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阿杜瓦 ( 阿姆哈拉語 : አድዋ )是 埃塞俄比亞 北部位於 提格雷州 的市集,座標 14°10′N 38°54′E 座標 :14°10′N 38°54′E ,海拔1,907米。1896年曾發生 阿杜瓦戰役 。

  2. 阿杜瓦戰役(Battle of Adowa)發生在1896年3月1日,是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的最終之戰。 在這次戰役中,意軍傷亡一萬一千人,被俘四千人,包括二名將帥和三百名軍官,埃軍陣亡四至五千人,傷六千至一萬人。

  3. 阿杜瓦戰役 發生在1896年3月1日,於 埃塞俄比亞 的 阿杜瓦 。這場戰爭是 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的最終之戰。意大利被徹底打敗,並保證了埃塞俄比亞的獨立。

  4. 阿杜瓦勝利日 ( 阿姆哈拉語 : የዐድዋ ድል ቀን )是 埃塞俄比亞 的國慶節,每年 3月2日 舉行慶祝活動,紀念埃塞俄比亞在1896年 阿杜瓦戰役 中戰勝意大利的殖民統治。. 為了向埃塞俄比亞軍隊致敬,慶祝活動包括遊行、反映埃塞俄比亞文化的戲劇和藝術 ...

    • 概览
    • 强敌临境
    • 奋起反击
    • 峡谷血战
    • 战役影响

    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战役

    阿杜瓦战役(Battle of Adowa)发生在1896年3月1日,是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最终之战。在这次战役中,意军伤亡一万一千人,被俘四千人,包括二名将帅和三百名军官,埃军阵亡四至五千人,伤六千至一万人。意大利被彻底打败,保证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

    19世纪,在欧洲列强竞相争夺海外殖民地时,与英国修好、并得到英国庇护的意大利,把目光锁定了埃塞俄比亚。1885年,意大利出兵占领马萨瓦,准备在红海沿岸建立殖民地。

    埃塞俄比亚皇帝约翰尼斯四世奋起反击。然而,由于双方军事科技的差异异常悬殊,意大利军队并没有受到多大伤害。作战中,意军仅靠升起侦察气球或是夜战中用探照灯照射,就吓得埃塞武士们四散逃窜。尽管埃塞武士也歼灭过侵略军的一些小部队,但这并不能阻止意军稳步向埃塞俄比亚的门户——厄立特里亚地区进发。 就在埃塞俄比亚全力应付意军入侵的时候,邻国苏丹(马赫迪政权)迅速崛起,并时常与埃塞军队发生冲突。1889年3月12日,双方在苏丹南部的贾拉巴特展开激战,战斗中,约翰尼斯四世被杀,军队溃散。约翰尼斯死后数月,他的首要对手——绍阿的孟尼利克亲王登上帝位,他自称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孟尼利克年轻时曾接触过世界先进科技,他深知内乱对国家的影响,并亲眼目睹埃塞军队在意军精良武器面前溃败的情形。孟尼利克意识到,埃塞俄比亚要保持主权独立,就必须实现国家统一,增强军力。

    当孟尼利克登上帝位时,罗马政府认为新皇帝一定会顺从地将埃塞俄比亚的主权让渡给他以前的盟友。孟尼利克二世与意大利人签署了《乌查里条约》,将约翰尼斯的老家提格雷省和相邻的一些高地割让给意大利。但这只是新皇帝的缓兵之计,孟尼利克凭借出售象牙、金银、麝香和奴隶的收入,从法国控制的吉布提港进口枪炮,还想方设法从意大利控制的马萨瓦港捞取一切现代化装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数万支弹仓式步枪、上百万发子弹和20余门线膛炮,运到孟尼利克的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19世纪末,孟尼利克军中的大部分战士,都有了欧洲和美国提供的精良武器。另一方面,在意大利政府眼中,孟尼利克只不过是一个未开化的野蛮人。意大利单方面将《乌查里条约》的第17条进行篡改,将原文中“埃塞俄比亚皇帝可以选择在意大利政府的协助下同欧洲各国君主交往”的一段改为“埃塞俄比亚皇帝必须由意大利政府代表他处理与所有其他国家或政府之间的一切事务。”孟尼利克立即宣布不再承认其合法性。

    意大利恼羞成怒,转而扶植前皇帝约翰尼斯四世的长子曼加夏亲王,并将提格雷变为其活动基地。孰料曼加夏倒戈归顺了孟尼利克,其他地方诸侯也纷纷步曼加夏的后尘,投到皇帝麾下。此时,孟尼利克感觉:向意大利人反击的时刻到了!

