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2日 · 很希望能有人一起討論,確認我是否理解與有沒有盲點?卡關太久時,更希望能向人直接請教。(Jessie) 經歷邊工作邊準備轉職與自學的不容易後,Ching 和 Jessie 來到有清楚轉職工程師 roadmap AC一起啟航旅程。 無效學程式?5 個方法開始有效自學!

    • 自學:Self-Direct Learning
    • 動力:為什麼要學?
    • 如何測量自己的學習動力?
    • 了解自己的動力清晰度
    • 測量動力的好處
    • 練習次數多卻沒結果 → 想放棄
    • 如北極星般的高層次動力

    首先需要定義一下範疇。 接下來的談論都是針對「自學 (self-direct learning)」的情境,也就是學習者需要自行定計劃並且蒐集學習資源的狀況,體制內教育通常不屬於 self-direct learning 的情境,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 成人教育、在職進修大多屬於 self-direct learning,學習者大多會因為一個外部的功能性理由而啟動學習,例如「學會寫程式就可以提高競爭力」或「會講英文才能和客戶溝通」等等。 興趣式學習也屬於 self-direct learning,例如許多人因為個人興趣而想學第二外語或跳舞,或者因為單純的好奇心而想了解宇宙原理等等。 不過如果需要特別討論「成效」的話,多半還是因為有些外部的功能性理由,導致你會在過程中對「成效」產生比較高的期待。 ...

    動力是個老掉牙的話題,但也不能不談,因為大多數人會把上面提到的「功能性期待」和「學習動力」混為一談。 如果你花大錢報名了一堂昂貴的課程,你大概不會認為自己有「動力不足」的問題,但事實上,你有的可能是對「學完之後的結果 (功能性期待)」有著強烈渴望,而這個渴望並不等同於「學習動力」。

    「動力」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你為什麼要學這件事」。 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用來測量你的「學習動力」。請你用自己的白話文回答「你為什麼要學這件事」,但需要照著以下結構來依序回答: 1. 如果能夠學會____(某技能) ____ 2. 我就能夠做到 ____(某件對生涯有幫助的事情) ____ 3. 因為做到這件事,我就能在 ____(某個領域)____ 有更好的貢獻/表現 4. 因此會幫助我___(最後要獲得的某個好處)___ 如果你是第一次運用上述四句話來回答「為什麼要學」,應該會頗有心理壓力——硬要說點什麼應該可以說得出來,但難免會有種胡扯的感覺。 你可以把自己在論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的感覺」當成一個測量點,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狀況: 1. 愈講愈澎湃,腦海中有很多畫面,你知道你可以把這...

    如果是第 1 種狀況,顯然是對自己為什麼要學有了很清晰的論述,學習動力已經過關。但通常是學習一段時間之後,擁有產業知識與個人體驗的中段學習者,才能到達狀況 1 的水準。初心者只能以狀況 2 當成目標。 第 3 種狀況則會有點危險,由於你對「學習目標」與「功能性期待」之間的邏輯關係沒有理得很清楚,如果放著不管,在未來遇到困難的時刻,你會容易掉進自我懷疑的深淵,所以不如在一開始的階段,就投資一點時間,稍微做點研究,最好的研究方式是訪談相關領域的人。 第 2 種狀況介於中間,通常是已經研究過該領域,有了正確認知,但對整件事還沒有真正體驗過,所以沒什麼太實質的感受。如果是初心者階段,旅程尚未展開,到達這種狀況就算安全了。 無論你是哪一種狀況,這只是「動力清晰度」的差別,不代表你沒有動力,請不要把狀況...

    如果你能運用上述框架,具體論述出你為什麼要學一件事的理由,你可以省下大把時間,把心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你訂出的學習計劃會更有效、更容易看到成果,你會比較容易啟動「學習-回饋」的正向循環。 反之,如果你對動力過於模糊,雖然不代表你沒有動力,但你的動力「較為脆弱」,也就是在逆風的時刻(例如與他人比較時、體力不支時)更容易連結到想放棄的情緒,換言之,你會有很大比例的能量耗損在這些起起伏伏的心情裡。

