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俗稱龍山寺有三多——神明多雕刻多和匾額對聯多寺內的柱子和壁堵上書寫著琳瑯滿目的聯文和詩文計有對聯90首和詩文32首這些聯文和詩文除具有書法文學之美亦可藉由聯文和詩文的撰文書寫者中瞭解當時的文士之風盛況聯文和詩文的落款年代則見證龍山寺的修建歷史。 龍山寺所刻柱聯文,或改築前已存,或改築時的徵募作品。 原在正殿者,雖被炸毀無存,亦錄於此。

  2. 回前一頁. 從一座寺廟的柱聯或牌匾可以獲知修建的文化社會背景因為它的人名與年代落款是非常真實且有價值的線索。. 艋舺龍山寺尚保存清嘉慶年間的佛法皈依匾額由泉郊眾等敬立可證實當時信徒以泉州郊行商行或船頭行.

  3. 龍山寺並於板橋文化路興建文化廣場大樓,民國九十四年落成啟用後,辦理多項課程與講座,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文化價值。. 艋舺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民眾來到艋舺龍山寺 ...

  4. 2010年9月16日 · 2099. 你知道艋舺龍山寺是台灣最早的觀音信仰中心之一嗎你知道艋舺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 中正紀念堂 ,並列為觀光客必訪的三大景點嗎? 艋舺龍山寺是泉州派廟宇的典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灣古廟之一其華麗的剪黏和交趾陶等裝飾手法堪稱台灣廟宇之首各界大師的聯手之作王益順的建築格局之巧黃龜理的木雕之精陳天乞和張添發的剪花之細惠安蔣氏家族的石雕之妙在艋舺龍山寺統統都可以看到。 《圖說艋舺龍山寺》作者徐逸鴻研究艋舺龍山寺多年,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歷史資料考證及相關匠師採訪,將龍山寺的製造過程、無法用肉眼見到的工法細節與內部 結構,如地基、屋簷、裝飾、雕刻等,一一詳加剖析。 一百三十二幅細緻手繪圖,讓你看見平常看不到的龍山寺建築格局及細部之美。 作者簡介. 徐逸鴻.

    • 歷史沿革
    • 祭祀慶典

    清治時期

    早期三邑人到艋舺是以從事茶葉、藤條等生意為主,相傳雍正年間一位來自三邑的藤條商人至境尾時,把三邑人信仰中心的晉江龍山寺香火袋遺忘在竹枝上,被人視有神蹟而供奉。乾隆初年,三邑商人黃典謨發起建寺,募資銀二萬餘元。以風水家張察元堪輿,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十八動工,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落成。 此後三邑人便在番藷市至此寺之間,大興土木,興建舊街、新店街、龍山寺街,漸漸成為市鎮。廟為泉郊、北郊聚集的區域,訴訟糾紛裁決,均在這裡舉行。在縣丞從新莊轉到艋舺後,對外商業貿易大增。有「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仔祿嫂、第三好馬笑哥」艋舺富人排行的俗話。其中黃姓族群掌控大溪口、林姓族群掌握公宮口、吳姓族群掌控滬尾渡頭,成為日後的艋舺三大姓,龍山寺寺務都由他們包辦。每遇大事,三邑的領袖群集龍山寺,共商大計。商賈要想在此順利作生意,都得向寺方繳納口捐,因此寺方於山腳下擁有大量祀田,世代由佃農耕種。 嘉慶二十年(1815年),寺身因地震重建。 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以黃龍安為領袖,於頂下郊拚擊敗同安人領袖林佑藻後,兩族群分以龍山寺、保安宮作大本營,展開長期對峙,犧牲慘重。三邑人將此次械鬥期間...