    面对突变的局势,意大利的厄立特里亚总督巴拉蒂里将军并不在意,他轻松地打垮了曼加夏的部队。巴拉蒂里回到意大利时,受到了英雄般的热烈欢迎。当他走入国会时,全体议员起立向他致意。巴拉蒂里承诺,要将孟尼利克“装在笼子里运回罗马”。

    巴拉蒂里认为,埃塞军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他的作战计划非常简单:将埃塞军队引诱到他构筑的防御阵地前,予以全歼。但埃塞军队并没有进攻阿迪格拉特,而是占领了阿杜瓦,对阿迪格拉特形成侧翼包围之势。巴拉蒂里在阿杜瓦东部的萨乌里亚构筑了一条新防线,部署了2万人和56门大炮,阻挡埃塞军队从阿杜瓦的进攻。但孟尼利克还是没有进攻。双方耐心地等对方先采取行动,一直等到1896年2月。双方阵营都饱受后勤供给不足的困扰。战前,孟尼利克进行了周密计划,在前进道路上建立一系列补给站,因此埃塞军队的补给一直非常充裕,士兵们随身携带的“野战干粮”——包括2个星期的谷物、干肉和其他食物——在出征2个月后仍没有动用。但孟尼利克也没有预料到需要进行长达数月的等待,军队的食物供应迅速耗尽。2月底,孟尼利克不得不做出决定,如果到3月中旬意军仍蜷缩在堡垒后面的话,他将不得不解散军队,班师回朝。 意大利军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缺乏驮运补给的牲畜,巴拉蒂里军队的配给已经减少到一半,即便如此,他们在萨乌里亚的守军也熬不到3月2日。僵局一直持续到2月25日。急需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克里斯庇首相,给巴拉蒂里发去一封电报,指责他胆小懦弱。巴拉蒂里被激怒了。2月29日傍晚,固守萨乌里亚的4个意大利旅,开始向阿杜瓦进军。 与此同时,感到无力支撑的孟尼利克皇帝正考虑下令拔营回撤。突然,一名骑兵狂奔至他的营帐,报告了一个令人望眼欲穿的消息:意大利人已全力进攻大营,现正与皇帝的先锋部队交火。孟尼利克皇帝顿时泪流满面,他和皇后泰图以及一列神职人员跪下来,感谢上天的保佑。

    孟尼利克出动了8.2万名装备步枪和利剑的步兵、2万名长矛兵和8000名骑兵,泰克拉—海玛诺特亲王指挥右翼,阿鲁拉亲王指挥左翼,曼加夏和马肯恩亲王联合指挥中路部队,孟尼利克和泰图皇后亲率2.5万名皇家卫队和最精良的600名奥罗默骑兵压阵。

    埃塞军队如潮水般从山巅和峡谷中杀出,漫山遍野都是绿色、橙色和红色的军旗、金铜色的枪戟、闪耀的头盔、七彩的头冠和以狮头装饰的盾牌,凶猛的奥罗默骑兵一路高喊着杀向敌阵。埃塞军队还把40门速射山炮设在齐达尼—麦赫莱特山腰上,向意军纵队猛轰,只不过埃塞炮手是由俄国冒险家训练的,技术一点都不专业,只能起到吓唬的作用。

