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26日 · 文化是什麼? 電影文化、飯圈文化……「文化」二字簡單明瞭,但要仔細定義又不知所云。 黃穎瑜說,唐君毅認為一切文化活動都是「人文精神」之表現,儒家相信人生來就能分辨善惡,此乃「仁心」,當人將「仁心」實現於社會,變成家庭活動 ...

  2. 2021年2月28日 · 意思是「愈往下腿踩就愈容易明白」,愈細微的地方看到的就愈重要,而最高的道和最偉大的言論亦然。 趙偉偉回到耍太極拳的例子,指就像「盲拳都可以打死老師父」,一些看似低等的拳法即使不能使人氣脈暢通,也可能在其他場合派上用場,例如若 ...

    • 《老子》作者是老子?
    • 哪個版本最好?
    • 看版本之異 挑戰儒家?
    • 例子一:絕知弃辯 → 絕聖棄智
    • 例子二:加插「絕仁棄義」 順應變化
    • ■小竅門
    • ■齊˙齊˙寫

    《道德經》又名《老子》。顧名思義,老子就是作者本人嗎?有傳老子是東周一位藏書室官員,因事辭官,路經一地時,有人建議他著書,半推半就之下便寫成了《道德經》。趙偉偉對這個被廣泛接納的說法始終抱有懷疑,認為即使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述了老子的事迹,確有這個人存在,至今卻仍未有文獻或文物證實他當天所寫的就是今天我們讀到的內容。再者,他記下的也不一定由他所創,因此沒必要將《道德經》看成老子這個單一作者的思想。 經過長年而多變的演化過程、各代編校者的加工,《道德經》至今有數百個版本,成書於不同時代,例如(按時序排列): 竹簡本(戰國)>帛書本(漢中)>河上公本(漢末)>王弼本(三國)>傅奕本(唐) 版本之間的內容或多或少有差別。先不論因錯抄誤讀、語言習俗,或編校者為令文句趨向整齊一致、思想更為集中的修...

    諸位看官,讀到這裏,你或會想買本《道德經》參詳參詳。書店書架上看見不同版本,該怎樣選?那一刻你心裏的盤算該會是:哪個才是最好的版本?劉笑敢在《老子古今》的導論便談到版本之間修改最大、最正當的理由和動機分別是「恢復古貌」和「通順合理」,由此可見,有人認為愈貼近所謂原貌愈好,也有人覺得令其更「文暢義順」才是《道德經》的「本義」。 對於何謂「最好版本」的思考,趙偉偉舉出《道德經》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一句,說明這個問題根本上已違反了《道德經》的精神。人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虛靜沉默,反映的正是思想內容上,一種懷疑固定和系統的批判態度。趙偉偉想到本欄早前提到儒家的「正名」概念,「每個『名』都像是為事物制定了特定的活動範圍,例如你叫一兜嘢做飯,它就一定要符合某個標準,否則就是掛羊頭賣...

    長篇大論,這才正式進入正題——究竟《道德經》講什麼?是讓人學習如何成為道德之人嗎?《道德經》的「道德」,道即宇宙人生之道路,德即萬物自然潛藏之能。而「道經」和「德經」分別是《道德經》(通行本)的上卷和下卷。趙偉偉說,《道德經》內容上歷來有兩種閱讀,一是當成政治和軍事的著作,講如何令國家穩定的治國用兵之法,「這以《史記》為代表,司馬遷將《老子》與《韓非子》放到同一章寫傳記。但現代人可能受佛教和宋明理學影響,通常講『老莊』,不會講『老韓』」。 另一種讀法,就是有關個人修養,他留意到時人大多集中在這個層面閱讀,包括道教式的實際應用如煉丹和房中術,以及人精神層面的修煉,關乎保持少欲望,與社會規範拉開距離,抱持自然的態度立身處世的人生哲學。 想學立身處世,把書翻翻,隨便停在第十九章。看見「絕仁棄義」,...

