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30日 · 「水至清則無魚」 這句詩句的表面意思是指, 若河流里的水過於清澈,則會導致魚群無法生存。 因藻類和水草都難以生存在過於清澈的水裏,所以水裏沒有魚類所需要的藻類和營養物質,魚類得不到充足的餌料和養分,自然就無法在這片水域裏生存下去。 在生活中我們常碰到這樣的人—— 他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要求極其苛刻,不容身邊出現任何一絲錯誤,否則就暴跳如雷。 自然,生活在他們身邊的人就會倍感壓力,時間一長, 身邊的朋友寥寥無幾。 太過清澈的河水無法養育魚群,太過嚴苛的環境自然也無法容人。 「水至清則無魚」 其實只是一個表面的 隱喻 ,詩句的精華在於其後半句,卻十人九不知—— 「人至察則無徙」 。 「察」 乃 精明苛察之意 ,整句詩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倘若 過於精明苛察 ,則 很難交到朋友。

  2. 2024年5月24日 · 測試直連衛星視訊成功 2025可望全面開放.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5-24 訊】 作者: 李建緯. 默認. SpaceX 近日宣佈,其旗下的 Starlink 衛星 網絡 服務已成功完成一項突破性測試,讓兩名使用者透過手機直接連接衛星訊號,實現了視訊 通話。 這項技術被稱為「Direct to Cell」,讓使用者無需透過其他硬件裝置即可直接連接衛星訊號上網。 圖:翻攝自X賬號@SpaceX. SpaceX近日宣佈,其旗下的 Starlink衛星網絡服務已成功完成一項突破性測試,讓兩名使用者透過手機直接連接衛星訊號,實現了視訊通話。 這項技術被稱為「Direct to Cell」,讓使用者無需透過其他硬件裝置即可直接連接衛星訊號上網,不需要其他硬件裝置作為「中介」。

  3. 2019年1月3日 · 相關新聞 辛棄疾最經典的15首詞,一生至少要讀一次!(圖)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 原來這麼美!(組圖) 那些熔鑄中華奇觀的經典對聯(圖) 30個風趣的成語 原來都來自《世說新語》(組圖) 觸動心靈的10句古詩詞,寫盡人間滄桑,值得一讀再讀!

  4. 2021年2月7日 · 香港政府通訊事務總監梁仲賢接受媒體訪問時則稱,一般商戶和攤販不必即場登記個人資料;當實名制落實後,用戶啟用電話卡前,需要透過網上向電訊商實名登記,方可正式使用。 2021年2月1日深水埗,排檔出售的香港電話卡。 攝:陳焯煇/端傳媒. 這意味着,倘若推行實名制,電訊公司需要建立個人資料數據庫。 香港信息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對端傳媒表示,這將大大增加不少中小型企業的營運成本。 方保僑指,個人資料數據庫的成本視乎質素而定,若要加入精準的識別身分證功能、保安系統等,索價可達十萬至百萬不等,大型MVNO如香港寛頻、和記電訊等擁有大量資本或較高端技術,負擔起來也不便宜,而小型MVNO企業一般規模僅十數人,「這麼大的成本,它們可以轉嫁到哪裏?

  5. 2021年9月18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1-09-18 訊】 隨着中秋佳節到來,除了「月圓人團圓」外,不少人腦中都會浮現電影《唐伯虎點秋香》。 片中星爺與號稱對王之王對穿腸的參謀將軍,來了一場對聯決鬥,其中有不少對聯至今仍是經典,其中 周星馳 的一句「賞花賞月賞秋香」更成為每年中秋佳節的祝福語。 《唐伯虎點秋香》周星馳中,一句「賞花賞月賞秋香」至今仍是 中秋節 祝福語。 (圖/翻攝微博) 有網友整理出中秋節最適合看的華語片,其中一部就是1993年上影的《唐伯虎點秋香》,不只劇情適合闔家觀賞,很周星馳演活了唐伯虎,他在戲裏對華太師府上的ㄚ鬟秋香一見鍾情,再施以計謀下混進了華府,歷經了一番曲折,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與秋香拜堂成婚。 不只裏頭笑料百出,裏頭的對聯更是句句是經典。

  6. 2020年12月9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0-12-09 訊】 默認. 《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之交源於寬懷的理解,而小人之交充滿了利益。 人生不是孤島,人生幾十年,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能夠結交君子,勢必一生都有所依仗,事事如意。 若是不幸結交了勢利小人,則會深受其害,自己得意時他捧着自己,自己失意了第一個落井下石的也是他。 當然大家都不是傻子,沒有人願意結交小人,那為何還有這麼多人深受小人的加害呢? 古人常說:「知人知面不知心。 小人不會把「小人」兩個字寫在自己臉上,只有等他們落魄時,才會展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可謂是非常難以防備。 因此,能否正確辨認出誰是小人,也成了自己人生能否順利的關鍵一點。

  7. 2023年10月10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3-10-10 訊】 作者: 殘雪. 默認. 許多作家都在文壇混,同那些所謂批評家抱成一團來欺騙讀者。 因為現在大多數讀者還不夠成熟,分不出作品的好壞。 當今時代是作家們「混」的黃金時代。 為掩飾自己才華耗盡,就把「混」稱之為「轉型」。 這三十年來,我做的是沒有退路的實驗文學的實驗,創作素材取自人的靈魂深處,屬於心靈探索的層次。 在物慾橫流、精神廢棄的時代,始終如一地關心靈魂生活的人是時代的先知,自覺地意識到身負的義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期盼。 不論你是寫作還是閱讀,只有獨特的創新是其要義。 我想,我的作品之所以吸引較年輕的讀者,是因為作品中的想像力和冒險精神吧。 要想從事我這類文學,沒有這兩種能力是不行的,但令人沮喪的是,中國青年當中看重精神追求的確實不太多。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