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18日 · 我們欄目經常介紹日本的技擊漫畫,今次我們介紹一套香港本土技擊漫畫之祖 《龍虎門》。《龍虎門》原作者黃玉郎,前身為黃玉郎於1969年發表的技擊漫畫《小流氓》,自第99期起改名為《龍虎門》(1975)。

  2. 2018年9月23日 · 龍虎門新不如舊 直至2000年,因《龍虎門》版權問題,改名為《新著龍虎門》,但Wing Law認為新不如舊,「舊著(即約2000年前的龍虎門)無論角色及武功設定,劇情都較合理,但新著內,角色打極都唔死,幾百期都係咁。

    • 最本土的武俠漫畫
    • 科技與武俠跨世代
    • Crossover大亂鬥
    • 新時代 新作風

    《龍虎門》前身為黃玉郎於1969年發表的技擊漫畫《小流氓》。當時香港經濟仍然不景氣,市民居住環境惡劣,而且黑幫橫行、治安欠佳。黃玉郎便是以此為背景,創作出「龍虎三皇」:王小虎、王小龍、石黑龍。由他們為街坊儆惡懲奸,打退一眾地痞流氓。 1975年,港英政府通過《不良刊物法例》,《小流氓》被指渲染暴力而一度遭到取締,黃玉郎於是將當時位列銷路冠軍的《小流氓》,易名為《龍虎門》,並銳意革新漫畫業,提高漫畫在社會中的地位,為他日後成為香港漫畫業大亨打下基礎。 出版接近半世紀的《龍虎門》,故事內容也見證著香港發展。在《小流氓》年代,龍虎三皇的對手都有著濃厚本地色彩,包括柴灣四鱷、灣仔七虎、油麻地十三龍等。黃玉郎曾在某次訪問中表示,這些銜頭都跟他的乘車路線有關,例如去到灣仔或者觀塘,便想想有什麼綽號適合。...

    有趣的是,這些外國反派所用的武技,都不是本國的傳統武術,而是源自中國的各路神功。羅剎教主西城勇,便練就了一身少林易筋經。而泰國通天教,則是修煉蛻變自《道德經》的道經心法。這種取態跟上面提到的《不良刊物法例》有一定關係,因為原先《小流氓》的寫實打鬥過於血腥暴力,引起了當局注意。為了能夠繼續全年齡販售,於是便將整個故事改成武俠風格。 此外,當年版權觀念不彰,所以黃玉郎在多套漫畫中都有引用金庸的創作,王小虎的武功便為九陽神功及降龍十八腿,王小龍則為打狗棒法與降龍十八掌。但是《龍虎門》的故事畢竟是以現代社會作背景,所以在武打設計上也引入了一些機器的概念。好像王小虎的獨門絕技「電光毒龍鑽」,就是模仿電鑽。有時科技的發展,也對傳統的武功帶來衝擊。例如王小龍最後便是被激光射死,而在舊著對付烈火祖師的一幕,...

    隨著玉皇朝旗下的漫畫作品愈來愈多,不同角色也開始Crossover到《龍虎門》的世界。例如當年引起不少爭議的「天下無敵」老祖宗,便顯然是借鏡《醉拳》中的小劍仙練斌。雖然黃玉郎本人從沒承認過,真正明示他們兩者是同一人的,也只有張萬有掌舵的時期。不過讀者對此已經有了共識,玉皇朝亦不介意以此來作賣點。 90年代黃玉郎因事入獄,他回復自由身後分別出版了《天子傳奇》及《神兵》系列。兩者的歷史維度與科幻元素,讓其他漫畫角色都能以此融會到同一個世界觀,《龍虎門》自不例外。所以王小虎的祖先王五,便是由《神兵》裡的南宮問天教授刀法。而《醉拳》裡的神功及人物,就更加順利成章地移植到《龍虎門》之上。

    今年初,黃玉郎因版權費的問題,而放棄了《龍虎門》的商標,《龍虎門》遂改由昔日的玉皇朝成員鄺志德、李中興等人接管。他們上場後推行不少的改動,例如結合時事將新冠肺炎的疫情改篇到故事之中,亦加入了一些全新的元素如驚悚、科幻等。而《龍虎門》的版權持有方「文化傳信」,最近則與《古惑仔》的牛佬合作,推出短篇外傳《慈雲山七鷹》。黃玉郎亦復刻了《小流氓》的封面合集,並用新作《龍虎五世三世仇》,延續自己對「龍虎門式武俠觀」的詮釋。 究竟未來《龍虎門》會否再創高峰,似乎尚待時間驗證。

  3. 2020年7月18日 · 然而比諸如《龍虎門》照搬金庸小說的武功及設定,《李小龍》在現實的框架下推陳出新,糅合「武打」與「武俠」文化。 就這點來講,《李小龍》確實是極具時代創意,地位無可取替。

  4. 2016年7月31日 · 「香港人當然要撐香港漫畫! 」《龍虎門》、《鐵將縱橫》、《火舞耀揚》等香港本土漫畫,陪伴着高先生的成長。 踏入18歲那年,他由幪面超人擁躉,變成本土武俠漫畫迷。 現年35歲的高先生從事飲食業,本周三便到會展外排隊,爭取購買黃玉郎漫畫《神兵玄奇》的兵器。

  5. 2018年9月23日 · 撰文:劉耀祥. 出版: 2018-09-23 11:00 更新:2018-09-23 11:00. 自2009年開設二手漫畫店以來,羅榮(Wing Law)近十年來所收的漫畫無數,「幾鍾意漫畫都好,開得二手漫畫店,就唔可以再同漫畫講感情,唔通個客上到嚟,本本都話唔賣,仲邊有人嚟?. 漫畫 ...

  6. 2022年7月19日 · 作者:漫遊者.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期日期:07/2022. 時間流逝,香港出現更多港漫相關的文字著述,就說近年也已經有黎明海的《功夫港漫口述歷史1960-2014》和范永聰的《我們都是這樣港漫長大的》,都是學者們非常精彩的作品,另外,與漫畫界淵源甚深的施仁毅和研究者龍俊榮的《港漫回憶錄》三部曲,統統豐富了期刊港漫的研究,加上不同漫畫家如黃玉郎、上官小威、馬榮成、牛佬等個人回憶錄為自己的漫畫生涯作總結,要進行港漫的研究就愈來愈容易。 作為新亞書院的學子,《新亞學規》中有幾條是一直以來都謹記在心的,其中第9條說道「於博通的知識上再就自己材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