    趙偉偉認為竹簡本的「弃辯」與墨家所提倡的思想可能有關,也可能關乎戰國時期令人生厭、花言巧語的說客風氣。墨家認為儒家的理論並不講求討論和客觀標準,而只是一種反求自心或跟隨傳統的想法。例如《論語》記述宰我問孔子有關是否要守「三年之喪」的一段對話,孔子反問宰我是否心安,宰我答「安」,孔子則回答「今女安,則為之!」相對辯論服人,儒家相信喚醒情感更為關鍵。這種不好辯論的取態在孟子身上則更為明顯,他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即「不得已」才會「辯」。如此說來,成書較早的竹簡本「原意」與儒家思想甚至頗為相近。「絕知弃辯」在帛書本被改為「絕聖棄智」,按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譯為「拋棄聰明和智巧」,改動上,亦未見與儒家思想出現明顯衝突。

    「絕巧弃/棄利」均出現在兩個版本中,只是有先後調動。趙偉偉解釋,工具的「巧」和「利」都是有關效率和利益的追求,在《老子註譯及評介》譯為「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就自然會消失」。 最顯著的改動卻是將「絕仁棄義」加插於「絕巧弃/棄利」一節之前。橫空增加了一句,更貌似跟儒家的關鍵詞「仁義」打對台,是扭曲典籍的「原意」嗎?劉笑敢續於上文引述《道德經》中其他內容,嘗試說明與這增添的一句其實有所呼應,因此修改不是完全沒有內在根據。例子包括趙偉偉經常在課上用作切入的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趙指白話文大概就是「最上乘的德行,不是德行,所以就是有德行」。這種「正然若反」的表述在《道德經》裏很常見,看起來似是混淆,換個日常例子解釋就很易懂,「例如一個人不斷跟你說他很低調,要求你肯定,其實就是不低調。以『名』規範...

    ‧要接「氣」。一筆與一筆之間,比如「絕」字的偏旁「糹」接上旁邊上方的「刀」。字與字之間,比如「絕」字的最後一筆接「仁」字的第一筆,突顯彼此間的關連。可適時停頓,但即使筆不到,氣也要到。 ‧行書、行草,字與字之間,長短、闊窄、粗幼要有變化,但一個字之中則要統一。

    歡迎讀者在讀過今期內容和行書心法後按字帖提筆試寫,然後將作品寄回,我們會從中選出最具神韻者,將今期的華戈墨寶送出留念。來郵請附聯絡地址及姓名,寄「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7樓「星期日生活」收」。恭喜上期得獎者阮志紅,期待各位再接再厲!

  3. 為事物命名從而獲得權力. 要解釋自然,他提到《道德經》「莫之命而常自然」的一句,「『命』跟『名』有着深刻連繫,我們有個詞語叫『命名』。 當你為事物命名,你就獲得對它的權力,因為你用你的思維支配那事物,比如假若你不知道杯杯,你不能透徹地運用它,但你知道如何以語言描述它的屬性,它的某一部分就因你的描述對你變得明朗化。 《道德經》的『自然』就是希望淡化這種權力,所以說『莫之命』,世界不會透過命令而運作」。 而將《道德經》的「自然」落實到人事界,就是不主張社會要有人發號施令,至於具體的個人行事,它主張人毋須命令自己如何做事,就會做得好。 刻意實現 自然會消失. 那怎樣做才算自然? 「自然不能定義,甚至很難追求的東西。

  4. 2020年4月17日 · 1. 觀察事情和模式. 有公司老闆與團隊開會,我以企業教練的身分旁聽。 完畢後,他怒氣冲冲:「我的團隊太被動、不發聲,缺乏創意和主見! 我坦率地說:「你的副手提出了一個挺好的主意,你想也沒想便當眾批評他。 以他這麼資深的二把手,尚且被你『片』得那麼凌厲,甚至有點離題,其他人還敢作聲? 老闆一臉驚訝,說他不太記得二把手提出什麼建議,只因對方用了兩個不合適措辭,令他不耐煩。 我還告訴他,有兩個說話微弱的年輕和低級同事,也被他打岔,他說完全沒有印象。 老闆聽不到下屬聲音.

  5. 2021年7月4日 · 《文城》的最直接讀法,把它當成一個奇情故事來讀,放棄追溯它與歷史時代和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 從這角度看,《文城》可謂比《活着》更「親民」更「易讀」。 但《文城》會一個趣味盎然的好故事嗎? 整部小說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分別命名為〈文城〉和〈文城 補〉,故事圍繞着一個農民地主林祥福的故事而展開。

  6. 2021年1月31日 · 詭道. 學者李澤厚甚至認為,《道德經》即使並非全部內容都有關軍事鬥爭,它與《孫子兵法》和《韓非子》這兩本有關「術」的著作關係卻異常密切,思想多有呼應。 趙偉偉舉例,《道德經》中許多內容可被詮釋成軍事策略,例如「詭道」。 《道德經》有「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這一句。 他指,一些人會這樣理解:「取天下」要透過政治和軍事手段,政治就是用「正」,軍事就用「奇」。 所謂「奇」,一定含有出其不意成分,容易令人聯想起《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也」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