麩炒桃仁 活血化瘀 產後惡露不下,淤血流注,少腹或大腿腫起,腹中疼痛,心神煩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