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7月1日 · 電影由吳可熙、李康生及徐海鵬主演,故事圍繞在兩位生活在美國皇后區的華人移民,因為一次死亡悲劇而建立連結,彼此陪伴的故事。 法拉盛與香港印記. 曾佩裕的父母是香港人,兩人到紐約安家發展,生下了她。 「典型紐約女孩」是她給自己的標籤,法拉盛長大,紐約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獨立後在布魯克林生活,每周會和母親相聚吃早茶。 一家人在美國最初的時光多有艱難,父親總在試圖抓住任何有可能讓生活變好的機會:父親開過一個沒有維持經營的玩具店;母親先是在紐約為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工作,童年時期,曾佩裕總是跟著母親去她負責的建築開發項目。 幸運的是,母親最終通過一個紐約不動產所有者的關係,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家庭條件好了起來。

    • 數碼壓倒菲林:不可逆原因?
    • 菲林復興運動
    • 你是一眼能分辨兩種影像的人嗎?
    • 菲林的最大意義究竟在哪?

    「時代進步,沒有什麼可惜的!」我們一而再,再而三聽過這些聲音。 千禧過渡之際,無數菲林拷貝因為保存不當,導致不少經典影像損壞、流失;數碼技術乘勢而起,應運而興,令大家好像溺水者找到救生圈。數碼影像有利於保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革命性還遠不止此:它也較菲林便宜,大大降低製作成本;連帶影響攝製器材更輕便;免除沖印時間令電影人可以即時在拍攝現象檢視、調整及修正效果;最重要的,則是打開合成影像的魔幻之門,大大擴充了畫面經營的可能性,減低拍攝的危險程度;以前用模型、昂貴實景、爆破、特殊化裝和道具、光學特效才能拍出來的東西,之後全部以一片綠幕,交給數碼後期製作便可以!從此,片尾字幕最長的一串名字再不是角色名單,而是負責數碼加工的具名工作人員。 以上,都是我們耳熟能詳、數碼全面壓倒菲林的「不可逆」原因...

    事實上,2014年伊始,一場菲林復興運動便已來臨,起初還是有點靜悄悄的,由塔倫天奴(Quentin Jerome Tarantino)、基斯杜花諾蘭(Christopher Nolan)等自稱「菲林發燒友」的導演,透過不同的訪問呼籲同業重新使用菲林。他們還坐言起行,聯袂遊說荷里活(好萊塢)各大片廠恢復向柯達訂購菲林。理由簡單而充分:只要主流有足夠多的人使用菲林,就有相應的市場;有求便有供,有供又反過來促進更多需求,起碼給電影創作提供多一個選項,而非當初大衛連治(David Lynch)、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蘇德堡這批數碼電影推手那樣,努力擺出與菲林必須「徹底分手」的決絕態度。 起初,即使有諸如 《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2016)的大眾寵兒電影宣稱復用菲林,不...

    我們樂意引述J·J·亞伯拉罕的金句來為這場復興運動作註腳:「假如菲林電影在數碼挑戰下註定消逝,那麼最高和最優質的視覺標準也會同樣一去不返。」 從這句話我們清楚看到,擁抱菲林的終極理據不在科學和心理學上(光學影象抑或合成影像令人眼舒服一點),也不在經濟上(一直有人辯稱菲林拍攝會令分鏡和現場部置調度做得較準確細緻,因而不像數拍攝那樣容易浪費時間、場景和道具物料,結果反而減低製作成本),而在美學考慮上! 甚麼叫最高和最優質的視覺標準(the highest and best quality standard)?假如還是那些色彩層次、感光灰度、畫面光影的純粹感覺⋯⋯諸如此類的老掉牙菲林「優勢」,到頭來仍只是一堆弱理據,因為數碼派一句話就可駁回來:科技日新月異,菲林這種視覺優勢會隨著歲月推移而縮短,到...

