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香港最早的電影放映,可追溯至1897年,莫里斯薩維特教授(Maurice Charvet)從三藩市來港,在大會堂舉辦放映會,同年起多部商業電影在港放映,而重慶戲院、高陞戲院、喜來園、太平戲院等地先後有電影放映,美國愛迪士公司在1898年派員到中國拍攝記錄片 ...

  3. 2017年8月4日 · 在慶祝“香港電影100年”的活動中,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備受忽視,他就是曾經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從事電影活動凡十年(1908—1918)的美籍俄裔人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 史書記載他1909年在上海組織亞細亞影片公司,拍製了《西太后》、《不幸兒》兩片,又在香港拍製了《偷燒鴨》,《瓦盆伸冤》,1913年在香港又和黎北海、黎民偉兄弟等人合作拍成了《莊子試妻》,可見其在引領開拓早期中國電影事業上的重要性。 但在2009年的相關紀念慶祝活動中他的事功極少被提及。 實情,20世紀80年代前內地和香港出版的史書對布拉斯基的記載都過於簡單;甚至連生平簡介也沒有。 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對布拉斯基和中國/香港電影的相關研究也極少。

  4. 香港最早的電影放映,可追溯至1897年,莫里斯薩維特教授(Maurice Charvet)從三藩市來港,在大會堂舉辦放映會,同年起多部商業電影在港放映,而重慶戲院、高陞戲院、喜來園、太平戲院等地先後有電影放映,美國愛迪士公司在1898年派員到中國拍攝記錄 ...

  5. 香港最早的電影放映,可追溯至1897年,莫里斯薩維特教授(Maurice Charvet)從三藩市來港,在大會堂舉辦放映會,同年起多部商業電影在港放映,而重慶戲院、高陞戲院、喜來園、太平戲院等地先後有電影放映,美國愛迪士公司在1898年派員到中國拍攝記錄片 ...

  6. 香港電影製作雖始於1910年代但直至三十年代才真正發展起來。 然而,其時全球正陷二戰陰霾,中國奮力抵抗日本侵略。 香港在1941年底淪陷前,本地影業既響應抗戰,同時又吸納因戰事南來的內地人才和資金,開拓富香港地緣特色的影片。 及至戰後,國語片大盛,儼然與粵語片分庭抗禮。 「上篇:時代與影史」,以香港影業歷史為脈絡,分為〈三十年代的戰前影事〉、〈戰時影話〉和〈四十年代與戰後復員〉三節。 從不同時期論述香港影業如何被時局左右,以及一眾影人,不論編、導、演,還是影片公司主事人或院商,如何善用其身份,抓緊各種危機下衍生的機遇,在夾縫中思量營運策略,不輟創作,回應這個波詭雲譎的大時代。 242頁,2022年出版,免費下載。 (郭靜寧、吳君玉合編)

  7. 香港早期的電影圈,不乏具前瞻性、果敢、和創意的女性先鋒。 「被遺忘的華人女導演」,選映了四部不同背景和國度的「女性」電影。 人稱「霞哥」的香港首位女導演伍錦霞自三十年代已進軍影業,可惜所拍的電影大多不復存在。 導演魏時煜走訪美國各省尋珍,完成紀錄片《金門銀光夢》(2013),以豐富素材重建她的生平。 另一位女導演是長期協助侯曜的尹海靈,原以為她的影片散佚了,卻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覓得《海外征魂》(1946)這部戰後在新加坡拍攝的國語片。 在資料館新近一批的重要搜羅中,由美國運回十多部戰前的硝酸片之一,是李綺年主演的《女性之光》(1937),此片不單可看到李綺年活動的影片,更為三十年代的粵語片製作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8. www.wikiwand.com › zh-tw › 香港电影史香港電影史 - Wikiwand

    2017年2月10日 · 香港電影歷史 介紹了從1897年以來 香港電影 的發展過程。 此條目需要 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語氣 、 格式 、 標點 等使用恰當。 (2017年2月10日)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香港電影歷史介紹了從1897年以來香港電影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