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7日 · 這本書最終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日記方法論。 你可以在章節編排上看到他的結構,但我這裡用不一樣的角度,重新幫大家看到方法論深沈的意蘊。 首先是「SLOW(慢)日記法則的三重性」。 第一重是要怎麼寫出能檢視人生的好日記? 這是本書第一部中所討論的,個人寫日記的SLOW法則。 第二重是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寫日記習慣? 累積得愈久,反饋的能量愈大,這是本書第三部用SLOW法則延伸出來的習慣養成方法。 第三重是永錫令人驚豔的又一個獨創,他將SLOW日記法則擴充到他的企業顧問領域,在真實企業中帶領團隊去每日覆盤,並創造工作上最強大的溝通、目標訊息流,這是本書第四部分的重點。 SLOW法則從個人到企業,從內容到習慣,也從自我檢視到完成自我價值,這就是他的三重性。

  2. 2016年10月15日 · 「深讀」,是藉由書本上的文字,但打破書本上的文字,去跟你想像的某個作者對話,了解其背後的思考、行動方法是什麼。 有時候我會很快就抓出這個核心脈絡, 這時候「深讀」的技巧反而會「幫我讀得更快」 ,因為掌握這個脈絡,作者的各種理論變化都能更容易閱讀吸收。 相反的,如果「一開始沒有深讀」,很有可能愈讀愈慢,但收穫不多,畫了愈多重點,但每次遇到新章節都要重新花很多腦力去理解「正面的」意思,這都是因為沒有先掌握「背面脈絡」的關係。 你可以補充參考我的資料整理法,也是一樣的邏輯: 活用資料庫的資料收集法:試試加上這四個關鍵步驟! 二、反芻不是讀懂他:更需要賦予你的創造. 接著我有一個基本的設定,就是我對「真的知道作者在想什麼」、「這段文字真的在表達什麼」沒有太大的堅持! 咦?

  3. 2017年12月25日 · 伊迪芬奇的回憶豪宅:2017最佳遊戲故事,小說無法實現的體驗. 作者: Esor Huang 12月 25, 2017. 在這波 Steam 的冬季遊戲特賣 中,我除了整理自己玩過的遊戲推薦外,因為剛好自己的新書專案完成,週末有個一天空檔,於是我也在特價中尋找一款可以收穫一日美好時光的遊戲。 原本,想要買的是「 To The Moon 」續作「 Finding Paradise」,但是在相關遊戲推薦裡,發現了這款獲得「 The Game Awards 2017 最佳遊戲敘事大獎 」的「伊迪芬奇的回憶豪宅( 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 好故事,還可以分成「故事劇情很精彩」,或是「說故事的方式很精彩」。

  4. 2012年11月6日 · 關於閱讀「一本網路」的三個簡單上手策略. 作者: Esor Huang 11月 06, 2012. 紙本的書籍報章上有許多等待你去閱讀的內容,而網路上也正在誕生著許多你以前閱讀不到的新鮮知識。 網路的生態系讓許多原本無法出現在傳統載體的內容,可以在這樣的新世界裡創造生命。 例如某個美食家的精采街頭食評,例如一個獨立記者的環境觀察,例如工作者對於各自技術、經驗的傾囊相授,並且他們非常即時、善於互動、便於傳遞。 然而,或許有些朋友善於打點紙本的閱讀,但一旦換到網路上進行閱讀時,就產生了困惑,「資訊爆炸」這樣的名詞也隨之而生。 這並非網路上沒有好內容,也並非網路不好讀,事實上是,我們沒有使用 有效的網路閱讀策略 。

  5. 2020年8月18日 · 第一種借閱電子書的方式,稱為「計次服務」。 「計次服務」這種方式的規則是,電子書本身可以同時借閱給無數多人閱讀,但每個用戶、每個月,可以借閱 6 次(6本),每次借閱 14 天後自動歸還。 只要該電子書有授權使用計次服務的借閱方式,就可用這個方式借閱。 借閱後,這本電子書會進入自己的書櫃,可以開始下載閱讀。 例如下面這本[番茄工作法],採用了「計次服務」,電子書本身可以同時借給無數多人同時閱讀。 而對借閱者來說,按下[立即借閱]後,就扣掉這個月的一次計次額度。 第二種借閱電子書的方式,稱為「圖書館借書」。 「圖書館借書」的規則就跟在真的圖書館借閱實體書一樣,該本電子書在這個圖書館[會有館藏數量限制],如果超過人數想要借閱,就要[排隊預約]。 每本電子書也有借閱時間。

  6. 2017年12月16日 · 1. 灰暗卻精緻, 2D 藏 3D,引人入勝的聲光設計. 有些獨立遊戲會走簡單、復古的畫面設計,一方面是特色,另一方面也是要多花些時間在遊戲內涵上。 不過,「 INSIDE 」除了有深厚的遊戲內涵,他的畫面特效卻也一點都不馬乎。 雖然乍看之下,「 INSIDE 」的畫面好像是單色、灰暗的風格,但這只是符合遊戲主題的氣氛營造,另外這也讓遊戲有著突出的色彩對比,在主體單色灰暗的色調中,少數富有色彩的地方, 例如主角的紅衣、特殊機關,都變成遊戲敘事的一部分,反而比色彩豐富更吸引住玩家的目光 。 另外就算你是畫面派,「 INSIDE 」也不會讓你失望。

  7. 2018年9月15日 · 作者: Esor Huang 9月 15, 2018. 上課時老師會告訴你要做什麼筆記(或是乾脆照抄一遍),開會時主管會耳提面命任務,準備考試時我們也知道要整理重點,閱讀一本書或論文很自然的會開始做筆記。 這些筆記當然也重要,我曾經整理了一系列解決這些問題的筆記方法:「 19 個新學期準備考試、做報告、寫筆記的數位學習與研究技能 」。 但這些筆記常常是為了解決某個暫時任務,去整理許多「 他人的資料 」,例如老師的知識、工作的任務、書籍的方法。 可是在這個資料爆炸的時代,要搜尋到「他人的資料」相對簡單,甚至可以很快找到更好的「他人整理他人資料的筆記」。 如果找到他人資料變得更方便,那麼在這個時代,或許我們更應該提早「 為自己做筆記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