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8月1日 · 在隨著年齡增長、器官退化或發生病變,銀髮族的排尿功能開始出現問題,像關不緊的水龍頭滴滴答答。 尤其女性因為懷孕時胎兒壓迫生產時用力加上長年做家事搬提重物造成骨盆底肌鬆弛比男性更容易尿失禁。 職能治療師柯宏勳說,長輩很有可能因為失禁,怕外出不方便,且身上有尿騷味很尷尬,索性不出門、不與人互動,卻加速失能。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而家屬或照顧者常只知道用包尿布來處理失禁,而且省事,反而更進一步把長輩推向失能。 「器官、肢體功能是用進廢退的,照顧者如果先考慮自己的方便,不知道起身、下床、走路到廁所,任何動作都是一種復健,不讓長輩自行如廁,反而加速失能,」他說。 當「方便」成為優先考量,當事人的感受常被忽略。 包尿布有多不舒服?

  2. 2020年7月13日 · 1. 小便次數增加了。 通常小便增加的次數是漸進式的,很多人可能會疏忽,身邊的親人或照顧者也可以幫忙觀察。 2. 清洗褲子時發現尿味變重了。 3. 夜尿次數增加了。 正常應該是早上起床再小便,如果夜尿次數增加,甚至干擾睡眠,就需要注意。

  3. 2013年6月1日 · 分享. 尿失禁就像關不緊的水龍頭不會讓人活不下去但是每天滴答個不停不舒服也不方便比漏水的水龍頭更糟的是尿會散發異味令人尷尬根據統計台灣45歲以上女性30%、約132萬人有漏尿問題但很多人羞於啟齒或以為這是老化必然的現象而遲遲沒有接受治療主動就醫者不到兩成。 關於尿失禁,男女真的不平等。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蕙瑄說,男人的尿道長,形成的閉鎖壓力較大,加上有攝護腺,會讓尿道較狹窄,因此較不易漏尿。 相較之下,女性的尿失禁風險卻高多了︰. 尿道短,閉鎖壓力小;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減少,泌尿道黏膜因此萎縮,彈性不復從前,也不利尿道閉鎖功能。 懷孕時胎兒的重量及生產時使力、長年做家事及搬提重物,造成控制排尿的骨盆底肌群鬆弛,都是老年後尿失禁的危險因子。

  4. 2019年7月12日 · 台灣福爾摩莎婦女泌尿醫學會祕書長同時也是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高雄長庚婦產部婦科主任莊斐琪醫師說明尿失禁依成因分為不同類型最常見的是應力性尿失禁」。

  5. 2013年6月14日 · 為什麼來不及走到廁所就尿出來? 國際尿控制醫學會對尿失禁的定義是有不自主的尿液滲漏且造成衛生或社交困擾。 2013-06-14. .文 / 編輯部.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字級. 收藏. 分享. 簡單來說不想尿時卻尿出來就是失禁尿失禁可分為四種︰. 1.應力性(壓力性)尿失禁︰. 最常見的尿失禁類型。 尿道括約肌鬆弛、無法完全閉鎖,膀胱頸過度移動,當腹壓增強時(如大笑、咳嗽、打噴嚏、運動、搬重物)就會不自主漏尿(見71頁圖),嚴重時連快步行走或睡覺翻身也會漏。 已經是康健訂戶? 立即登入. 預設按鈕. 查看更多 優惠方案.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延伸閱讀. 文章關鍵字 #膀胱 #漏尿 #尿動力檢查 #尿失禁 #病症 #骨盆腔手術.

  6. 2010年6月1日 · 女性因為生產肥胖停經和老化影響造成骨盆和尿道肌肉鬆弛尿失禁問題相當常見儘管尿失禁發生率高主動求醫的人卻不到兩成多數女性羞於啟齒或以為尿失禁是生產和老化一定會有的自然現象長期靠護墊和紙尿布過生活平常不敢多喝水和運動也害怕性生活及跟人接觸不少人因此丟了工作變得愈來愈內向甚至引發憂鬱症。 飛躍羚羊紀政,就曾誤以為「生小孩後一定會漏尿」,默默忍受尿失禁22年,還因此被迫放棄了最愛的跑步和運動,造成體重暴增。 其實,「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台北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亞太婦產科醫學會婦女泌尿學委員會主席蘇聰賢提到,尿失禁不是女性必然的宿命,目前透過骨盆腔肌肉訓練、藥物及微創手術,已能解決90%以上的婦女泌尿問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延伸閱讀>>

  7. 2021年1月7日 · 可能是壓力、焦慮在作祟 ) 其實這是因為你已經養成了「預防性排尿」的習慣,導致小解次數增多。 年齡固然是因素之一,但不當的習慣才是主因。 我在動手術時,是不可以中途跑去上廁所的,所以在手術前會頻繁小解,進行「預防性排尿」,結果便導致平常不需手術的時候,即使沒尿意也會去上個廁所。 不知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呢? 膀胱儲尿量達到七成滿左右再去解放,也都不遲。 但是有時為了某些作業需要,不得不提前解放;或是有著「大家都去,所以自己也跟著去上廁所會比較保險」的心態,在膀胱儲尿量不過兩三成滿就跑去廁所。 如此一來,就給了大腦「儲存量兩成滿是上廁所適當時機」的認知,經年累月以後,膀胱的儲尿能力就變差了,一天到晚便發送「要去上廁所」的信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那麼,到底一天該排幾次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