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2年3月6日 · 薄扶林水塘是香港第一個水塘位於薄扶林鋼線灣對上西高山和奇力山之間的薄扶林谷薄扶林郊野公園之內。 水塘的興建工程於1860年動工,並於1863年完成。 其後因香港的人口不斷增加,用水的需求甚切,便於1871年在原有的水塘上游興建了第二個薄扶林水塘,於1877年開始運作。 儲水量共約為26萬立方米(約6800萬加侖)。 香港第一個水塘. 在1860年之前,香港市民食水來源主要是來自山澗及溪流或者是來自水井的地下水。 隨著香港城市發展,政府鼓勵各大英資集團參與公共事業。 電車公司、電力公司及煤氣公司等公司相繼成立。 唯獨食水供應沒有私人公司認頭。 私人集團多認為香港島面積小,資源又短缺,為這樣地方提供食水,投資大而回報卻不太明朗。 1859年,政府遂自行研究開拓水源。

  2. 2007年7月31日 · 文匯網是香港文匯報全資附屬網站,面向全球華人,溝通兩岸三地,每日提供大量及時準確的新聞及資訊。Wenwei(Wenhui) is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Hong ...

  3. 2008年5月24日 · 在薄扶林水塘站在堤壩上看不難留意到一個輸水口我們稱為薄扶林蓮花井。 」陳子浩解釋,蓮花井是一個分水站,入口處雕琢成蓮花的形態,每日有1,100立方米的水經過這裡,使用了西方Arts and Crafts的風格。 Arts and Crafts是19世紀英國建築風格的一支,由於設計師不滿工業化的大量生產過分呆板,所以以人手來製作,以表現出建築的獨特性。 蓮花井也是據此風格細雕而成,有130多年歷史,為古物古蹟辦事處定為2級歷史建築。 當水流進分水站,輾轉會來到薄扶林輸水渠。 陳子浩指,薄扶林輸水渠建築精細,以磚塊砌成,上下鋪一層層瓦片。 雖然久歷風霜,瓦片易損壞,由於沒有人會途經輸水渠的小徑,未有人提及這個仍在服務大眾的歷史建築。

  4. 2020年8月18日 · 真正與薄扶林有文化關聯的還是幾處直接以薄扶林命名的地方包括薄扶林村薄扶林水塘薄扶林郊野公園和薄扶林道

  5. 2016年7月9日 · 有逾二百年歷史的市區寮屋群-薄扶林村2014年被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列入監察名單獲時代巨輪的憐憫這個全港獨有的歷史文化地標才得以完整留存下來有組織近日在這個城中村舉辦導賞團及公開課由村民親身向大眾口述薄扶林村的故事讓大眾感受這份純樸的鄰里風味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嘉嘉. 薄扶林一帶除了坐擁香港大學及中華廚藝學院,還有一條小村落。 從村口拾級而下,便可看到村內各有特色的瓦頂磚屋及鐵皮屋,巷弄縱橫交錯,形成一幅獨特的風景畫。 MaD創不同(Make a Difference)主辦的「鄰里知味」便帶領大眾走進薄扶林村,透過導賞活動及舉辦公開課,讓市民探討社區的概念和人與人的關係。

  6. 2012年12月19日 · 薄扶林村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200多年前的沿海客家人遷居至此成為香港島最早的原居民。 而早年的薄扶林,也因為三面環山且水源充足,為日後的農耕抑或畜牧,提供了天然的優良資源。 「薄扶林村民刻苦、堅毅的性格世代延續。 」《薄扶林村》的作者之一冼昭行對記者說。 他2006年轉入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在薄扶林村的辦公室工作,日子一長,村民都把他看成自己人。 為了編寫此書,他走訪了40多戶村民的家,每到一處,無論環境擠迫與否,都有熱騰騰的英國紅茶招待,熱情又體貼。 「曾有一位港大建築學系的學生做過調查後發現,住在這裡時刻都要付出,種菜、修路、補屋,自給自足,漸漸形成他們的性格。 目前薄扶林村的人口有3千多人,原居民則多達6成,由於村子開化得早,接觸外國人多,對外人熱情好客的古風依在。

  7. 2019年1月12日 · 譚雅士大宅Jessville在薄扶林道128號由前首席大法官楊鐵樑的岳父譚雅士於1929年購入地皮並在1931年建成Jessville之名取自譚雅士愛妻杜佩珍Jessie Tam),大宅具文藝復興時代色彩糅合裝飾派的藝術特色大宅樓底極高建有寬闊柱廊屋頂建有一座中式涼亭風格可謂中西合璧從大宅閘口向南邊望過去可遠眺東博寮海峽以及南丫島此一建築約略反映戰前本港的建築風格及技術乃至殖民地時代上流社會品味。 至於業主最初提交的保育方案,也曾建議保留大宅作住客會所之用,並有限度向公眾人士開放,然而,就在獲批建大樓以後,業主竟將大宅改建為四個私人住宅單位,更不會讓公眾進入大宅參觀,僅可在大宅外設置公眾觀賞區,參觀者可遠觀此一大宅的外貌。 讀文匯報PDF版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