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 現時香港貧窮問題成因 3. 香港貧窮問題解決方案 九十年代香港貧窮問題狀況 相對貧窮: 貧富懸殊惡化 香港九十年代貧窮狀況,無論以相對貧窮或絕對貧窮來量度,均出現惡化 趨勢。˜ 堅尼系數由 71 年 0.43,升至 81 年 0.451 及 91 年 0.

    • 464KB
    • 36
  2. www.legco.gov.hk › yr19-20 › chineseLegislative Council

    有關擬議注資加強樓宇更新大行動2.0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及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 的背景資料簡介. 目的. 本文件提供背景資料,說明政府當局注資加強樓宇更新大行動2.0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及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的建議,並簡述立法會議員自2017-2018年度立法會會期以來就上述資助計劃表達的意見。 背景. 2. 據政府當局所述,當局已推行多項技術及財政支援計劃,以協助有需要的樓宇業主保養和維修其樓宇。 3. 政府當局在2019 年10 月11 日公布,2 當局擬注資105億元以加強4 項現有資助計劃, 包括樓宇更新大行動2.0、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和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

  3. 為紓緩因疫情及抗疫措施導致失業情況,政府在二零二零年於「 防疫抗疫基金」 預留66億元,在兩年內為不同技能及學歷人士,於公營及私營機構開設約. 30 000個有時限職位( 下稱“ 創造職位計劃. 1.0”)。 有鑑於失業率持續高企,政府於今年二月在. 2021-22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宣布, 再撥款66 億元,額外開設約30 000 個有時限職位(下稱“ 創造職位計劃. 2.0”)。 兩輪創造職位計劃將為本地勞工市場共創造約60 000 個有時限職位。 3. 在計劃下,政府一方面承擔由各決策局和政府部門增聘有時限職位員工薪酬,同時亦資助非政府界別機構增聘員工部分開支,以增加可開設職位數目,提升就業機會。 創造職位計劃1.0的實施進度. 4.

  4. www.legco.gov.hk › research-publications › cn環境事務 - LegCo

    於2035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 年水平減半;以及(b) 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近年呈現下降趨勢,從2014 年的高位累計下跌10%,至2019 年的4 01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圖1)。人均排放量同期跌幅更高達15%, 至5.3公噸。. 按排放源分析,此 ...

  5. 在增加收入方面,財政司司長公布多項具針對性新稅務措施,包括以高薪人士為目標引入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標準稅率兩級制;及針對應課差餉租值較高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 開支措施方面,在2024-2025年度一次性紓緩措施總金額僅達115億港元,較去年度594億港元大減80.6%。 此外,在2024-2025年度政府總開支中,經常開支預計增加7.0%至5,802億港元,據政府估算在其後4個財政年度,經常開支年增長率將放緩到3.0%至4.3%之間。 《研究簡報》比較了其他已發展地方,例如英國、加拿大和新加坡推行類似財政整合策略情況,了解到這些地方在有關方面起步較早,涵蓋範圍亦更廣泛,力求讓政府財政回復穩健。 英國和加拿大以漸進步伐進行財政整合,避免大幅加稅或削減政府服務及福利。

  6. 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於2018年全面實施,透過要求受管制電器(「四電一腦」1)已登記供應商按電器種類繳付循環再造徵費,以及要求銷售商安排舊電器免費除舊服務,並規管「四電一腦」回收、處理和循環再造。 有關被棄置受管制電器處置牌照管制、進出口管制及堆填區棄置禁令亦已實施。 在2018年於本地循環再造廢電器電子產品總量與計劃實施前年度比較錄得約六倍升幅。 10. 我們正逐步實施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 隨著兩間提供區域性廢玻璃容器收集及處理服務承辦商全面開展服務後,2018 年廢玻璃容器回收量超過13 000 公噸,較2017年相關自願性回收計劃回收總量增加逾六成。

  7. 1. 引言. 1.1 香港私人住宅物業價格長期持續高企,不少渴望置業家庭因無力負擔高樓價,因而未能一圓置業夢想。 政府自2009年起一方面已推出多輪需求管理及宏觀審慎監管措施,另一方面亦承諾增加建屋土地供應,務求穩定樓市。 然而,低息環境持續,加上用家和投資者需求堅穩,樓價升勢幾乎未曾停歇。 2018年年中之後,隨着中美貿易關係變得緊張,加上社會事件持續不斷,到2020 年年初又爆發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 新冠疫情"),樓價曾兩度短暫回落,但近月樓市交投明顯轉趨暢旺,住宅物業價格亦重拾升軌。 社會上因而對政府是否需要採取新一輪樓市降溫措施及/或供應政策措施,以穩定住宅物業市場,並讓市民更容易踏上房屋階梯,議論紛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