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國極其嚴格的防疫措施讓不少身處海外的華僑華人感嘆回國探親訪友已成為中短期難以實現的夢想。 一聲「但願長久,千里共嬋娟」寄託了無限的思念。 圖片來源: Gao Qiming/HPIC/dpa/picture alliance 圓月兆團圓 中秋節源於上古敬月習俗,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思念故鄉和親人之情,祈盼幸福美滿。 大約在唐朝,陰歷八月十五就被定為中秋節,並逐漸稱為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普遍的民俗節日。
      www.dw.com/zh-hant/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g-59248837
  1. 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2. 2019年6月23日 · 這首《水調歌頭》中最主要的意象就是明月,詞結尾的嬋娟很多人都認為是「月亮」,也有人認為是」月光「,還有人認為是嫦娥,還有人認為不是月亮...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原詞作品
    • 寫作背景
    • 詞作賞析
    • 後人評價
    • 作者簡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這句話常用於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願。出自 宋·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文名: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外文名: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

    •類別:俗語

    •出處: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

    原詞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丙辰】熙寧九年(1076) 【達旦】早晨;白天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宮殿前左右豎立的樓觀。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像中的仙宮。 【不勝】勝:承擔、承受。經受不住。(古代讀shēng,現在一般讀shèng) 【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哪裡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但願】但:只。 【千里共嬋娟】共:一起欣賞。嬋娟一些美好的事物,在這首詩里特指月亮。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譯文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著清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我又恐怕來到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自己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該對人有什麼怨恨,卻為何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又圓又亮?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寫於1076年中秋,此時的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子由)已經四年沒見面了。先秦有詩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況蘇軾與子由政見相投,互相支持。其早年曾與子由有過“功成身退,夜雨對床”的約定。而當時的蘇軾因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相左,所以自求外調知密州,引謂是仕途迷濛,有一種苦悶在心頭,是千萬句話並與由說,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天的月亮最大最圓。人們把它作為合家團圓的象徵。但寫此詞的時候蘇軾在密州任職。這天晚上,蘇軾喝了一夜的酒。趁著酒興。揮毫寫下了這不朽的名句。官場失意的詞人不道淒涼語,反說只要大家都健康地活著。雖然人隔千里。照耀我們的還是同一個月亮。不僅表現了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而且借月說事。與中秋的背景非常吻合。可謂情景...

    對月賞景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裡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裡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讚嘆他那豐富的想像力。

    閉目思念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況,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也表達了千古的離人之願。

    藝術表現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藝術表現,展示書法等作品。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蘇軾(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3.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 這句話常用於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願。

  4.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 這句話常用於表達對遠方親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願。

  5. 2018年9月24日 · 最美中秋詩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18-09-24 由 梓晨一君 發表于 文化 中秋佳節,暢銷的是月餅,可貴的是團圓,最該圓滿的,是盼著相聚卻總是聚少離多的溫情。

  6.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到一年中秋時,每逢佳節倍思親。. 今年中秋是新冠疫情來襲後的第二個中秋節。. 亞洲各地以及海外華人華僑的中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