    埃塞军队的胜利无疑是个奇迹,但奇迹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孟尼利克皇帝在强敌临境的态势下,一方面采用缓兵之计,稳住对手,一方面积极备战,进口武器装备,弥补自己军队的不足。 其次,孟尼利克皇帝非常重视后勤。反观意军,后勤不力导致军心不稳,才发起贸然进攻。意军由于不熟悉战场地形,各旅之间缺乏协同配合。埃塞军队几乎抓住了对手的所有破绽,充分发扬己方的勇敢善战。不过即便如此,埃塞军队也属于险胜。即便意军处处失算,仍然在战场上不处于下风。所幸,危急时刻,孟尼利克皇帝在泰图皇后和曼尼夏亲王的劝说下,放弃了临阵脱逃的计划。试想,如果当时孟尼利克决定撤退,那么整个历史必将改写。 阿杜瓦战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后,愤怒的人群拥上街头以示抗议,克里斯庇首相因其殖民政策的彻底失败蒙羞,与内阁集体辞职。 阿杜瓦之战,留给历史的另一个谜团是:孟尼利克并未命令部队继续进攻,进而收复厄立特里亚。历史学家们长时间以来一直在讨论,孟尼利克皇帝不乘胜追击的实际动机到底是什么?孟尼利克对意大利的殖民宿求最清楚不过了,而厄立特里亚正是这个年轻国家最有价值的殖民财富,他担心这会彻底激怒意大利人。丢掉了厄立特里亚,可能会刺激意大利倾一国之力实施报复,这样一场战争是孟尼利克无力赢得的。不管是什么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事实是,孟尼利克皇帝向罗马新政府提出了2个简单的要求——取消《乌查里条约》和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他只是要求回到1889年以前的状态。 阿杜瓦战役后数月内,欧洲列强纷纷与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建立外交关系。孟尼利克以埃塞传统的拜占庭式礼仪平等接待了各国来访者,包括罗马政府特使。对法国人,孟尼利克秘密表示支持他们对尼罗河上游的领土要求,以此换回法国占领的欧加登台地领土。对英国人,孟尼利克表示愿意协助其反对苏丹的马赫迪政权,以此换取英国人同意他通过英属索马里港口免税进口货物。对于苏丹马赫迪政权,孟尼利克则虚与委蛇地与之签署了一项共同防御协定。 1896年10月26日,罗马政府签署了《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意大利被迫放弃其侵占的土地,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承认阿比西尼亚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结束战争。阿杜瓦战役的胜利,激起了全世界黑人的种族自豪感,埃塞俄比亚也成了黑人知识分子和宗教领袖的朝圣之所。40年后,当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军团再次踏上埃塞俄比亚的土地时,法西斯的宣传机器还念念不忘当年之耻,将他们的侵略行径说成是洗刷当年意大利败于孟尼利克之手的耻辱,巴拉蒂里的溃败,的确在意大利人心目中造成深远的影响。 阿杜瓦战役爆发的3月1日,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国庆日,这场战役永远让埃塞俄比亚人为之自豪和铭记。

    阿杜瓦一战,在非洲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自马哈赞河之战以来非洲对欧洲取得的最大胜利(原文称“自汉尼拔以来”,是沿用了某权威著作的错误),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提高了孟尼利克和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声望。意军的惨败在欧洲引起一片哗然。意大利的克里斯皮内阁随即倒台,英国议会也出现了要求修改对埃塞俄比亚政策的呼声。西方舆论惊呼:“不敢想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痛定之后,意、法、英、俄等国相继与埃塞俄比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阿杜瓦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殖斗争。波兰旅行家波托基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一种“其邻居对欧洲大国取胜后的种族骄傲和自豪”洋溢在索马里人民心中。1990年,南非还出现了埃塞俄比亚教会运动,想和英勇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一样,用自己的战斗捍卫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独立。海地和美国的黑人都曾先后到埃塞俄比亚游历考察,寻求灵感和启发。避免了埃塞俄比亚被殖民的命运,埃塞俄比亚也是整个非洲史上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0年6月20日 · 英語稱為Adwa或ADowa,是埃塞俄比亞北部北部高原上的一個城鎮,位於阿斯馬拉南部,距離約130公里,有公路相通。海拔1,906米。人口1.6萬。中世紀時是提格雷公國統治者駐地。因1896年埃塞俄比亞人民在此反擊意大利侵略軍而著名。

  7. 2021年6月27日 · (Getty) 一刀斷開埃塞的東非裂谷. 埃塞俄比亞處於東非裂谷(East Africa Rift)北端之上。 此裂谷生於非洲板塊的分裂過程,形成了從東北至西南斷開埃塞全國的裂谷地貌,區隔了埃塞的兩面高地,形成一個向西南延展、接近V字形的「埃塞俄比亞高地」,因其高度從海拔1,500米至4,500米不等,被稱為「非洲屋頂」(Roof of Africa),也是埃塞最大宗出口商品咖啡的盛產地。 此地形將埃塞俄比亞斷然割成兩半,以西是大片山地和青尼羅河(Blue Nile,尼羅河開端支流之一),後者輾轉流向低地進入蘇丹;以東則山勢急降,延展至索馬里共和國邊境,形成埃塞境內的索馬里州,其中索馬里人佔人口99%以上,總人數堪比鄰國索馬里的非爭議領土。 斷開埃塞全國由東北至西南的東非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