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江偉欣提到一位殖民地時期於香港出生的華人,在當時的法律上理應是英籍身分,擁有自由出入英國境內的權利。 但在他要前往牛津大學讀醫時,英國政府卻為免太多殖民地移民進入英國,而拒絕給予英國護照,只批出一份旅遊證件。

    • 5+1 計劃「快靚正」 為下一代不猶豫
    • 九七前發居英權 留人才平穩過渡
    • 北京態度突轉變 倫敦難得不退縮
    • 兩局議員赴英游說 當地輿論抗拒移民
    • 劉慧卿:英國未盡道義責任 游說成效低
    • 雙重國籍 反制還是默許?
    • 估計中方仍有後着

    2020 年 5 月,全國人大通過制訂港區國安法,英國外相藍韜文明言考慮放寬 BN(O)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持有人入境條件。7 月 1 日,國安法在港生效翌日,首相約翰遜指國安法違反中英聯合聲明、損害香港高度自治;藍韜文隨後正式宣布推出「5+1」簽證計劃,容許 BN(O) 護照持有人與家屬,入境英國工作、讀書,居住滿五年可申請定居,再居住多一年可申請入籍。 該簽證 2021 年 1 月 31 日起接受申請,在此之前,BN(O) 護照持有人可透過例外許可(Leave Outside the Rules)逗留英國半年,再申請 5+1 簽證。根據英國內政部數字,自 2020 年 7 月中,六個月內有約七千港人循「例外許可」進入英國,包括張先生一家。 因資金不多,張先生考慮過移民泰國、馬來西亞等亞...

    移民對港人來說並不陌生。回望七、八十年代,尤其是六四事件後,香港出現空前的信心危機,掀起第一波移民潮。1989 年底,在港人要求發放居英權的強烈呼聲下,英國推出「英國國籍甄選計劃」(俗稱居英權計劃),名額五萬個家庭,目標是公務員、紀律部隊成員、專業人士等,成功申請者及其家人不必離開香港,已能取得英國公民身分和居留權。 當年英國政府內部文件逐步公開,本土研究社參與「香港前途研究計劃」,看過有關居英權計劃的檔案,文件主要來自外交部,夾雜內閣、首相府、內政部等文書。透過各國檔案,特別是英國國家檔案館的解密文件,本土研究社了解到 1997 年前香港前途議題的推進過程;退出計劃後,他們仍繼續從事檔案研究。該研究社成員夏淳權分析,居英權計劃主要目的,是安撫香港民心、挽留人才,達成平穩過渡。 2014 年...

    本土研究社留意到英國駐華使館電報,提及 1989 年 3、4 月,英國三次詢問中方對給予港人英籍的取態。時任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等都表示,這是英國的「內部事務」,英方因而認為居英權計劃不會引起中國反對。 12 月,英國外相韓達德(Douglas Hurd)正式公布居英權計劃,北京卻大感不滿。根據聯合聲明英方備忘錄,英國不會向有 BN(O) 身分的港人發放居英權。中國以此抨擊英國,在外交部記者會上指責英方違反聯合聲明的「莊嚴承諾」,時任港澳辦副主任魯平等人威脅反制,親中報章亦有類似聲音。 綜合倫敦外交部、駐華大使唐納德(Alan Donald)和港督衛奕信匯報等文件,夏淳權說,英國推測中方可能低估了計劃規模,也沒預料英方會直接給予港人英國公民身分。記者讀到,英方猜想中國在...

    除了中方,當年不少英國議員也反對居英權計劃,擔心計劃引致大量港人移民英國,如執政保守黨前主席譚百德(Norman Tebbit)就斥責計劃違反保守黨禁絕大規模移民湧入的承諾,時任工黨影子外相高富曼(Gerald Kaufman)亦反對給予港人居英權,認為港人並無特別急切的需要。 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在此前後,香港的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多次赴英游說。最觸目的一次,當屬 1984 年 5 月,行政局首席議員鍾士元帶領代表團往倫敦,希望在英國國會辯論香港前途問題前,向官員及議員反映港人意見。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是當年代表團成員之一。她接受本刊訪問時憶述,代表團未到埗,當地政界已向傳媒表示,代表團打算游說英方讓數以百萬港人移民到英國。於是,代表團甫下機,便被傳...

