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獨龍、拉祜、布朗、基諾、佤、僳僳、怒、景頗、黎、苗、瑤、等民族的部分地區,都不同程度地採用這種耕作法。 現今世界上一些農業生產不發達的國家和民族,也保留這種原始耕作法。

    • 經濟生活
    • 衣著服飾
    • 日常起居
    • 音樂舞蹈
    • 文學
    • 史學

    中國上古的主要糧食作物為五穀(泰、稷、菽、麥、稻),在飲食方面,漢人的某些飲食方式或蔬菜瓜果品種來自西北少數民族。 1. 用麥磨面的糧食加工方法是秦漢以後由西域少數民族傳人內地。 2. 以面烤製餅的方法來自胡人,東漢時人稱烤餅為胡餅。 3. 多種瓜果蔬菜與糧食作物均經由少數民族地區傳人內地,如黃瓜(胡瓜)、香菜(胡荽)、洋蔥(胡蒜)、胡蘿蔔、菠菜(波斯菜)、石榴(安石榴)、核桃(胡桃)、葡萄、蠶豆(胡豆)、芝麻等。 4. 葡萄酒、烈性酒(燒酒)的釀製技術來自西域。 5. 人們盛夏消暑的最佳食品西瓜,則以契丹為中介,來自居住於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及天山一帶的少數民族——回紇。

    漢族的衣著最初以絲、麻和毛為原料,織成各種絲織品、麻布、毛褐。漢魏之際,棉花由西北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傳人內地。漢魏之際,新疆的高昌人已經開始種植棉花,漢魏以後,中原一帶也學會了種棉花。元朝以後,棉花已在內地廣泛泛種植。在紡織技術上,黎族的紡織術遠較內地先進。早在宋代,黎族的黎幕、黎單、鞍褡等織品已行銷內地。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6年),在崖州生活四十年的松江烏泥(今上海縣烏涇鎮)人黃道婆返回故鄉,推廣黎族紡織技術,大大提高了中原地區的傳統紡織技術。 古代漢族的服飾是長袍大褂,上衣下裳,長領寬袖,行動頗不方便。春秋時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帶頭學習穿胡服,改「博衣大帶」的華夏服式為上衣下褲的「胡服」。除此之外,號令全國學習胡人的「騎馬射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漢以前的中原居民,雖然已有匡床(即筐床),但是還沒有桌椅,常常「席地而坐」。漢以後,西域坐具傳人內地。當時出現一種新坐具——「馬扎子」,即兩木相交,中間穿以繩子,可張可合。坐在馬扎子上面,兩腿下垂,漢族人把這種坐法稱為「胡坐」;從少數民族地區還傳來一種類似後來「交椅」的坐具,時人稱為「胡床」。 在西域坐具的啟示下,中原居民不斷創新,桌椅板凳相繼出現,憑桌坐椅自此替代「席地而坐」的起居舊俗。

    和注重溫柔敦厚品性的漢民族比較起來,少數民族要熱情奔放得多,少數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歌善舞。不少少數民族樂器也傳入內地,沿用至今。 從近幾年出土的樂器來看,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樂器,歷史久遠,種類浩繁,青海東都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石磬,雲南楚雄發現的戰國銅鼓,都是極好的實物例證。 笛是古代羌族人首先發明,管子(篳篥)是古代龜茲(今新疆庫車)人首先發明,手鼓是維吾爾族的樂器,笙最早是壯、苗等族的樂器,另外箜篌、琵琶、銅鈸、嗩吶、胡琴等,都是通過古代新疆各民族傳人中原地區的。 舞蹈是獨特的民族人體文化,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傳統的、世代相傳的宗教祭祀舞蹈、民族風俗舞蹈,古典娛樂舞蹈等。在中國文化藝術的舞台上,如果沒有了少數民族的載歌載舞,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

    我國現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除回族、滿族人使用漢語外,其餘53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不少民族還有他們自己的文字。在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他們利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在文學領域中產生了眾多傑出作品。 藏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藏文創始於公元前7世紀,是一種拼音文字,與漢文並稱漢藏語系,而使用藏語編纂的《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蒙古族的長篇史詩《江格爾》也甚為精彩,它們的產生,填補了漢族缺少英雄史詩的空白。維吾爾族有長篇韻文巨著《福樂智慧》和家喻戶曉的《阿凡提的故事》。

    蒙古族人用蒙文創作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並稱為蒙古三大歷史巨著。其中主要記載的是元朝蒙古人統治中國的歷史。西藏史學家宣奴貝所著的《青史》記錄了吐番王室傳承的歷史及藏傳佛教,喇嘛派的創建、發展史。此書被推崇為研究藏史的權威著作。 除了以上提及的各項的傑出貢獻之外,還有許多值得大家認識的人物、著作、建築、經典: 1. 藏族的醫學及其經典著作《四部醫典》 2. 拉薩的布達拉宮 3. 《藏文大藏經》對藏族的藏傳佛教的影響 4. 壯族的壯錦、銅鼓、劉三姐的山歌 5. 回族的回回曆法 6. 回族民歌「花兒」 7. 回族傑出人物,如元代天文學家紮馬魯,明代航海家鄭和、進步思想家李贄 正是由於有了農耕人、游牧人和遊耕人歷數千年的彼此交往、相互融合,不斷互攝互補,方匯成今日氣象恢宏的中...

  2. 遼金西夏和元帝國時期的文化衝擊. 2. 夷俗漢化現象. 1. 遼金西夏和元帝國時期的文化衝擊. 在公元916年至公元1388年這數百年間,遊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先後歷經了遼、金、西夏和元朝這五個朝代的更迭,漢族人民先後被契丹族、女真族、党項族和蒙古族這五個 ...

  3.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你耳熟能詳,但實際你又了解多少?. 也許你能說出這個節日和屈原有所關聯,但更多的端午節故事你又知不知道呢?. 這個節日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是家庭團聚、弘揚傳統美德的 ...

  4. ARTLIFE 藝生活於2018年成立,為網上生活資訊新媒體,結合數位分析營運精細內容,提供資訊主要覆蓋旅遊、時尚、生活品味等範疇,以仔細及貼心的態度為熱愛生活的香港讀者提供無限生活靈感,致力成為為香港人創造更好生活的夥伴。

  5. 了解中華法系的精神. 中華法系又被稱為律令體系,以周禮、法家、唐律為母法發展起來的東亞法律體系,以法家思想為理論基礎,以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為基本特徵,重視家族關係、君臣關係的法律調整,重視民間糾紛的調解處理。. 如果要了解中華法系,就 ...

  6. 1. 強推遊牧生產方式於農耕文明社會. 2. 落後的奴隸制度引起漢族百姓的憤怒. 3. 遊牧民族的殘酷行徑引起漢族百姓恐慌. 參考資料. 建國初期社會動盪不安. 在遊牧民族政權建立的初期,由草原文明社會跳躍到農耕文明社會,社會性質的急劇變化以及統治者對於農耕文明社會的陌生,在執政管理時採取了有違社會發展和不合時宜的方法,導致社會產生激烈的動盪不安。 總括而言,遊牧民族政權建國初期所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三個。 1. 強推遊牧生產方式於農耕文明社會. 遊牧民族推翻漢族皇朝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統治政權,社會也由草原文明社會跳躍到農耕文明社會。 對於遊牧民族而言,他們自古以來,賴以為生的便是畜牧業以及遊牧生產方式。 他們對於漢族的農耕文明是毫不了解,也不懂得相關的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