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廖風德 (1951年4月17日—2008年5月10日),筆名 廖蕾夫 , 中華民國 政治家、作家、歷史學研究者。 宜蘭縣 冬山鄉 人。 曾任 立法委員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國民黨副秘書長兼組發會主委。 2008年總統選舉 國民黨獲勝後,原定在5月20日政權轉移後接任 內政部長 ,但5月10日在 臺北市 文山區 自家附近 登山 時猝逝。 學歷 [ 編輯] 淡江文理學院 歷史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歷史研究所博士。 他的碩士論文研究 香港 的 大公報 (《中共香港大公報的宣傳分析》)。 他以《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博士論文在1990年成為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授予的第1位博士,畢業後獲聘為政大歷史系兼任副教授,任教至逝世為止。

  2. 廖風德 (1951年4月17日—2008年5月10日),筆名 廖蕾夫 , 中華民國 政治家、作家、歷史學研究者。 宜蘭縣 冬山鄉 人。 曾任 立法委員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國民黨副秘書長兼組發會主委。 2008年總統選舉 國民黨獲勝後,原定在5月20日政權轉移後接任 內政部長 ,但5月10日在 臺北市 文山區 自家附近 登山 時猝逝。 學歷. 淡江文理學院 歷史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歷史研究所博士。 他的碩士論文研究 香港 的 大公報 (《中共香港大公報的宣傳分析》)。 他以《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博士論文在1990年成為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授予的第1位博士,畢業後獲聘為政大歷史系兼任副教授,任教至逝世為止。 文學創作.

  3. 2024年4月5日 · 廖风德 (1951年4月17日—2008年5月10日),笔名 廖蕾夫 , 中华民国 政治家、作家、历史学研究者。 宜兰县 冬山乡 人。 曾任 立法委员 、 国立政治大学 历史学系兼任副教授、国民党副秘书长兼组发会主委。 2008年总统选举 国民党获胜后,原定在5月20日政权转移后接任 内政部长 ,但5月10日在 台北市 文山区 自家附近 登山 时猝逝。 学历 [ 编辑] 淡江文理学院 历史学系学士、 国立政治大学 新闻研究所硕士、历史研究所博士。 他的硕士论文研究 香港 的 大公报 (《中共香港大公报的宣传分析》)。 他以《学潮与战后中国政治(1945—1949)》博士论文在1990年成为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授予的第1位博士,毕业后获聘为政大历史系兼任副教授,任教至逝世为止。

  4. 廖一久 (1936年11月4日 — ), 臺中市 豐原區 人,出生於 日本 東京 。 台灣 水產養殖學者,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終身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 生平與學習過程. 廖一久出生於 東京 ,在台中 豐原 長大。 童年時期,他喜歡坐在老家的大魚池旁邊,觀察魚蝦的動態。 民國四十五年廖一久如願考進臺大理學院動物學系今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系漁業生物組五十一年再前往日本 東京大學 深造,專門研究 水產養殖 。 白色恐怖遭遇. 1947年2月爆發二二八事件,當時還在上小學,但這件事情對他的家庭造成重大影響。 當時父親立場十分危險,除了曾留學日本,任職的台中師範學校有不少學生參加反政府暴動,因此父親決定不踏出家門一步,對外就宣稱不在家。

  5.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 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按美國國內稅收法501(c)(3)登記的非營利慈善機構。 隱私權政策 關於維基百科 免責聲明 行為準則 開發人員 統計 Cookie 聲明 行動版檢視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04年,第五屆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 2005年第七次修憲 後, 立法院 成為唯一的 國會 ,修改憲法之權力由 國民大會 移交立法院與全國公民。 2015年,第八屆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 [1] 。 2020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在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時表示,立法院將成立修憲委員會。 [2] 。 2020年9月14日,立法院朝野協商同意成立修憲委員會,依政黨比例由民進黨22人、國民黨14人、民眾黨2人、時代力量1人組成。 [3] 。 同年10月6日,立法院修憲委員會於院會通過名單後正式啟動。 組成 [ 編輯] 修憲委員會之委員為立法委員總額三分之一加一人,由各政黨(政團)依其院會席次比例分配,並依保障少數參與原則組成之。 修憲委員會置召集委員五人,由委員互選之。

  8. 2024年金門近海快艇翻覆事故. 一艘來自 中國大陸 泉州市 的無名無註冊無船籍港快艇進入金門列島附近禁限水域 [註 1] 捕魚,遇駐地的 海巡署 巡邏艇稽查,拒檢后逃逸,追逐過程中碰撞並最終翻覆。. 2024年2月14日下午一時多,一艘來自 中國大陸 的無船名無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