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五蓋(巴利語:pañca nīvaraṇāni,梵語:pañca nivāraṇa),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 修行四念處、七覺支,可以除滅五蓋[3]。 附錄. 【五蓋】佛學大辭典. (名數)蓋即蓋覆之義。 有五法,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 、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 二、瞋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 三、睡眠蓋,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

  2. 消文46-2 普賢行願 等一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消文46-2 42頁7行 - 43頁12行.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 以身意三門行分別禮敬當中關於身禮敬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 ...

  3. 2011年4月15日 · 文人亦得與民歌接觸,進而仿作,後人於是稱樂府所用的詩歌 (即歌詞的部分) 為「樂府詩」,或逕稱「樂府」,列為古詩的種。作者 多數為民間的歌謠,大抵不知作者,少數為文人所作之詩辭賦,大抵可知作者。樂府詩的種類繁多,宋.

  4. 廣論消文47 悔罪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消文 47 P43 LL1~P45 L4. 轉貼 北14秋的消文 合註和附錄為末學所加.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 悔罪支者 ...

  5. 三字經.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性相近,習相遠」 性相近-近什麼? 性相近有兩種解法: 1、相近,相同也,眾生皆有佛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孟子強調人心的發用無窮,認為人一旦把心發揮到極至「盡心,便能同時認識吾人之本性。 進一步來說,倘若人能認識自己的本性 (開悟見性),便能認識天道。 因此,孟子要求吾人保持 靈明的心體,存養自己的本性。 孟子一書在〈盡心上〉︰「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者,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 若人能從自己的心性中開悟見性,去認識一切事物之理,這就是所謂「萬物皆備於我」。 四方上下謂曰宇,古往來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吾人只要復其本心,便能成就德行。

  6. 要唱出:「我已經決定要跟隨耶穌,永不回頭。」走上這不歸路,是需要無比的勇氣。 1960年夏,浸信會全球大會時,位來自亞撒省的代表,聽到這首歌時,證實它是當地信徒決志時的宣告。 這也是首按牧禮拜時常唱的詩歌。

  7. 2020年7月17日 ·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