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9日 · 無綫節目東張西望近期播放76歲何伯娶46歲內地背景女子涉及錢銀轇轕及子女紛爭當中提到何伯戶口曾有450萬元積蓄並寄住新婚妻子的公屋單位亦有消息指何伯及兒子亦有公屋單位事件連日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包括是否有人違反公屋富戶政策及

  2. 2024年3月26日 · 明報專訊有朋友參加了某政經團體主事者都是富豪個個幾十億元至幾百億元身家年紀則平均都有七十幾歲個個呻到樹葉都落無他七十幾歲的富豪們基本上沒有人工作或做生意個個都是揸樓收租而且主要是商業樓以而家的樓市咁差唔閉翳就假。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每日報章原版及昔日報章原版** **桌面網頁版:由訂閱日起計最多10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3. 2021年11月8日 · 大灣區GBA專題:去年新人跌破900萬. 【明報專訊中國鼓吹三胎政策之下結婚生子已升級至國家大事但早前共青團一項調查顯示作為未來10年婚姻主力軍的Z世代泛指1995至2009年出生),卻對結婚看得淡。. 然而老一輩傳統觀念重,兒女不急父母急 ...

    • 香港多長壽長者 但他們並不健康
    • 新冠疫情揭示照顧短板
    • 每個人都可支援長者
    • 百歲老人研究的經驗 值得借鏡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第二期計劃,於2021年4月至12月以電話訪問了96名照顧着95歲或以上長者的照顧者,以了解長壽長者們於疫情下的身心健康(註)。以簡易FRAIL問卷作初步評估,體格屬於衰弱(frail)、衰弱前期(pre-frail)及健壯(robust)的長者比例,分別為35%、56%及9%;超過八成長者不良於行,或者需要別人或工具的輔助在戶外行走,亦有近八成五有一項或以上的長期病患,例如高血壓、心臟衰竭等。 近日的第五波新冠疫情,暴露了香港雖有很多長壽長者,但他們並不健康的事實。根據衛生署資料,截至3月16日,累計陽性個案已突破97萬宗(第五波逾96萬宗),累計死亡個案達4847宗(第五波4634宗);第五波疫情起本地感染個案之整體死亡率為0.61%,80歲或以上長者的死亡率高達9....

    新冠疫情亦揭示了照顧長者人手及財政資源上的短板。研究顯示,照顧者當中為數不少是長壽長者的子女,他們自己都已經是長者或已達耄耋之年,照顧百歲父母時都身心俱疲,形成了「以老護老」、「金齡照顧高齡」的情况。不少照顧者需要以自己的退休金供養父母,加上現時百業蕭條,這些家庭的財政亦遇到困難。最近香港更出現青年和中年人士增加移民情况,年老的父母通常會留守原居地,父母更容易變為「空巢老人」。 若長壽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照顧情况更見慘烈。本地的認知障礙症患病率研究發現,85歲或以上人口有約三分之一患有認知障礙症;患認知障礙症的長壽長者為家人及醫療和社福體制帶來極大的負擔,巨大的照顧壓力更令照顧者心力交瘁,從而令照顧者身體健康轉差,形成另一批「沉默的病人」,又或者過早安排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入住院舍。全港有超...

    根據2003年SARS疫情的經驗,社會孤立、孤獨感或疏離對長者影響甚大,因為防疫措施收緊,長者社交聯繫的「生命線」也被截斷。在院舍大爆發的情况下,原本一些家人可以向院友提供的照顧協助和心理支援,亦不翼而飛;醫護人員甚至需要回應院友因隔離而產生的情緒問題。市民不可以單方面依賴政府去應付疫情,又或者只冀望「自求多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支援長者的一分子,為有需要的長者多走幾步,使在醫院、獨居和院舍的老友記不會感到被遺忘。 隨着醫學科技的進步,「長壽」與「健康」的距離變得愈來愈遠。健康的定義並不是「沒有疾病」那麼簡單;健康是一個多維概念和動態過程,涵蓋不同領域,包括身體、認知、功能、精神、心理、社交參與和家庭支持,以及個人的適應能力和恢復生理復元力、自我管理能力,甚至需要有穩定的經濟資源及財務保...

    長遠而言,社會必須探討的問題是,如何「培育」一班身體健康的長者,從源頭解決長者人口急升而帶來的醫療和社區健康危機。可惜,香港仍然偏向於控制疾病和缺損以及藥物治療,而過往百歲老人研究的經驗絕對值得我們借鏡和學習——這些百歲老人擁有「健康長壽」的保護因素,其實這些因素已為「人口健康」定下預防疾病的藍圖。 註:「香港百歲老人研究.第二期」由研究資助局的教員發展計劃贊助香港樹仁大學進行;研究將於本年底完成蒐集數據 作者張筱蘭是匯智研究中心總監,劉喜寶是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

  4. 2024年4月16日 · 現年72歲的李顯龍原擬70前完成領導層交接,但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同年7月大選後他指首要是控疫及穩定經濟而留任。 翌年,原內定下屆總理人選王瑞杰宣布放棄繼任,經4G領導團隊內部商議,2022年4月決定由黃循財接任。 現年51的黃循財27年前展開公務員生涯,先後多個部門任職,曾擔任李顯龍首席私人秘書。 黃循財2011年正式加入政壇,當選國會議員後曾任國防部兼教育部政務部長,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國家發展部長及教育部長等職。 黃循財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經濟學學士、密歇根大學經濟學碩士,兼有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行政碩士學位,而他在高中以前都就讀社區學校,與典型新加坡政治人物不同,因此有「草根精英」稱號。 他常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點滴,建立親民形象。 分析:核心原則續存 風格或異.

  5. 2024年2月13日 · 何文田邨景文樓一對夫婦疑因感情問題爭執,患思覺失調的妻子一怒之下,疑取走丈夫逾51萬元現金積蓄「派街坊」。 丈夫得知事件後於facebook發文,希望有份取錢的街坊可以歸還金錢,暫收回4萬元。 事主莫先生表示,該筆錢已經儲了9年,原打算用作旅行、派利是、裝修、未來養育小朋友之用,現在戶口只剩數千元,希望「過到出糧再嚟過,夠生活,一日一日再儲返」,並指已經原諒妻子。

  6. 2021年6月25日 · 2021年6月25日星期五. 香港有條件從「政商家族」培養出政治人才嗎? (文:林朝暉) (09:00) 圖2之1. 隨政治制度演變,「選舉政治」成了體現民主、群眾監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透過委任、累世承襲等形式產生的精英貴族的政治特權,逐步被取締;取而代之是更多面向群眾、選舉產生的政治崗位。 因勢利導,更多商賈和貴族後代開始考慮階層或家族共同利益,透過選舉捐獻、參與管治等方式貢獻社會,也維護自身利益。 香港彈丸之地,政治空間有限;但在港世界級富商不計其數,也因特殊歷史時空和地緣政治位置,不少家族與近代中國史有很深淵源。 政商家族參政不僅為本地利益,透過介入政治來增加自身在國家及世界上影響力,亦無可厚非。 新選舉制度強化了關係政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