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灣電影 是指 臺灣 生產、製造的 電影 ,始於 日治時代 ,並與各時代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當代的 台灣 社會具 多元文化 底蘊、 自由 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 電影 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並在 華語 電影版圖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3] [4] 。 台灣將自產電影稱為「 國片 」,即國產片之意,但此用法僅用來指1945年 中華民國時代 後、或1949年 兩岸分治 後的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史. 1898年,日本佛教真宗少年教會在台北北門外舉辦「少年教育映畫幻燈會」,是首次有電影在台灣播放 [5] 。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 高松豐次郎 攜帶一萬尺底片來台,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 高松豐次郎 等一行人拍摄的《 臺灣實況紹介 》 [6] [7] 。

    • 台灣電影史
    • 台灣電影文化
    • 未來展望
    • 政府政策
    • 電影獎項
    • 參考資料

    1898年,日本佛教真宗少年教會在台北北門外舉辦「少年教育映畫幻燈會」,是首次有電影在台灣播放。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高松豐次郎攜帶一萬尺底片來台,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高松豐次郎等一行人拍摄的《台灣實況紹介》。高松豐次郎定居台灣后,開始在台灣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1925年,台灣映畫研究會制作的《誰之過》为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1938年,第一映畫製作所出品的《望春風》,口碑賣座俱佳,堪称日治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台灣電影。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的大部分電影都是由政府主導的宣傳片,例如公賣局拍摄的《良心與罪惡》、農教公司推出的《美麗寶島》等。1949年,張徹主導的《阿里山風雲》是战后第一部由中國人拍攝的電影,其插曲「高山青」廣為人知。1954年農教公司與台影合併成立中影,以反...

    台湾电影的特色,在于强调导演风格、愛選用非明星演員、注重台湾历史、喜愛實況拍攝,以緊貼社會真實風貌、故事內容多圍繞台灣本土民生、拍攝手法力求唯美,并崇尚以电影做为宣传工作,很有藝術風格。这种特色让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导演,于国际影坛备受好评。 但另一方面,因为此类型艺术电影娱乐性较差,于台湾并不叫座,1990年代以來,台製電影市場景氣一片低迷,許多人都不願意進電影院觀賞國片,電影市場大多由好萊塢等外國片把持,不過近年來,新秀導演以不同方式拍攝出台灣人的故事,讓觀眾在電影院裡感動、開懷大笑,觀眾對國片市場信心提升,使國片市場重新燃起新希望高。2008年是低迷已久的台灣電影出現戲劇性發展的一年,台製電影總觀影人次卻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囧男孩》、《海角七號》、《九降風》、《一八九五》均履創口...

    導演、製片分立制度的確立

    隨著《海角七號》、《艋舺》的票房奪冠,以往在台灣並不受重視的製片人制度開始被台灣影壇採用。製片制在台灣電影業的確立,改變以往導演必須自理籌資、設備調控等拍片庶務的窘境,而製片人制度的導入,也促使台灣的電影開始走向商業操作,讓電影作品在好看之外也能賣座。

    走向國際

    進入21世紀,台灣電影人在選角、攝製等方面更多的走向國際,與兩岸三地等地的電影同業共同製作,例如2007年,電影輔導金補助《刺青》的拍攝工作,以刺青為象徵,探討愛情、親情、友情及女同性戀。而《刺青》一片亦加入出生於葡屬澳門但以香港為演藝基地的女演員梁洛施作為其中一位主角。同年的《生日快樂》是香港電影,改編自台灣女演員劉若英的書籍《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Happy Birthday》,劉若英本人並擔任主角。 2008年的《海角七號》一片除了開啟台灣電影新局面外,也延攬日本歌手中孝介以及模特兒田中千繪等日籍人士參與演出,進一步將合作觸角突破華人圈而跟更廣闊的國際電影界接軌。之後,尚有《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台灣第一部好萊塢商業片)及《賽德克·巴萊》的產銷也都試圖邁向國際化。

