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 大 廈 樓 高 8 層 , 最 大 特 色 是 每 層 設 有 中 央 走 廊 , 單 位 分 建 走 廊 兩 旁 , 各 有 獨 立 露 台 , 供 煮 食 和 晾 曬 衣 物 之 用 。 但 住 戶 仍 需 兩 戶 或 三 戶

  2. www.heritagemuseum.gov.hk › archive › chi香港文化博物館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六村一場大火揭開了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序幕,自此以後一幢幢的徙置大廈遍佈港九各地,七十年代公屋的發展更帶動香港人口向新市鎮遷移。

  3. www.heritagemuseum.gov.hk › archive › eng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Jointly presented by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and the 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this exhibition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ousing over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through the display of historical photos, reconstructions of resettlement buildings and household settings. At the same time, the stories of individual men ...

  4. www.heritagemuseum.gov.hk › archive › gb香港文化博物馆

    1953年圣诞夜石硖尾六村一场大火揭开了香港公共房屋发展的序幕,自此以后一幢幢的徙置大厦遍布港九各地,七十年代公屋的发展更带动香港人口向新市镇迁移。

  5. 近建成第一座兩層高的平房,安置火災災民,同時更決定展 開公營房屋計劃,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以解決多年來的寮屋 問題。雖然徙置大廈居住面積不算寬敞,但居民總算有個真 正的安身之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公營房屋亦由徙置大廈

  6. 展覽以順時序的形式介紹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藉著不同年代的歷史圖片、公屋居民生活用品、重構的徙置大厦、場景和不同時期徙置區住戶的訪問片段,回顧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重溫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片段。 展覽共分為五個部份: ( 一) 寮屋處處 香港的房屋發展一直受到地形限制,開埠初期,房屋發展只集中在狹窄的維多利亞港兩岸。 隨著大量移民於1940-50年代湧入,住屋的需求劇增,天台上的僭建房屋和山坡上的寮屋數量不斷增加。 一群居於大坑寮屋區的小童. 1960年代. 1953 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焚燒歷6 小時,一夜之間,53,000名居民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的供應。 1954 年2月,大火後短短兩個月內,工務局便在石硤尾災場附近建成第一座兩層高的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

  7. With the aim of revisiting life on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estates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this exhibition reviews their development through historical pictures, daily items used by residents, reconstructed scenes of resettlement blocks and extracts from interviews with residents who have lived in public housing blocks in different e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