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21日 · 有玩過 funhouse mirror (俗稱哈哈鏡)嗎? 這種特殊的鏡子會讓鏡中的你看起來扭曲、變形、模樣滑稽古怪,引人發笑,因此稱為「哈哈鏡」。 但是當這種鏡子出現在親密關係中,情況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Steven Stosny 指出,在愛裡也有一面 funhouse mirror ,會反射出扭曲的自我形象,讓人感到挫折和失望,而引發憤怒。 例如: – 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讓父母覺得自己很失敗,沒有盡到管教的責任,於是對孩子生氣。 – 晚歸卻沒報備的情人,讓他的另一半有「自己不值得被尊重」的感覺。 – 對碎碎念的父母發脾氣,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被了解、體貼而感到沮喪。

  2. 2016年4月13日 · 報橘. 【精神病去污名】精神病很可怕嗎?. 其實對他們來說──歧視才是最可怕的。. CO 肥皂箱 2016-04-13. 文 / 小鬱亂入 Depressy Trouble. 由於新聞事件的延燒,大眾對精神障礙者的恐懼與歧視似乎 慢慢地浮上檯面。. 前陣子甚至有新聞表示有某社區在大門貼 著「 防 ...

    • 10 大都市文明病,「數位癡呆症」排名第七
    • 醫生建議:空出一些時間「放空」、限制使用電子產品時間
    • 你可能有興趣

    近日一個日本資訊節目《世界一受けたい授業》(THE MOST USEFUL SCHOOL IN THE WORLD)邀請了內科醫生兼醫學博士石建陽講解近幾年常見的都市病,而其綜合出 10 種最常見的都市病,而當中就有「數位癡呆症」(デジタル認知症),其列明了 10 項症狀,並分享了簡單的預防方法。 石建陽表示,其在東京一個醫生交流平台內收集共 12 萬名醫生的意見,綜合出 10 種最常見的都市病,而當中排第 7 位的「數位癡呆症」症狀非常普遍,包括一有空閒時間便會看智慧手機、會用拍照代替書寫記錄、記不起父母的電話號碼、時刻留意最新時事消息以防錯過、執筆忘字、依賴 Google Search、依賴手機導航、想不起樣貌熟悉的人的名字、集中力欠佳、經常身心俱疲。

    石建陽指,如果出現 5 個或以上的症狀,便很有可能是患上「數位癡呆症」,他繼續解釋,當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和網路後,會令心集中力及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於所謂「老人癡呆症」 的認知障礙症病徵 ,而腦部正在發育的年輕人最易發病。而其建議,高危患者應每天騰出一些時間給自己「放空」,並限制自己使用電子產品時時長,讓身心可以得到真正的休息。 資料來源:Jiji.com (本文經合作夥伴 unwire.hk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數碼癡呆症成常見都市病 日本醫師講解 10 大常見症狀〉。)

  3. 2020年11月2日 · 然而,疲於父母症候群是親子關係之,而親子之間的緣分無法割斷。. 正因為這關係是從出生開始就建立的,愛與恨都極深,問題愈形嚴重後,容易演變成自殺或殺人案件。. 而罹患疲於父母症候群的人, 內心的糾葛之所以愈來愈深, 是由於一些社會常識 ...

  4. 2015年6月5日 · 抑鬱是一個人最無助又最挫折的經驗。 有時候會感到傷心、有時候會覺得空虛、有時候又毫無感覺。 偶爾,抑鬱會使人身體與心智都癱瘓,無法從事以前熱愛的事情,甚至他們自己知道該做的事情。 憂鬱不只是心情不好的一天、也不是可以輕鬆度過的難關,要記得沒有人會自願選擇抑鬱。 2、陪伴就夠了. 「事情會變得更好」、「你只需要出門散散心」、「一切都會沒事的」,這些話說起來簡單,你覺得你提供他們一種解方,或是能夠讓他們好過一點的方法,還能舒緩他們的痛苦,但這些話對他們來說,既空泛又帶有侮辱,絕對沒意義。 這些話只會讓他們覺得更有壓力,好像他們很不足,還顯得你不明白他們掙扎的過程。 他們知道你只是想提供幫助,但這些話只會讓他們覺得更糟。 安靜地擁抱比這些老掉牙的話來得有用。

  5. 2017年6月22日 · 誰是憂鬱症的好發族群? 根據統計,憂鬱症常見於 20 歲到 50 歲之間,而 40 歲左右為好發年紀,其中女性又高過於男性,其他像是家族中有人罹患過憂鬱症、曾經發生過某些事件的創傷症候群,或原先就患有一些疾病的人,都有可能會提高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你能分辨自己是情緒 Blue 還是憂鬱症嗎? 以下三項指標幫你指點迷津: 1. 再也快樂不起來. 當你超過兩個星期以上,情緒低迷到什麼事都沒辦法做,腦海裡還不斷覆述自己糟透了、人生沒有希望等黑暗語錄,那就不是情緒 Blue 能辦到的事。 2. 睡眠有了障礙. 如果是情緒Blue,你還是可以睡得很好,但是憂鬱症,你可能再累都睡不著。 3. 五感進入關閉模式. 長時間都莫名沒有食慾、體重持續下降,也不願意外出、只想把自己孤立起來,這些都是憂鬱症的徵兆。

  6. 2021年12月2日 · 除了觀察自己的外表狀態,試著凝視鏡子中的自己一段時間,或許你會意外地發現,原來自己的臉部表情悄悄地透露著今天的心情。 持續以研究、專欄及演講關注並分享「健康心理學」、「領導力心理學」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Tara Well,在心理學領域中擁有豐富的資歷,曾在 TEDx 發表精彩演說,在《紐約時報》、《富比士》等知名期刊雜誌,也看得到 Tara 教授在專欄中分享自己多元且具深度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