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1月30日 · 30-11-2018. Irene,照顧者【家人患上癌症,該如何面對? 】 (Group E-:2 part 1)辭退工作,把所有時間留給媽媽,肩負了照顧媽媽的責任。 癌症讓Irene感到無所適從,更由於從前跟媽媽交惡,讓她無從入手。 即便媽媽對她百般刁難,她仍堅持每天探望母親,照顧她起居飲食。 在面對照顧母親所帶來的壓力,同時也要處理自己的情緒。 Irene在處理自己的情緒同時,更要承受照顧母親的壓力。 她又會如何面對,渡過與母親最後的相處時間. 【家人患上癌症,該如何面對? 】(Group E-:2 part 1) 辭退工作,把所有時間留給媽媽,肩負了照顧媽媽的責任。 癌症讓Irene感到無所適從,更由於從前跟媽媽交惡,讓她無從入手。

  2. 2014年6月26日 · 26-06-2014. 內容簡介. 《當親人罹患 癌症 該怎麼辦增訂版從病人或家屬被告知癌症開始依循著絕大多數癌症病患所經歷的過程一步一步教導病患家屬如何面對接踵而來的各種狀況無論是瞭解病患心情告知癌症瞭解醫療環境認識癌症癌症末期的照料以及選擇安寧療護…….。 當家人過世時,作者也用實際的作法告訴家屬,如何面對死別的悲傷,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站起來,繼續活下去! 作者不以教條式告訴讀者該怎麼辦,反而是從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案例出發,給讀者在面臨親人罹癌時,各種情況該如何應變的指導。 書中所提到的故事,皆與我們生活中的經驗相符,特別能夠發人深省,並能撫慰病患家屬不知所措的心情。 本書榮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癌症防治與菸害防制類】健康好書推介獎.

  3. 2013年7月10日 · 癌症傷口照護的第一步驟為清潔傷口,以無菌生理食鹽水或無菌水清洗為佳,要避免以拭子對傷口作機械性的清洗,因為會導致疼痛與傷口的進一步傷害。 而 chlorhexidine, iodine, cetrimide等具抗菌效果的溶液,對傷口的刺激會引起病人的疼痛,也對傷口纖維細胞與新生微血管有傷害,且很快會體液分解,故一般建議仍以無菌水清洗為佳。 癌症傷口的出血在照護很重要的一點是避免更換敷料時黏撕傷口,因此在敷料的使用上,會建議使用網狀的合成聚合物敷料,上面覆以不黏附不具吸收力的敷料,或使用藻膠敷料;此外,凝血藥物的局部或全身性使用,例如:bosmin、aminocaproic acid,也可當作輔助使用。 若傷口有明顯出血,則須考慮使用silver nitrate 、燒灼、紗布加壓止血。

  4. 2013年7月10日 · (一)口乾會使食物在口腔內的味覺改變,所以太乾的食物會導致味覺改變,可利用肉汁、湯汁、或調味包來添加食物的濕度。 多吃蔬菜與煮成的濃湯,進餐時與二餐間可多喝水。 (二)若口腔粘膜完整無破損,可喝些酸性果汁或飲料,嚼食口香糖或吸吮硬糖,冰棒,皆有助於刺激唾液分泌。 (三)進餐前先漱口,可增加口腔濕潤及減少口腔內之異味。 清潔,濕潤的口腔,能增加食物的鮮美味道。 (四)癌症病人對苦味的敏感度增加,應避免吃具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青江菜、芥菜,吃藥時可以膠囊或糯米紙包裝以減少因苦味導致的嘔吐。 (五)病人對甜、酸的敏感度減弱,故可多採用糖或檸檬以加強甜及酸味,亦可嘗試添加各種調味醬、檸檬、沙拉或酒,以增加食物的風味嘗試不同的食物。 (六)營造進餐氣氛來促進食慾。

  5. 2013年8月19日 · 19-08-2013. HA接管了公營醫院後兩年,出現了這個傳聞。 話說九龍某醫院的內科急症病房,一位中風多月的病人,一直不肯離院。 前線人員多番要求他轉往康復醫院,以騰出病床接收急症病人, 病人的家屬反向醫院投訴醫護人員迫病人出院。 處理此事的方法有很多,但院方的那一套實在令人意想不到: 院方首先向家屬道歉,並送上一大束鮮花慰問,然後訓示員工,不要再叫病人出院,要超越「顧客」一切需要 (to exceed their needs …) 我可以想像得到,我的前線同事的志氣是何等的低落。 我至今仍沒法求証此傳聞的真偽,反正由那時起,整個公營醫院的投訴文化都改變了。 兩年前,上司叫我處理一宗病人投訴。

  6. 2019年11月6日 · 此舉可避免檢查令病人產生負能量——須知道每次檢查都如考核病人健康的「成績」,會令病人有很多焦慮和不安。 為了提高覆診的效用,病人平日應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任何徵狀,如病灶位置長出新腫塊、潰瘍等,又或身體無故覺得疲累、骨痛、氣喘、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應及時通知醫生安排檢查,以防萬一。 給乳癌康復者的健康錦囊. * 接受適當治療減低復發風險. * 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 * 留意及預防後遺症,如手腫、失眠等. * 監察身體變化和定期覆診. 相關文章: 治療肺癌的全新方向.

  7. 2013年8月7日 · 「歸納法」的登場. 但是,單純運用理性方法,只能在邏輯世界有效,這可以訓練我們的思維,卻不能增加新知識。 所以一定要找到一個方法,能發現新知識。 這要到十六世紀,歸納法的提出方能完成。 歸納法(Induction)是由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提出的。 他的重要著作《新工具》(Novum Organum),展示出一個探討現象世界因果關係的操作圖式。 他認為通過他的探討可以發現新知識,所以,他把他的方法,稱為「發現的邏輯」(Logic of discovery),以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三段論法分開。 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邏輯只是用於演繹,把大前提應用於個別的經驗之上。 歸納法就不同,歸納法本身強調觀察好多事物,然後發現事物變化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