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13日 · + 1. 「敏感底更高危. 陳醫生解釋風癩的出現部分起因不明其餘則包括病毒及細菌感染對抗生素等藥物敏感對食物如蝦蟹果仁等敏感以及身體的隱性疾病例如免疫系統疾病。 「但在小朋友身上,較常見的則是極端的溫度和濕度,例如很冷、很熱、很濕、很焗的天氣。 」他補充,一些具「敏感底」,如患有鼻敏感、哮喘、濕疹的孩子,出風癩的機率亦會相對地高。 如果風癩影響到皮下組織,令眼周、嘴周腫脹,便是一個警號。 (Getty Image) 眼周腫脹是警號. 陳醫生又提醒,家長應在小朋友病發時,留意風癩的嚴重程度。 「如果風癩影響到皮下組織,令眼周、嘴周腫脹,便是一個警號,即小朋友的氣管也有可能受到影響,或導致氣促,需要帶小朋友睇醫生。

    • 硬粒疼痛現膿頭
    • 復發常見 或持續數星期
    • 病發時宜保持衛生
    • 建議不留指甲 處理不當或留疤

    張太的兒子13歲,今年夏天患上毛囊炎,手臂及背部皮膚出現細小的紅色硬粒,「非常粗糙,有些膿頭,㩒落就有啲痛」。她憶述,曾著孩子不要亂摸,「睇吓隔一、兩個星期會唔會無咗,結果等咗兩星期都無消失。」 她指,求診後醫生表示是毛囊發炎,多見於夏天,建議孩子穿鬆身、速乾衫,注意通風。「畀咗藥膏搽,搽咗(之後)啲膿頭消咗,粒粒開始退。」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毛囊炎可出現在任何年紀的人。「會有啲紅色粒粒,紅腫、㩒落去會痛,再嚴重啲會含膿,發炎範圍會擴大,少部分會有痕癢。」他補充,毛囊炎多出現在濕笠、油脂分泌較旺盛的地方,如頭皮、面頰、胸口、背部、臀部。 「如果一、兩粒,可能幾日至一、兩個星期都會消退。但因為毛囊炎通常係一堆出現,所以一粒謝咗,第二度仲有,整體情況可能會維持幾個禮拜,甚至再耐啲。」陳醫生又指,毛囊炎容易復發。「就算今次殺滅了毛囊炎的細菌,轉頭皮膚又濕又熱又焗,啲菌又嚟,都可以再發作。」

    陳醫生表示,毛囊炎的成因是皮膚上有細菌滋生,最常見是金黃葡萄球菌及真菌。當皮膚處於悶熱、不通風的環境,或到戶外活動時,卻沒有注重皮膚清潔,適時換衫、抹汗,便有機會患上毛囊炎。「如果抵抗力相對較弱,或本身有傷口,當身邊朋友亦患有毛囊炎,皮膚上帶有細菌,經親密接觸後亦有機會傳播。」 他提醒,病發時要保持患處通爽,如果患處不適,如感到疼痛,也要注意盡量不要搔抓及磨擦。「抓的時候會令皮膚受傷,細菌會更容易入侵皮膚,令情況加劇。」他建議家長,可多留意孩子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果係一、兩粒瘡仔,有時佢會自己消退,最重要係保持患處附近嘅皮膚衛生。如果較嚴重,範圍較大,最好都係向醫生求診。」

    陳醫生指,要預防毛囊炎,宜多穿著通風、吸汗的衫褲鞋襪,流汗時盡快抹乾,保持皮膚清潔。「小朋友唔好留太長指甲,容易抓損皮膚,有傷口就會令細菌走入去。」他提醒,也宜避免與皮膚有傷口、長有紅瘡的人有太多親密的接觸,避免受到感染。 他續指,毛囊炎的治療方法視乎病情的嚴重性。一般情況會採用外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藥膏,範圍較大的則需服食口服藥。「如局部位置有較嚴重的含膿情況,便有需要接受放膿,即找一個針頭,或小刀片,鎅開患處,放膿出來。毛囊炎如果處理得唔好,除咗令小朋友唔舒服,亦可能造成疤痕。」

