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8日) 非自用住宅按揭成數,由50%上調至60%。 (2024年2月28日) $3,000 萬或以下自用物業,按揭成數上調至 70%;$3,500萬或以上自用物業,則上調至60%。 (2024年2月28日) 離婚業權分配. 夫婦申請離婚,如果兩人未能就業達成共識,就須透過法庭解決。 而法庭會根據 《婚姻法律程序與財產條例》 才作出判決。 持有方式. 物業持有方式會影響法庭判決,但不要以為由個人單獨持有的物業,離婚後不會被瓜分。 法庭會視夫妻二人的所有資產,包括銀行存款、物業、股票及基金等,為家庭資產,並由法庭以公平原則作出分配。 就算只有一人名的樓,另一方可能會因法庭判決,獲分部分權益。 反之,如果二人 聯名持有物業 ,離婚以後,最終裁決亦未必各人擁有一半業權。 考慮因素

  2. 繼承遺產物業必知:業權/按揭/凶宅問題. 遺產物業承辦手續繁瑣,業權形式、物業所在地、有沒有相關債務或按揭欠款,均會影響繼承方法。. 為此,千居整合了承辦 遺產物業的注意事項,繼承人要特別看清以下重點。. 想緊貼樓市動向,立即追蹤千居 Facebook 及 ...

    • 慳稅不成,反繳更多
    • 物業或被收回
    • 按揭遭拒 難以轉售

    不少人作近親轉讓的原因是想以低成本、最慳稅的方法暫時讓出原有物業,回復首置身份,購入新物業時便可享首置低稅率,毋須繳雙倍印花稅。 送契樓的確能達成目的,讓原業主回復首置身份,但絕對不是低成本。送契樓成交價為 $0,照印花稅按樓價徵收的道理,原理上似乎不用繳稅。但現實是稅局仍然會按律師樓或稅局的估價徵稅,故用送贈契來避稅是不可行的。

    用送讓契或無償轉讓契送出物業後 5 年內,假若原業主不幸出現財務問題,終致破產,根據《破產法》,破產管理官或債主有權向法庭要求索回該物業。這種做法是為了避免欠債人在申請破產之前,刻意把自己的資產轉移,從而逃避還債責任。 相反,假若當初按照市價以轉讓契的方式進行近親轉讓,因該項交易乃屬正常物業買賣,交易被視為無效而物業被討回的機會較低。 【買樓必讀】搜尋所有放盤 →

    送契樓的送贈法律程序一般需時 3 年才完成,過程中業權並不穩固。 受贈人如想於這段時間內轉售物業,根據執業通告指引,代理有責任告知準買家該物業為送契樓,並提醒對方送契樓的業權問題易影響按揭批核,多數買家聽到都走避不及。 大部分銀行考慮到送契樓法律程序需時,加上送贈人破產的話又引起一場業權風波,故拒絕為5年內曾簽送讓契或無償轉讓契的物業批出按揭。安全起見,有些大銀行更不會為 8 至 10 年前送出的物業承造按揭,大大影響了受贈人將來放售物業的市場。 送讓契既不能慳稅,又易引起業權問題,一般近親轉讓都是以「轉讓契」的方式操作,受贈人可穩陣收禮,無後顧之憂。 樓價高企下,不少市場成交來自父母客源,為子女支付首期,由子女負責供款。即上千居搜尋全港各區筍盤。 【買樓必讀】立即搜尋全港優質放盤 →

  3. 近年開始,愈來愈多人開始討論「2047地契」問題,大限逼近,社會各界都躁動不安,究竟什麼是「2047地契」?. 「2047地契」問題會帶來什麼影響?. 政府又會採取什麼行動去回應社會期望?. 為了解答大家的疑問,千居將會在這篇文章,逐一解答「2047地契」的 ...

  4. 「自置居所貸款計劃」是政府於1988年推出的置業資助政策,目的是鼓勵市民自置物業,希望藉此促進社會穩定,並且增加大眾對香港的歸屬感,幫助市民完成上車的願望。 雖然政策當時獲得不少市民認可,但是其後亦被其他計劃取代,最後甚至終止計劃。 千居以下的文章,整合了自置居所貸款計劃的演變,以及相關的爭議。 想緊貼樓市動向,立即追蹤千居 Facebook 及 Instagram 專頁 (@spacious.hk),掌握最新地產資訊。 延伸閱讀:房屋政策懶人包. 財政預算 2020 | 施政報告 2021. 房委會職能 | 房屋署職能 | 房協項目介紹. 城規會職能 | 屋宇署職能 | 地政總署職能 | 市建局職能. 寮屋介紹 | 牌照屋介紹 | 中轉屋介紹 | 組合屋申請.

  5. 法團爭議. 雖然早已有建築物條例的監管但是業主立案法團的存在多年來也引起不少社會爭議及輿論尤其當法團需要徵收管理費時更容易惹業主不滿。 龍門居. 以2019年 龍門居 增加 管理費 一事為例,當時龍門居的業主立案法團宣佈各單位管理費上調12%,居民因為心感不滿而於屋苑附近聚集抗議。 根據《建築物條例》(第21 1A條),只有當管理費新增幅度超過50%,法團才需要召開業主大會通過決議。 但是,龍門居事件中的增幅不足50%,所以並不受條例規範。 在以上情況中,居民若想改變決議,需要召開業主大會否決新增管理費,甚至向土地審裁署訴求裁決,或者直接集合20%的業主支持,解散管理委員會。

  6. 1. 配合經濟發展. 香港的經濟不斷轉型,由過去著重農業和工業,轉變成現時的金融業和地產業主導的社會,為了令土地增值,不少地主,甚至政府自己,都會研究向城規會提出申請,將名下農地和工業用地,改劃成商業和住宅用地。 近年比較具話題性的例子有: 長實申請將 馬鞍山 海澄軒酒店改建成住宅. 長實申請 天水圍 嘉湖海逸酒店改建成住宅. 九龍城 廣場申請改劃成商住大廈. 大欖郊園邊陲濕地擬建骨灰龕. 馬鞍山郊野公園邊陲改劃成公私營房屋. 2. 增加住宅供應. 「地少人多」是香港人對這個城市根深柢固的印象。 過去民間多將「住宅供應短缺」與「土地短缺」劃上等號, 認為香港能夠發展的土地皆已「用盡」,要應付人口增長,方法只得一個,就是「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