    民主黨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劉慧卿認為,英國作為前宗主國,對香港有道義責任,應將有 BN(O) 身分的港人悉數納為英國公民。當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稱,聯合聲明能保障港人主權移交後的生活,劉慧卿並不認同。她覺得,如果英國對香港前途有信心,就不會憂慮給予所有香港人居英權,會招來大批移民,因為若香港未來沒有大變故,港人根本不會移民。 她又批評英國當年不惜開戰捍衛福克蘭群島,香港同為其殖民地,英國卻對香港民意置諸不理,不肯給予全部港人英國公民身分,未盡道義責任:「甚麼是 BNO?Britain says no!」聯合聲明簽署後,戴卓爾夫人訪港並召開記者會,當時是《遠東經濟評論》記者的劉慧卿,也以「道義責任」質問對方,何以把幾百萬香港市民交到獨裁政權手中。 她指,有能力的人本就有條件入籍其他國家買個保障,...

    與三十年前相比,今天英國民意或有改變,但中方對新計劃依舊不悅,宣布由 2021 年 1 月 31 日起不承認 BN(O) 護照為旅行證件和身分證明。 夏淳權指,中方認為國籍議題牽涉主權和權力象徵,所以十分堅持。解密文件可見,英方當年猜想北京反制居英權計劃的措施,與現在相似,包括拒絕承認成功申請者的英國公民身分、不准他們使用在計劃中得到的英國護照出入香港、要求公務員聲明自己沒有外國居留權等。英國承認,若中方決意行動,只能嘗試談判,勸喻中國不要進一步反制。 英殖時代至今,中方都視香港華人為中國公民。由於中國國籍法不容許雙重國籍,中國不承認港人 BDTC 和 BN(O) 等英籍身分;即使 BN(O) 護照是中英談判的結果,北京過往也只承認為旅遊證件。英國在檔案內指,中方不能承認雙重國籍,否則在東南...

    翻查資料,除了嚴詞批評英國,以及威脅不承認居英權計劃下發出的國籍,當時中方最大動作,就是在基本法中,禁止高級官員和大部分立法會議員擁有外國居留權。作為基本法起草委員,譚惠珠說,居英權計劃對基本法影響不大,因計劃推出時,基本法已接近完成。 申請居英權計劃而成為英國公民的港人,法律上是否中國公民,至此仍有爭議。直到 1996 年,人大常委會解釋中國國籍法,具中國籍的在港港人,任何外國國籍均不獲承認,包括循居英權計劃獲得的英國公民身分,只視其外國護照為旅遊證件;若放棄中國籍,須向入境處申請。此舉變相默許多重國籍。 譚惠珠形容,中國出於好心,以上述「變通解釋」嘗試淡化香港雙重國籍問題,不等於中國放棄了「主權、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港人要尊重中國在香港的主權及管治權。 她指,英國推出 5+1 簽證,違...

  2. 26歲的牛津大學歷史博士生Reynold,畢業於港大歷史系並攻讀碩士,期間研讀香港史及香港博物館發展。現時的博士論文與英屬東南亞的博物館相關,而研究香港歷史專頁則是他的個人興趣。

  3. 從殖民到本土 打破戀殖迷思. 2015 年 12 月 01 日 121期大學線. 編輯│葉曉君 記者│蘇惠欣 攝影│蘇惠欣. 黃裕銘中學時購買了第一對印有英國國旗的鞋子,至今已買了三對,訪問當天,他還襯上有英國國旗圖案的襪子。. (蘇惠欣攝). 郵筒上的英國皇冠徽號、以 ...

  4. 英港人數量之龐大,是家庭連接家庭,群組接通群組,在各個城市組織起港人社區。 對於故土的情懷,剛到埗的港人顯然未能放下。 但「圍爐」心態能延續一輩子嗎?

  5. 香港在一八四一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英文是唯一具法律效力的語言,從政治到社會層面上,中英雙語都處於甚不平等的地位。在六十年代末發起的第一次中文運動,正正要透過捍衞語言來扭轉形勢,意義深遠。 重英輕中的殖民地社會

  6. 香港出生的李浩然,父母都是港人。 他讀小三時,正值六七暴動,時任高級公務員的父親決定舉家移居新加坡,自此李浩然一直在新加坡讀書升學,並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其後在建築公司實習了兩年。

  1. 相關搜尋

    英屬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