    帶動觀光業

    台灣商業電影的拍攝地點大多選在台灣各地的景點,如《海角七號》在恆春拍攝、《不能說的秘密》在淡水拍攝、《艋舺》在台北萬華的剝皮寮拍攝等。2008年國片復甦後,這些拍攝點都造就了當地觀光業的發展,因此部分縣市政府提供各項補助及優惠,盼吸引更多業者前來取景拍攝,希望帶來的長期觀光效益。高雄市政府觀光局也推出《痞子英雄》景點導覽,以遊覽該熱門警匪電視劇的拍攝景點作為號召。

    台灣自日治時期後期至解嚴前,電影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當時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台灣電影公司、中央電影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 1962年,政府為促進本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頒發電影獎項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也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來主辦,1970年代以來金馬獎一直是華語電影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1991年新聞局宣佈決定將金馬獎由官方全部轉交給民間團體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 1980年代後官方主導逐漸消退,但隨著西方好萊塢影片的開放及風行,台灣的電影產業逐漸萎縮低迷。 1983年《電影法》中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在中華民國國內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國產電影;而中華民國國...

    台灣舉辦

    1. 金馬獎 2. 臺北電影獎 3. 南方獎 4. 金穗獎

    國外舉辦

    1. 臺灣電影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競賽列表

    相關史料以及學術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只列出專書,期刊論文及書籍篇章不收入)

  2. 2024年4月6日 · 17种语言. 台湾电影 是指 台湾 生产、制造的 电影 ,始于 日治时代 ,并与各时代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当代的 台湾 社会具 多元文化 底蕴、 自由 且富有创作力,因此能给予 电影 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并在 华语 电影版图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3] [4] 。 台湾将自产电影称为“ 国片 ”,即国产片之意,但此用法仅用来指1945年 中华民国时代 后、或1949年 两岸分治 后的台湾电影台湾电影史 [ 编辑] 主条目: 台湾电影史. 1898年,日本佛教真宗少年教会在台北北门外举办“少年教育映画幻灯会”,是首次有电影台湾播放 [5] 。

  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列表為歷年 台灣 (或者1949年後的 中華民國 )製作並上映的 台灣電影作品 (包含與他國合拍的電影作品) 1970年代前 [ 編輯] 1959年. 1970年代 [ 編輯] 主條目: 1970年代台灣電影作品列表. 1980年代 [ 編輯] 主條目: 1980年代台灣電影作品列表. 1990年代 [ 編輯] 主條目: 1990年代台灣電影作品列表. 2000年代 [ 編輯] 主條目: 2000年代台灣電影作品列表. 2010年代 [ 編輯] 主條目: 2010年代台灣電影作品列表. 2020年代 [ 編輯] 主條目: 2020年代台灣電影作品列表. 參見 [ 編輯] 台灣電影作品. 外部連結 [ 編輯]

  4. 本列表為歷年台灣或者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製作並上映的台灣電影作品包含與他國合拍的電影作品

  5. 台灣電影列表. 1种语言. 不转换. 工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列表為歷年 台灣 (或者1949年後的 中華民國 )製作並上映的 台灣電影作品 (包含與他國合拍的電影作品).

  6. 台灣新電影 為1982年至1987年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 電影導演 所發起之電影改革運動。 電影主要呈現寫實風格,其題材貼近現實社會,回顧民眾的真實生活,由於形式新穎、風格獨特,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 歷史. 前史. 政治宣傳(1945年至1960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 (簡稱國府)接管後廢止皇民化日語,開始推行 國語 。 1949年國共內戰, 中國共產黨 攻佔 大陸 ,國府撤退台灣。 1950年代,為達至配合政府政治策略的要求,「三大公營片廠」(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 、 中國電影製片廠 、 農業教育電影公司 )陸續調整架構,然後,國府再透過相關法律與意識形態的管制,全面進行對電影的管理(鄭玩香,2001年,2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