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2月2日 · 指長比率 (食指無名指)簡稱指長比與胎兒時期所接觸到的雄性激素 (androgen)濃度有關,睪固酮 (testosterone)會影響胎兒腦部及身體發展因此指長比具性別差異性 (sexual dimorphism)且與運動技能 (athletic prowess)及行為有關。. 研究主管朗文博士 (Dr. Danny Longman ...

  2. 2016年10月14日 · 1.習慣互相影響. 正常情侶會互相影響,例如一方喜歡喝咖啡,即使另一方不喜歡,也會嘗試。 假如你的運動習慣對另一半沒有丁點影響,可能需要思考一下雙方關係會否太疏離。 沒有情侶有完全相同的習慣,成為情侶也並非要跟從對方所有習慣,但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值得嘗試,沒有了解過又怎知道不適合自己? 最初跟著男友跑步時,我連跑3K都感覺非常吃力,但在男友鼓勵下,我現在完成個了數個10K比賽,正準備迎接第一個馬拉松。 因此,建議有運動習慣的一方多加鼓勵(千萬不要強逼),可以從對方不抗拒的運動入手(例如男友很怕水,我不會逼他陪我游泳,但我在大學體育課選修壁球,就會找他一起練球),循序漸進,總會打動對方。 2.改善外表和形象.

  3. 2017年9月20日 · 很多學者和教練對這個詞彙有不同解讀。 Functional Training 最初是應用在復康訓練,以恢復受傷部位的功能。 近年運動科學漸漸被它的功用定位作”提升我們日常生活和運動所需的能力,在真實環境發揮功用”。 對一般人而言,可指簡單如日常拿東西、爬樓梯、抹窗、抱著小孩等動作的能力,對運動員則包含較複雜的提升表現元素,如跳躍、轉向、平衡、反應、爆發加速等。 相對傳統健美訓練較著重肌肉分離孤立,功能性訓練講求整體肌肉系統配合,尤其核心肌肉參與,令肌常肉線條美觀之餘,也具一定實用性。 如何真正達致 “功能性” ? 適當把 Functional Training 加入日常練習可使全身肌肉能得到更全面的鍛鍊,提升訓練效率和趣味性。

  4. 其他人也問了

    • 所以cool-Down 就沒有用處?
    • 實際建議?
    • 科學文獻

    得悉上述發現後,或許不少朋友 (包括筆者自己) 心裏都會充滿疑惑,畢竟「運動後要Cool-Down」的概念早已根深蒂固,多年來的實踐經驗也不見得有特別問題,現階段要完全推翻這做法似乎有點天方夜譚。事實上,作者也非全盤否定 Cool-Down 的作用,他們同時提出: 1. 上述分析主要從「生理」層面出發,但現實中大部分運動員皆認為有 Cool-Down 總比無 Cool-Down 好,這可能是出於心理作用/羊群效應。 2. 運動後的 Cool-Down 環節能予隊員和教練有交流分享的機會; 並且讓運動員有時間放空思考、專注技術,檢討自己剛才訓練/比賽的不足。 3. 運動員本身的經驗水平、訓練內容、持續時間和強度皆可對 Cool-Down 效果有影響。上述分析僅指出在一個大群體中 Cool-Do...

    參照現有文獻證據,作者在文末也提出多項實際建議供大家參考: 1. Cool-Down 的時間不應超過30分鐘,並應以低強度、低衝擊性進行,在增加血液循環的同時,避免造成額外疲勞、肌肉損傷和影響醣原恢復。 2. Cool-Down 的運動模式建議跟之前的訓練活動(和所牽涉的肌肉) 相近,以增加針對性。 3. 教練可善用 Cool-Down 的時間促進隊員間的交流,凝聚團隊,同時運動員也可藉這個環節回顧訓練要點。 4. 正確理解個人差異性,並根據經驗累積靈活變通,教練和運動員需注意同一套做法未必適用於每個人身上。 篇幅所限,今篇先寫到這裏。大家對於這議題又有什麼看法呢?

    Van Hooren, B., & Peake, J. M. (2018). Do We Need a Cool-Down After Exercise?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and the Effects on Performance, Injuries and the Long-Term Adaptive Response. Sports Medicine, 1-21. 撰文: Eric Poon (運動科學博士生,認可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運動生理學家 ACSM-EPC) 原文載於 EP Fitness & Health 網站EP Fitness & Health Facebook 專頁...

  5. 然而,相信各位有減肥經驗的朋友都同意要短時間減磅其實並不太困難,更艱辛永遠在於後續部分。 不少人在初期取得一定效果後便步入「平台期」,又或在減去一定體重後迅速反彈,再重新減磅時卻倍感吃力。 以下文章將簡介健身營養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 「代謝適應」 (Metabolic Adaptation) 。 圖: The biggest loser. 何謂「代謝適應」? 簡單來說,「代謝適應」泛指身體在體重明顯下跌期間,所出現的一系列生理變化。 這些改變可理解為體內的一種平衡機制 (homeostasis),屬自然現象,目的為減少能量消耗和增加食慾,以防止身體持續出現巨變。 以上情況多在減重一段時間後發生,然而其「頑固性」卻可對長期健體效果造成阻礙。 當中的潛在原因包括: 1. 體重和肌肉量下降.

  6. 2015年6月27日 · RUNiROUND 慢跑俱樂部. 跑步可不只是耐力的運動,必須要用有效率的動作,才能讓耐力發揮最大效益,也唯有有效率的動作,才能避免肌肉不必要的負擔,降低累積性運動傷害的風險。 跑友如果想要讓跑步的動作有效率,就必須加強「敏捷度」訓練。

  7. 2019年9月13日 · 1. 何謂「運動後燃」效應? 這現象的正統文獻說法為 「運動後額外耗氧」,英文 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簡稱 EPOC 。 簡單來說,當我們進行高強度運動,身體除了會在運動期間消耗卡路里外,運動後生理系統和各器官也會持續活躍一段時間 (如肝臟、心臟、肺部和肌肉等),故需要額外能量復原。 一般而言,若運動強度越高,EPOC 的程度也越大。 HIIT 由於性質劇烈,邏輯上 EPOC 幅度理應不小,其「後燃燒脂」功效之說便由此得來。 2. 真正研究? HIIT 可產生 EPOC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真正幅度卻往往被外界誇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