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文摘要. 「失城」一詞原是香港作家黃碧雲的短篇小說名,後為學者引用來描述 1990年代香港文學的主流傾向。. 在「失城文學」中,董啟章寫於九七前夕的 〈永盛街興衰史〉、《地圖集》等,將現實和虛構融冶一爐,彷彿憂傷著城市的失去、批判權力宰制 ...

  2. 在「失城文學」中,董啟章寫於九七前夕的〈永盛街興衰史〉、《地圖集》等,將現實和虛構融冶一爐,彷彿憂傷著城市的失去、批判權力宰制,卻又不願給予定義而時刻游離,使得作品頗具曖昧甚至虛無之意味。

  3. 在「失城文學」中,董啟章寫於九七前夕的 〈永盛街興衰史〉、《地圖集》等,將現實和虛構融冶一爐,彷彿憂傷著城市 的失去、批判權力宰制,卻又不願給予定義而時刻游離,使得作品頗具曖昧甚

  4. 陳潔儀帶入王德威論述香港文學的三個階段:從「傾城」、「我到回歸後的失城」,指出《我城》早已是香港文學史上用以建立身份意識的一座重要地標。 在這條香港文學的故事線軸上,它像一本紀念碑式的小說,供「失城」之後的讀者不斷憑弔,也供創作者反覆續寫與改寫,尤其在九七之後的回歸十年裡,「我城」意象被新一代的寫作者反覆地挪用入文,成為香港城鎮系列書寫的重要起點,也是香港文學用以建構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堅. 回歸前後的香港提出「消失的政治」(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的概. 3 念, 可說相當精準地揭露了香港作為一複雜文化身份長期以來的內在隱憂。

  5. 2017年6月28日 · 文學與公共幾乎不能二分,更是一種或隱或顯,互為影響的關係。 董啟章與黃碧雲二十年來在書寫中,不約而同地經歷過,「曾經以為寫下去會找到(答案/真相),但原來是找不到。

  6. 從七零年代西西出版《我》以來,「我」就成為香港文學與認同的關鍵字, 無論是黃碧雲的「失城」、董啟章的「V 」,到韓麗珠、謝曉虹的「雙城」,都

  7. 獨和煎熬,一如黃碧雲的《失城》中所寫的冰天雪地的加拿大荒原,香 港才是真正的安樂窩,痛苦即是由不得不離開香港造成的。 這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