  2. 2020年10月27日 · 若孩子患有濕疹家長定必擔憂又痛心陳太的兒子自出世2個月起便患有濕疹直言病況嚴重時,「經常抓到腳嘅關節位爛晒連行路都行唔到!」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指濕疹常見於3個月至1歲的小朋友且大多病情反覆

  3. 2020年7月6日 ·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指脂溢性皮炎一般較常出現在幾個年齡層包括3個月內的初生嬰兒剛發育的青少年以及三四十歲的人士。 「病情會比較反覆在天氣轉變精神壓力大的時候會常見一點暫時未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去根治他表示皮膚發炎時會有紅腫脫皮痕癢多出現在油脂分泌較旺盛的部位如眉心鼻翼上胸上背當出現在頭皮則會有較多頭屑。 「辨症時會看是否在這些特定位置脫皮。 暫時未能很確切知道病因,但有研究顯示可能與真菌滋生有關。 真菌會分解皮膚上的油脂,形成脂肪酸,令皮膚容易發炎、脫皮。 按圖即睇注意事項: 注意個人衛生. 陳醫生指,如患上脂溢性皮炎,要注意清潔及個人衛生。 「如有頭屑,宜盡量日日洗頭,採用市面上具去頭屑功能的洗頭水,減少油脂堵塞皮膚的情況。

  4. 2021年8月13日 ·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主席皮膚科醫生陳厚毅醫生表示以往求醫的青少年一般為12歲或以上但近年越來越多9歲至10歲患者求助且不乏病情屬中等至嚴重該基金一項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者有嚴重暗瘡問題有見及此推出抗痘企劃」,為低收入家庭患者提供免費診症及配藥陳厚毅醫生表示近年暗瘡問題有年輕化趨勢。 (黎倩婷攝) 調查發現逾五成半年青人受暗瘡困擾.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網上調查,訪問了1,662名12歲至29歲市民,發現86%受訪者有暗瘡問題,當中56%屬嚴重,且六成患者因錯誤處理而留疤。 陳厚毅指出,市民經常以錯誤方法處理暗瘡,調查發現有78%市民會用手擠壓暗瘡,但其實擠暗瘡只會令膿腫推得更深,增大毛孔並加劇發炎,有機會令暗瘡問題惡化造成永久疤痕。

  5. 2017年8月15日 · 皮膚科醫生陳厚毅受訪者提供) 「我見過最小4歲的小朋友就有鬼剃頭的問題可能K2要開始預備升小一的面試家長給予的壓力隨之而來導致小朋友有鬼剃頭。 」皮膚科醫生陳厚毅表示造成鬼剃頭的最大成因正正就是壓力與乾淨是否出汗遺傳等並沒有太大關係鬼剃頭與脫髮不一樣陳醫生說:「脫髮就會發炎有頭皮抓得多會導致紅腫但鬼剃頭並不是這樣沒有痛沒有癢嚴重的話會脫光所有頭髮眉毛都可能會有脫落情況。 」家長每日會為小朋友整理頭髮,如梳頭、洗頭等都會較容易發現問題,一般鬼剃頭出現禿髮的位置大小並不相同,有可能會有一元或五毫的大小,不過毛囊還是存在,只要透過適當的治療可痊癒。

  6. 2019年10月9日 · 親子. 【BB皮膚皮膚經常又紅又痕癢 醫生拆解8大常見嬰兒皮膚問題. 撰文:余嘉文. 出版: 2019-10-09 21:00 更新:2019-10-09 21:00. 6. 初生嬰兒皮膚比較薄容易出現皮膚問題其中以下8項初生嬰兒皮膚問題就最常見皮膚科醫生陳厚毅就指出大部分初生嬰兒皮膚問題都會自行痊癒家長無需要過份擔心亦建議一些注意事項給予父母。 1 嬰兒粟粒疹 (Milia) 嬰兒粟粒疹即針尖般大小的白色或黃色小丘疹,是初生嬰孩常見的皮膚症狀,通常出現在嬰孩的額頭、面頰、下頷和鼻子。 成因與嬰孩皮脂腺未完全發育有關。 陳厚毅醫生表示,嬰兒粟粒疹並不會導致痕癢或痛楚,通常於出生後二至三周便會自然消失,家長無須擠壓和塗抹任何藥膏。 2.新生兒痤瘡(Neonatal Acne)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