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自從政府宣佈強制市民進出指定場所都需要使用安心出行之後好多人都會在入場前掃 QR Code 記錄進入的時間而有進入就會有離開」,不過好多人都會忘記打開 App 按下離開掣以致紀錄不準確的情況有機會令自己誤墮強制檢測

  2. 政府自2011年8月1日起明令小客車和小客貨車後座乘客一律強制繫安全帶執法初期將採口頭勸導明年2月1日起正式取締後座成人未繫安全帶一般道路罰汽車駕駛1500元國道或快速道路罰3000到6000元4至12歲兒童宣導期較長今年8月1日起開罰乘客搭計程車拒絕繫安全帶將罰乘客但4至12歲兒童搭計程車可例外免繫。...

    • 行政基本意涵
    • 公私部門
    • 公共行政之特性
    • 公共性的組成
    • 公共利益
    • 行政學典範
    • 行政學之三大理論時期
    • 行政學派

    從「政治觀點」來定義行政基本意涵其看法又可分為兩派: (一)以「三權分立」為論述基礎: 1.其代表人物魏勞卑(Willoughby)認為「行政就是政府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務」,言下之意是指行政是專屬「行政部門」管轄的事務。 2.然而此一定義過於狹隘,因為所謂的公務並不只限於行政部門,其他的政府機關(例如立法、司法部門)亦有行政現象存在,如:組織結構、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 (二)以「政治與行政二分」為論述基礎: 1.政治、行政二分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古德諾(F. Goodnow)曾說:「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言下之意是指政治的工作在於「政策決定」,而行政則是扮演「政策執行」的角色。 2.然而,政治與行政不易作嚴格的劃分,因為行政的執行,根本不能脫離政治;相反地,很多所謂政...

    艾里森(G.T. Allison)與薛瑞(W. Sayre)之觀點探討公私部門本質上是否有其差異。 他們認為公部門與私部門在重要處不同,在不重要處相同,亦即兩者是「異大於同」。換言之,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在本質上有極大差異,誠如艾里森所說:「兩者差別的重要性,遠勝於其相似之處」。 波茲曼(B. Bozeman)之觀點探討公私部門本質上是否有其差異: 波茲曼(B. Bozeman)認為公部門與私部門在重要處相同,在不重要處不同,亦即兩者是「同大於異」。換言之,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在本質上並沒有差異。

    有關公共行政之獨特性質,張潤書老師之看法說明如下: 張潤書老師認為,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雖然有其相同點,但仍有其相異之處,茲分述如下: (一)目的與動機不同: 公共行政的主要目的與動機在於,謀求社會的「公共利益」,加強對人民的服務;而企業管理的目的與動機,則在追求「個人私利」,亦即民間企業是以賺錢為目的。 (二)獨佔與競爭的不同: 政府行政是具有「獨佔性」的,許多政府管轄的事務,除非得到政府的許可或授權,否則其他團體與人民是無法從事的;而企業經營強調的是「自由競爭」,任何人都不得壟斷市場。 (三)政治考慮之不同: 在民主政治下,政府施政必須受到民意代表與輿論的批評與監督,絕不能罔顧民意,為所欲為,因此政府行政須考量較多的政治因素;而企業經營則比較不須考慮政治因素。 (四)對外在環境因應的程度不...

    所謂「公共」,其具備兩種涵義,分別為「成熟」與「關懷」: (一)第一個涵義是「成熟」: 意指一個人在身體和心智上發展成熟,從而將重視個人私利轉變為超越自我,而去瞭解他人的利益。亦即公共是指一個人具備瞭解私人的行為結果將會影響他人的能力。 (二)第二個涵義是「關懷」: 隱含著「關係」(relationship)的重要性。 傅德瑞克森(H. G. Frederickson)認為公共行政之主要精髓在於追求公共性的實踐,而公共性主要由下列四者所組成: (一)憲政體制: 建構公共行政公共性之一般理論的首要條件,乃植基於「憲政體制與憲法規範」。學者羅爾(Rohr)認為,政府的正當性是來自接納憲法的原始初衷,而非民主的選舉。 (二)德性的公民: 哈特(D.K. Hart)提出了實踐德性公民的四個面向: 1...