    日治時期

    1896年,廟址作為臺北廳艋舺區長役場。同年,台北本島人紳商協會此創設。 1903年,日人在此設教育公堂。 1919年,日本政府開闢今日的廣州街,於是寺前水池改成噴水池,寺前土地轉於台北市市役所。該年,住持福智和尚(原名吳燦明)捐出積蓄七千二百元,並由地方集資,聘請王益順設計圖樣,邀得陶匠洪坤福、雕花匠楊秀興、石匠辛阿救、蔣金輝、彩繪洪寶真廿多位至臺灣,此後和艋舺清水巖、大龍峒保安宮并稱台北三大廟門。 此次整修融以西方色彩,如龍柱或花鳥柱之柱頭加上希臘式柱頭。石材大量使用泉州白石及玉昌湖青石。屋頂兩座藻井及複雜的網目如意斗栱,構成繁麗,亦是日後他廟模仿的對象。鐘鼓樓屋頂為轎頂式,有如古代盔帽,日為臺灣多寺廟之鐘鼓樓皆仿之。 也在臺灣首創使用銅鑄龍柱,為李祿星所作。 1945年5月末,大殿毀於臺北大空襲。1927年恭奉於殿中的黃土水作品《釋迦出山像》遭毀。

    戰後時期

    廟址為廣州街211號。曾為國軍宿舍、國文國語講習所等,1951年指定為名勝古蹟。 1953年,仕紳黃啟瑞、黃玉對、黃崇西、周百鍊等發動重修大殿,由黃啟瑞、黃玉對分任籌備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此次為王世南掌稿尺,因他為為王益順姪孫,圖稿相傳,所以大致維持原貌及規制。其飛簷上裝飾八仙過海、聖獸飛禽等栩等剪黏,《三國演義》、《封神榜》、唐明皇遊月宮等歷史故事都是簷下彩繪的素材,殿頂斗拱是以一萬八千餘塊小木塊銜接而成,以七層螺拱像徵七生輪迴因果報應。黃龜理負責該殿的刺花(木雕),與另一位泉州師曾銀河對場,殿上四角鰲形雀替就是他們作品。六年下來,資材達新台幣四百萬元,1959年9月20日舉行安座典禮。幾次的整建翻修,從泉白、青斗到觀音石,從陶瓷磚到賽璐璐和馬賽克,標識著時代改變的痕跡。 1963年8月5日,成立名為「台灣省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董監事會」的財團法人,互推吳永言為董事長,計劃分期美化庭院及附近環境,使該寺發展為台北市區一理想的遊覽觀光勝地。1966年10月4日,台北市政府召集有關單位會商龍山寺周圍攤販的整頓計劃,決定在龍山寺對面公園內設立商場以收容違建攤販,作為觀光區。1967年7月...

    祭祀與當地商圈有密切關係,嘉慶年間有四大柱,分別是南安人的武榮媽祖會、屠宰業的螺陽公會、晉水媽祖會、金紙業的金晉興公會。戰後還有觀音會、念佛會、北郊金萬利、龍山商場、西義堂、金得利會、及張德寶號,這些民間團體散佈在廣州街、西昌街、桂林路一帶。 日治時期此廟的頭人黃玉對等士紳,與臺灣總督府關係匪淺,臺灣總督履職次日,一定到來此上香,逢慶或祈安活動,更從不缺席。 日治末期,受到日本政府緊縮政策影響,一切活動簡約為要,至戰後大殿重修後,主事者倡議恢復佛教清淨簡樸,以佛教法會替代建醮,祭品也儘量以素果為主,比起臺灣其他寺廟動輒三朝、五朝、七朝的建醮規模比較,素樸許多。

  5. 其他人也問了

  6.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 cyberfair2005 › cleo建築特色-龍山寺

    樑架上並高懸眾多牌匾,由匾額題贈者和年代,即知龍山寺年代久遠、盛名遠播。樑柱上瓜筒、獅座、雀替、垂花、吊籃、員光均精雕細琢。左右牆堵上嵌「重修台北龍山寺記」、「寄附金芳名」銅牌,內容詳述建廟歷史淵流與捐獻者。 (5) 中庭

  7. 全臺唯一銅鑄龍柱,位於三川殿正面入口處,為1920年代由廈門剪花匠師洪坤福塑胚,臺北鐵工廠李祿星鑄造而成。. 龍身線條分明,柱身以封神榜人物雕刻陪襯,柱底則海浪、鯉魚與柱珠,顯見當年匠師手藝之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