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5月14日 · 吳凱莉 2015-05-14. 醫師過勞,五大皆空,已是台灣醫療環境之窘境,該怎麼解決? 現在醫聯會開始從推動「住院醫師降低工時」開始做起。 衛福部自今年起,要將住院醫師每周工時不得超過88小時納入醫院評鑑的必要條件。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蘇清泉表示,聯合會的目標是在二到三年內,再降到每周66小時,並由專科護理師補足人力缺口,夜間可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從事部分醫療行為。 (節錄自 聯合報 2015.5.4) 此舉,卻也引發醫界人士大戰,有資深醫師強烈反對認為怕累怕苦就別當醫生,反對者卻認為這些大老不食人間煙火。 國泰醫院院長李發焜認為,住院醫師時期的磨練,讓他學會忍受力、耐力,對未來看診、處事態度都很有幫助。

  2. 2024年5月22日 · 歐洲理事會於當地時間星期二,正式批准了全球首部 AI 監管法規《人工智慧法案》,為將來的 AI 技術發展制定了全面性的規則,同時 AI 系統未來也會被分為 4 類,讓歐盟可以針對 AI 所造成的不同風險,採取相應的監管策略。

    • 第一、二、三名,誰的臉最快樂?
    • 住在富裕社區的人,反而比較不快樂?
    • 你也有「臉書憂鬱症」嗎?
    • 「比較」讓人不快樂的數學公式
    • 延伸閱讀

    運動比賽的高潮,除了發生在第一名選手到達終點的瞬間,也常發生在頒獎典禮的時候。猜猜看,在頒獎典禮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誰的臉最快樂? 研究人員出席各大運動賽事,拍下頒獎典禮時前三名選手的臉。接著,將照片裡選手的臉擷取出來,只保留完整的大頭照。之後,他們將這些大頭照全部打散、隨機排列,用電腦呈現給大學生看。 看完每張臉後,學生要一一評分:「你覺得照片裡的這個人,他/她看起來多快樂?數字愈大,表示你覺得他/她愈開心。」 若以「現實條件」來看,最快樂的人理應是冠軍,其次是第二名與第三名選手。結果卻不是這樣。在統整最後的評分之後,看起來最快樂的臉是第一名(沒辦法,畢竟人家真的拿到第一名啊),但第二快樂的人卻是第三名。 如果我們有一台讀心器,在頒獎典禮時,想必可以聽到很多第三名選手在吶喊:「好里...

    比較是人類常見的心理,但有時為了在心裡「比贏」,讓自己感覺舒服,我們也常因此做出一些不太理性的決定。 在一個實驗中,參與研究的人可以自己決定模擬情境的起點是什麼。 一般狀況下,情況二其實比較理想,年薪三百萬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報酬。不過,參與研究的人看到別人的年薪居然比自己高,往往不選擇情況二。出於比較心態,許多人寧願選擇情況一,也不要選情況二。 比較效應無所不在,經濟學家艾佐.魯特莫(Erzo Luttmer)曾做過一項調查。 他找了一群年收入差不多的人,分析他們所住的區域,將這群人分成兩組:一組是住在整體而言跟自己差不多富裕的社區,另一組則是住在年收入比自己略低的社區。你可以猜猜,在年收入差不多的基礎下,哪一組人過得比較快樂? 許多人認為,經濟條件變好之後,理應要往更高級、更舒適的地方移動...

    網路時代,比較這個快樂殺手更是暢行無阻。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曾針對Facebook、Instagram、Twitter這些社群平台用戶的心理狀態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常常使用這些社群平台的人,往往睡眠品質不佳,許多用戶還出現焦慮、憂鬱、孤獨等情緒。 相關研究發現一種稱為「臉書憂鬱症」的現象,目前幾個調查的初步結論是: 曾帶給我們許多歡樂、歸屬與社交連結的臉書,怎麼反而讓我們變得不開心了?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臉書雖然讓資訊流通,卻也讓「比較」變得容易。 滑一下你的臉書,一般而言,我們很少在臉書上一一細數、公開展示自己的「不幸」。相反地,放眼望去,臉書上分享的幾乎都是好消息:誰升遷、誰結婚、誰脫單、誰買車、誰買房、誰跑去旅遊了⋯⋯。 看到這些好消息時,我們的內心難免比較:「為什麼某某正在日本開心地...

    「比較」讓人不快樂,這個現象甚至可以轉化成一個數學公式。2016年,拉特利奇(Robb Rutledge)和其他四位研究者做了一系列研究後,把實驗者感受到的快樂,寫成這個公式: 第一次看到這個公式時,我也傻住了。不過,把公式每一項拆開來理解,就會發現這個公式其實很有意思。 總共有47位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參與研究,在隨機分組之後,參與者必須按照指示完成任務。有些任務需要賭一把,可能會輸錢或贏錢;有些任務獲得的報酬則是可預測的,不用賭。 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參加實驗的人可以看見其他組員贏錢、輸錢的狀況。同時,在執行任務的特定時刻,實驗者也會一一詢問每個人當時覺得自己有多快樂。 在不用賭博的任務裡,實驗參與者得到的錢是w1這一項,稱為「有把握的報酬」(certain reward, CR)。而在賭一把...

    「得到之後卻沒有帶來快樂?」臨床心理師:明察多巴胺的計謀,想要不等於喜歡 【給高敏感族的情緒整理術】丹麥心理諮商師:練習察覺快樂、悲傷、焦慮、憤怒的「感受強度」 真的需要這樣做,還是「害怕錯過」?心理學透露:比起得到,人更害怕「失去」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由時報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3. 2017年6月15日 · 簡單心理 2017-06-15.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我們常常討論為什麼我們會愛上一個人、為什麼愛情會淡掉,但其實這跟「友情」有很多共通點。 看到這篇文章你想起哪位老朋友了嗎? (責任編輯:恬芳) “You can’t make old friends. You either have them or you don’t” 你沒辦法交到一個老朋友。 「老朋友」你只能有、或者沒有。 —-Kenny Rogers. 文/簡單心理.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正月的同學或朋友聚會上,你會見到一些人,你們努力地寒暄,盡力親切地交換彼此的近況。 突然你聽到身旁有人冒出來一句:我記得你們倆當年可好啦。 對啊,我們當年可好啦。 你尷尬地笑。 接著恍惚地想,然後呢?

  4. 2019年5月29日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期成立的人才公益平台「華人領袖 100」邀請 50 位 40、50 歲的產業菁英,像是Whoscall 創辦人鄭勝丰、群眾募資平台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Google 大中華區科技行業總經理殷豪等,針對在職場仍然有所茫然的 30 世代,給予一對一的

  5. 2020年10月15日 · 水,何以成為他奉行一生的哲學思想呢?. 小龍曾在節目《The Pierre Berton Show》中解釋過截拳道的哲學:「清空心思,不要困於形式中,要如水一般,適應萬物的形狀,並在心中匯聚這股力量。. 水無形、無相,它倒進杯子、倒進瓶子、倒進茶壺,都能 ...

  6. 2020年7月1日 · VO 精選好書 2020-07-01. 《VO》導讀:. 成功的人都很自律,但自律到底要怎麼做到呢?. 資深公共關係培訓專家李維文用具體的自律準則,教你如何達到自律,進而達到自己的社交目標。. 文/資深公共關係培訓專家 維文. 很多人問我:「老師,人人都在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