    直接用一句話概括問題的癥結是:「需要的練習次數,比一開始想像的次數還要多」。 每次練習後若沒有結果,就會面對「要繼續嗎?」的決策,此時若學習動力不夠清晰,就會暴露在「失望 → 放棄」的風險區裡。 由於大部分珍貴的技能都不是一蹴可躋的,因此如何在「練習 → 沒結果 → 再次練習」的循環中鍛鍊出高續航力,絕對是自學者的頭號課題——這個課題的重要性遠高於天賦與才智。 雖然大多數人都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然而,在大多數的成功故事中,主角會因為一個極偉大的、具有超凡使命感的目標而展開學習之旅,偉大的使命感如閃耀的北極星一路護航,讓主角在低谷時刻重新爬起,演繹出振奮人心的勵志故事。 在平凡的人生中呢,絕大多數的學習只是起於一個平凡的開端,例如期待獲得尊重、期待有更優渥的生活、期待變得很厲害⋯⋯等等...

    William Damon 的【邁向目的之路】中,將這種如北極星般的高層次目標定位為「目的 Purpose」,在長期的追蹤研究之後,William 歸納出目的感成形的 12 個步驟: 1. 和家庭成員之外的人有啟發性的對話 2. 觀察有目的感的人如何工作 3. 第一次獲得啟示的時刻:發現世界上某些很重要的事可以被修正或改進 4. 第二次獲得啟示的時刻:我可以有所貢獻,並且造成一些改變 5. 確認目的,並且展開行動去完成一些事情。 6. 獲得支持 7. 以起初和隨之發展出來的方式,更加努力地追求目的 8. 獲得完成目的所需要的技能 9. 更加的務實、有效率 10. 樂觀和自信心的提升 11. 長期投入在某個目的上 12. 把在追求目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技能與人格優勢,轉換到人生其他領域 (我第一次...

  2. 2023年5月15日 · 小結. 我們先來定義所謂「一次學習」是什麼樣結構,了結構之後,才能進一步測量你的學習循環到底發生了幾次。 一個學習循環可以示意如下圖: 分階段拆解. 機緣 —>期許/目標. 人不會無緣無故開始想學一件事情,總是一個因緣,在某個情境下動了念頭,產生對未來澎湃期許,了目標。 輸入. 在目標驅使下,開始瞭解狀況,看書、上網搜尋新知、打聽消息、找老師、上課⋯⋯等等,將原本不知道事情懂明白了。 輸出. 了新知識之後,接著需要運用新知識來做到一些事情。 最好輸出是可以獲得第三方回饋輸出,例如,舉辦分享會、發表文章,甚至運用新知識來解決問題等等。 這些作法可以獲得非常真實、非常感覺回饋。 這種是【 超速學習 】裡最推崇,例如想學外語就直接搞一個連續一個月不說母語計劃。

  3. 3. 聘用團隊 VS 打造團隊. 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不斷追求成長. 在 ALPHA Camp,一個傳說中神力女超人,她是 Student Success 團隊學習總教練,每星期都和團隊開會監測學習數據,為學生打造更有效學習體驗而孜孜不倦;她是營運長,確保公司大大小小專案 ...

  4. 2. 認識業界開發者 簡單來說,這些大大小小活動,都是與業界開發者實際交流好機會。 可能會想說,網路上交流不是更方便容易嗎? 但另一方面需要考慮是,在論壇上發言,留言者可能來自四面八方、可能匿名、可能只是路過就評論一兩句而難以深入。

  5. 2023年5月15日 · 因此也人說:「線上課程就像健身計畫」,沒多久就不了了之。. 為了打破線上程式教學成效天花板 ,2018 年起 ALPHA Camp 成立了全職 「學習教練團隊(Student & Teaching Success Team)」,這是線上教育界創舉 。. 不到半年,學習教練端出了以下成績:. (也 ...

  6. 未來的自己準備好踏上下一趟奇幻旅程. Mike 是商院背景畢業的 ALPHA Camp 全端開發課程 畢業生。 想要跳出舒適圈學會專業技能的他,希望成為既是專才,也能通才的T型人才。 在九個月努力線上自學程式後,成功轉職成網頁工程師。 分享給大家他的心路歷程和體驗。 365 天前的自己:摸索著未來的道路. 一年多前,我離開了前一份待了兩年的工作、完成了兵役,提著行李箱前往舊金山與姊姊相聚 — 一待就是三個月的時間。 那段期間,我不斷的在尋找接下來的職涯規劃 — 希望自己不僅僅是通才型的人物,也能具備一技之長在身,但也不想因為「大家都在做什麼,我就要去做什麼」,而走上了一條自己不喜歡,也不快樂的道路。 找到寫程式的樂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