    幸好,菲林優先性的理據,從來不止於此。 電影的英文名稱有三,分別是Film、cinema和movie。 Film就是菲林,以物料命名,證明這物料的重要——不止是箇中影音的載體。數碼化之後,有人將菲林電影改稱為celluloid film,以別於digtital film,但其實digital film這叫法,已是名不正言不順。 Cinema的稱謂則著重電影的藝術史源流,尤其是在地的社會文化意義。電影發明之初,除了私人會所,就是在歌劇院和戲劇放映給大眾欣賞。cinema是cinema house,一個相對黑暗的封閉空間,讓觀眾在場,屏息靜氣地集體消費一部作品。黑暗的共在感(有別人,而且是為數不少的別人跟你一起)、讓你專注的環境、對放映儀器(有聲電影出現之後,加上音響設備)有要求的場所……凡此種...

  2. 2024年7月1日 · 电影由吴可熙、李康生及徐海鹏主演,故事围绕在两位生活在美国皇后区的华人移民,因为一次死亡悲剧而建立连结,彼此陪伴的故事。 法拉盛与香港印记. 曾佩裕的父母是香港人,两人到纽约安家发展,生下了她。 “典型纽约女孩”是她给自己的标签,法拉盛长大,纽约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独立后在布鲁克林生活,每周会和母亲相聚吃早茶。 一家人在美国最初的时光多有艰难,父亲总在试图抓住任何有可能让生活变好的机会:父亲开过一个没有维持经营的玩具店;母亲先是在纽约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工作,童年时期,曾佩裕总是跟着母亲去她负责的建筑开发项目。 幸运的是,母亲最终通过一个纽约不动产所有者的关系,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家庭条件好了起来。

  3. 2017年3月11日 · 中港台電影譯名大比拼. 早前在端記圓桌,我們討論了兩岸三地電影譯名的不同。. 各地發行商都別出心裁,炮製出符合當地語境和文化的譯名。. 比如說,《刺激1995》、《月黑高飛》和《肖申克的救贖》,原來是同一部電影!. 身為電影迷的你,知道 ...

  4. 2024年4月28日 · 《但願人長久》編導演祝紫嫣。 攝:林振東/端傳媒. 祝紫嫣將自己家人的親身經歷與虛構相結合,創作並拍攝了這個半自傳的故事。 一家人不斷調適著在香港的生活,而關於湖南的記憶,不斷縈繞在他們心頭,當然,也在祝紫嫣心頭。 因為種種原因,電影裏女主角林子圓返鄉的住處,沒能還原她記憶中舅父的家。 「我以前每年暑假,都會有兩個月在舅父家渡過,直到中六中七左右,舅父去世了,我就再也沒有在那裏住過。 」講到這裏,她有一個微小,卻足夠讓人察覺的停頓。 刻意記得的童年. 六歲以前的記憶,也就是,來香港以前的記憶,她記得非常清楚,「非常」兩個字加重了語氣,「我知道,清楚和真實兩者之間有一段距離,可是⋯⋯」 那時候,父親已經先來了香港,祝紫嫣和媽媽還在申請中,有過一段四處遷徙的生活。

  5. 2023年4月21日 · 現居香港的馬來西亞籍導演劉國瑞,從自身的移民視角出發,將對社會邊緣族群的關切和對身分認同議題的理解,融入兩個家庭故事之中,再以公路片的形式呈現。 作為新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這部別具一格的作品,顯現了創作者的不凡潛力。 所有的社會都處在移動狀態. 「邊緣」與「移動」是劉國瑞切入「異鄉人」題材的獨到視點。 從初執導筒拍短片開始,他就很關注「少數群體」。 無論是《末路窮途》裏的巴基斯坦移民、《夜更》裏的單親媽媽、還是RTHK紀錄片《海上的吉普賽人》裏的無國籍船民,劉國瑞認為這些人要面對的是共同的問題。 「他們是一個社會中的邊緣族群,那種邊緣,可能是國籍的、身分的或是社會階層的,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故事。 劉國瑞拍的,大部分都是窮人。 「一個社會裏的minority其實有不同處境。

  6. 2016年1月30日 · 七部電影看原住民,你聽到那些聲音了嗎?. 在今年初的金球獎上,里安納度·狄卡比奥將影帝的榮譽分享給了全世界的原住民,他說:「是時候讓我們聽到你們的聲音,... 端傳媒記者 馬璐瑤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1-30. 風物. 在今年初的金球獎上,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