    學者顧賽爾認為公共對談的主要政治象徵為「公共利益」,其會涵蓋六項建構性價值或規則: (一)合法性與道德: 行政人員應本著正直與誠實的道德良知,依憲法行事。 (二)政治回應性: 即政府施政需符合民眾與相關團體之期望。 (三)政治共識: 即透過「交互主觀之瞭解」,來重塑彼此所冀求之理想。 (四)關注邏輯性: 即建立政策倡導與規範目標之有效連結,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社會目標須有效而明晰。 2.政策倡導須能促進社會目標。 3.政策倡導本身須合理一致。 (五)考量結果: 公共對談所致力提升之相關價值。 (六)議程之覺察: 論及公共利益之對話,必須規避私人利益滲入公共領域之中。 公共利益的功能 (一)學者索洛夫(Frank J. Sorauf)曾指出,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是「有...

    亨利(N. Henry)將行政學的發展區分為五個時期,稱之為五大典範,分述如下: (一)典範一時期: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 1.時間:1900年~1926年。 2.典例範本: (1)古德諾(F.J. Goodnow)之「政治與行政」(1900)。 (2)懷特(L.D. White)之「公共行政研究導論」(1926)。 3.主題: 強調政治與行政分開,前者是政策制定,後者乃政策執行,兩者應嚴格區分。 (二)典範二時期:建立行政原則時期 1.時間:1927年~1937年。 2.典例範本: 古立克(Gulick)、尤偉克(Urwick)之「行政科學論文集」(1937) 3.主題: 建立放諸四海皆準之行政原則,以達成組織的目標。 (三)典範三時期:行政學即「政治科學」時期 1.時間:1950年~1970...

    由於「行政學」是一門借用學科,所以一百多年來,它的理論、原則、方法,多半來自企業管理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及社會學的啟迪及應用,其中以受到企業管理學的影響最深。 大致上,行政學理論可以分成三個時期,說明如下: (一)傳統理論時期(1900年~1930年): 1.此一時期強調「效率」觀念,開始於泰勒的科學管理運動,主要是由三個學派所構成,分別是「管理技術學派」、「行政管理學派」與「科層體制學派」。 2.傳統理論將機關組織視為一個靜態的大機器,然後尋找各種最佳原則,使組織能有效的運作,達到高度效率的要求,且不太重視人性的因素。 (二)修正理論時期(1930年~1960年): 1.此一時期主要在修正及彌補傳統理論的缺失與不足,主張以人類行為及工作動機做為研究的重點,由人群關係學派(Human...

    行政管理學派-費堯 (一)著作:《一般管理和工業管理》,1915年。 (二)主張: 費堯在其著作中提及,管理者有五項主要的工作,又稱為「管理者五大功能」,即所謂「P.O.C.C.C.」,說明如下: 1.計畫或規劃(planning)。 2.組織(organizing)。 3.領導(commanding)。 4.協調(coordinating)。 5.控制或考核(controlling)。 (三)管理原則: 另外,費堯又整理了所謂十四點管理原則,分別為: 1.分工。 2.權力與責任。 3.紀律。 4.命令統一。 5.目標統一。 6.個人利益置於共同利益之下。 7員工的酬勞。. 8.中央集權。 9.層級節制。 10.秩序。 11.公正。 12.員工任期的安定。 13.自動自發。 14.團隊精神。...

  3. 當車禍責任歸屬已經釐清或不再爭執,雙方進入賠償協商的議題時,肇事者最不希望碰上獅子大開口型的被害人,這種被害人通常會要求較高的賠償金額,超出了肇事者預期的「行情」. 雖說人身無價,本不應該有所謂的行情,但這裡所稱的行情,意思是指超過 ...

  4. 2019/10/10 18:03. 瀏覽 1,702. 迴響 0. 推薦 0. 引用 0. 行政組織之類型. 首長制與委員制. 就機關最高負責人數 (亦即決策人數)為標準,行政組織可區分為「首長制」與「委員制」。 說明如下: 1.首長制: (1)亦稱「獨任制」,意指機關的事權交由一人單獨負責處理者。 (2)美國總統林肯 (A.Lincoln)說:「七人反對,一人贊成,贊成者勝利。...

  5. 5 個謹慎幫助你買得更順. 更多用地買賣專欄. 道路用地常見問題. 有很多種情況購買會需要購買道路用地,像是可以用於建設公共道路、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相關的城市發展項目。. 這些道路將連接不同區域,提供人們出行、運輸貨物和發展商業活動的重要通道 ...

  6. 政策合法化. 1.政策合法化之定義. 係指政府機關針對公共問題規劃解決方案後,將方案提經有權核准的機關、團體或個人,例如立法機關、決策委員會、行政首長等,加以審議核准,完成法定程序,以便付諸執行的動態過程。 2.政策合法化之運作機關. 政策合法化通常在兩類機關運作,一為民意機關,即「立法」機關,另一為非民意機關,通常以「行政」機關為主體,此乃因行政機關為處理國家主要政務之機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