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6年12月3日 · 時光走到今天卻因為一部書把陰陽已隔的爺孫兩人再次牽上帶出的不單止懷緬昔日恩親樂暗地裡還見證著歷史的層層推進。 說的是周壽臣 ...

  2. 2020年4月14日 · 2020-04-14. 這書分析恩與仇的觀念頗為細緻。 作者提供. 黃仲鳴. 疫監無聊,翻書取娛。 左翻翻右翻翻,忽然翻出《書劍恩仇錄》,這是金庸的武俠處女作,已看過兩遍了。 一次是舊版本,另次是新修本。 翻頁之時,腦中乍閃,何書尤其是武俠技擊書,有哪一本不是糾纏於恩與仇之間? 腦中又一閃,閃出《中國古代恩仇觀研究》來。 尋之,獲;看之,爽。 作者傅開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這是部學術書,將恩與仇的觀念細細寫來,頗得益也。 《書劍恩仇錄》甚至後來的《碧血劍》、《射雕》三部曲等,都將國仇家恨描述得入木三分,無此恨無此仇,或報恩赴義,就沒有如此蕩氣迴腸的說部,迷倒千萬人。 除武俠外,古代的《水滸》、《三國演義》、「三言兩拍」都環繞這主題。

  3. 2018年6月30日 · 「銀紙煲綠豆沙」故事最早載於已故的資深報人羅澧銘所著《塘西花月痕》,根據他的記載,故事女主角與紅牌阿姑「花生桂」分別為兩個人,事實如何,已沒有人可以證實;他就是在1928年出版《骨子》報的老闆,此報大賣省港澳,成為同類香港風月指南報的圭臬,有專題報道塘西動態,為最早的風月版報刊;日後《華星》、《花影》、《香海花場》及《探海燈》等俱抄襲此報。 羅澧銘後來在《星島晚報》重寫《塘西風月痕》,亦一樣大受歡迎,於是在1962年他就索性出書一本,在大賺一筆之餘,也好盡饗多年來捧場的知音;初出版轟動一時,有人甚至誇張到以之媲美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而中的一些情節,例如用銀紙煲綠豆沙、以鑽戒贈乞丐等,日後也成為不少塘西電視片集的題材,變作風月場中的經典掌故。 讀文匯報PDF版面.

  4. 2012年8月1日 · 這應該歸功到開放的制度而不是殖民地制度。 因此在中,處理「殖民地生活經驗」佔據了主要部分。 更有意思的是,呂大樂從香港人所具有的「政治冷感和疏離」中找尋到正面的讀解。 一方面固然是保持自己與殖民地政府的距離(亦是對政府反感的結果),另一方面,正是這種距離下的空間,保存了香港民間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和活躍,再加上冷戰環境下在香港的「左右」角力,使得更多香港人傾向在體制內尋找個人發展的機會。 「而這時經濟快速發展,殖民政府也開始回應社會訴求,使得普通家庭的生活得到改善。 」呂大樂還記得,那時住屋邨的家庭婦女們,都有接製衣廠外單的車工經驗,幾位婦女聚在一起,甚至能自組成立開一個小加工廠。 80年代後出現的對香港人的總結「獅子山精神」,其社會源頭便從70年代而來。

  5. 2018年9月28日 · 2018-09-28. 社會中,不知有多少人每天營營役役,力爭上游,以成為強者為目標。 但是,《莊子》一卻屢次以無用之材為喻,說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道理。 例如《人間世》曰: 宋有荊氏者,宜楸①、柏、桑。 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②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③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樿傍④者斬之。 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 故解之⑤以牛之白顙⑥者,與豚之亢鼻⑦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⑧。 此皆巫祝以知⑨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莊子認為,有用之材,不管大小,最終都會受到傷害,甚至中道而夭。 相反,白額的牛、鼻孔上翻的豬及生痔瘡的人,由於被巫祝視為不潔、不祥,終可逃過被沉河祭神的命運。

  6. 2009年6月23日 · 其實翻譯就是反映譯者對原語和譯入語的駕馭能力,一方面要能擺脫原語的羈絆,另一方面要能制約譯入語。 劉教授為翻譯名家,對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的見解自成一家,論中文的有〈文字豈是東西〉、〈捉「字虱」之必要〉等。 論英文的更多,英文是〈口袋的語言〉,是〈吃飯的工具〉,〈英語算老幾〉更直言:英文已成為世界尖端科學文獻採用的共同語言(lingua franca)。 我們實在必須學好英語。 觀乎香港學子,英語水平江河日下,中文水平也亦步亦趨。 妙語如珠的劉教授提出以〈情書救語文〉、〈你一定要愛英文〉,但我更認同學好語文的不二法門,就是簡單的背書、背書再背書。 中引用陶傑先生的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人的五官容顏,是慈眉善目還是面目可憎,是他從小一課課書背下來,像成仙一樣一字一句地薰陶修煉而得的。

  7. 2015年4月22日 · 中國傳統社會注重人倫,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而人的關係中最重要者五種,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稱為「五倫」,又稱為「五常」。 五倫之道,就是國家、社會和家庭的基本秩序。 「五倫」的概念是中國人生活和道德思想不可分割的部分,「五倫」一詞起始何時現在已不可考,但與「五倫」相似的「六親」,不同的古書有不同的說法。 《漢書.賈誼傳》中說「以奉六親」,指父、母、兄、弟、妻、子。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說「六親」是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 《史記.管晏列傳》說「上服度則六親固」,六親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 漢代賈誼《新書六術》中「六親」是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賈誼的「六親」,女性全沒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