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5日 · 臺灣正體. 李濟深 (1885年—1959年10月9日), 廣西 蒼梧 人,原名 濟琛 , 字 任潮 [1] :3319 。 原籍 江蘇 , 中國國民黨 軍人,政治家, 中華民國 陸軍上將。 曾於 黃埔軍校 任教, 北伐 期間支持 蔣中正 的 四一二事件 ,之後又多次反蔣,曾於 福建事變 時成立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任政府主席。 中國抗日戰爭 爆發後,響應 中國共產黨 一致抗日之號召,反對 國民政府 之反共政策 [1] :3319 。 抗戰 勝利後脫離蔣中正之中國國民黨。 1948年發起成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任主席 [1] :3319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歷任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全國政協副主席 [1] :3319 。 生平 [ 編輯]

  2. 2024年5月5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济深 (1885年—1959年10月9日), 广西 苍梧 人,原名 濟琛 , 字 任潮 [1] :3319 。 原籍 江苏 , 中国国民党 军人,政治家, 中华民国 陆军上将。 曾于 黄埔军校 任教, 北伐 期间支持 蒋中正 的 四一二事件 ,之后又多次反蒋,曾于 福建事变 时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任政府主席。 中國抗日戰爭 爆發後,響應 中國共產黨 一致抗日之號召,反對 國民政府 之反共政策 [1] :3319 。 抗战 胜利后脱离蒋中正之中国国民党。 1948年發起成立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任主席 [1] :33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历任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全国政协副主席 [1] :3319 。

  3. 李濟深_百度百科. 李濟深 (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 ,字任潮,原名李濟琛。 廣西 梧州市 龍圩區 人。 黃埔軍校 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 中國國民黨 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領導人之一。 早年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 曾留學日本。 歷任粵軍第一師參謀長、 師長 ,西江善後督辦、 黃埔軍校 教練部主任。 1925年任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軍長 。 北伐戰爭 期間,任 國民革命軍 總司令部參謀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 [9] ,留守 廣州 。 1927年曾參與 蔣介石 的反共活動。 1933年聯合十九路軍 蔡廷鍇 等在福建組織反蔣抗日的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 1937年 抗日戰爭 爆發,積極響應 中國共產黨 一致抗日的號召,反對國民黨政府反共政策。

    • 概览
    • 人物生平
    • 家庭成员
    • 人物评价
    • 人物故居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李济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济琛。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人。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 ,留守广州。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

    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年表

    1885年11月6日,出生。 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 1920年,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 1922年,兼任第一师代理师长。 1923年,升任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职。 1924年,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1927年,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 1932年,曾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 1933年,被蒋介石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 1937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还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1944年,在家乡广西苍梧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 194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46年,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被推选为主席。 1947年,被国民党中央以“背叛党国”的罪名第三次“永远开除党籍”,并被“全国通缉”。 1948年,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1949年,代表民革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年少立志

    1885年,李济深出生于广西苍梧县大坡乡(今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广州黄埔陆军中学、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任见习官、排长,后入广东陆军讲武堂继续学习。 1909年被保送到设在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当晚,李济深为阻止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和同寝室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等同学行动起来,破坏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1911年底,他闻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讨伐清政府后,满腔热情地到上海,找到军长姚雨平,要求参加战斗。此时,姚雨平正为部队缺乏军事人才而着急,李济深的到来恰似雪中送炭,立即被姚雨平委任为作战参谋,直接参与全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工作。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奉孙中山令,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在北伐过程中,李济深初步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积极协助姚雨平整编军队,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为了使作战计划更加详细与周全,他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选择行军路线。他主动请缨,直接到前线指挥作战,在固镇、宿州、徐州三次大败清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军,迫使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李济深因为在作战中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被姚雨平破格提拔为第22师参谋长。 1914年,李济深以优异成绩在陆军大学毕业后,不但被留校任教,还在陆军部军学司担任职务。在任教期间,李济深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悉心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许多人后来成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高级将官。如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徐永昌,广西省主席、集团军司令的黄旭初等,都是他的学生。因此,李济深在军政界声望极高,有“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的声誉。 1920年,李济深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1922年,第一师师长邓铿被刺身亡后,兼任代理师长。1923年以后,正式升任为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 1924年1月,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李济深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委员长蒋介石)。2月,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临时主任。3月,又任军校入伍试验委员会代理委员长。 当时,李济深因还在西江练兵,这些工作都由邓演达代理,5月,李济深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教练部少将主任。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升任军长,并晋级为陆军上将。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随后又任国民革命军南路总指挥。率陈铭枢、张发奎等部南征雷州半岛和琼州。对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作了贡献。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4月,又兼任黄埔军校副校长。7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李济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上将总参谋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主任,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总司令蒋介石在前方指挥作战)。此外,还兼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军事厅厅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第四军军长等职,总揽广东党政军全权。所部第四军两个师和叶挺独立团,由副军长陈可钰率领,参加北伐,攻必克,战必胜,使第四军获得“铁军”光荣称号。 1927年4月初,李济深和古应芬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邓培、萧楚女、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李济深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军总指挥。9月,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合流后,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曾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的八一南昌起义军。

    联共反蒋

    1929年3月,在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蒋桂战争。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济深被释放。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和训练总监。但李济深没有接受蒋介石的收买,不久离开南京到广州,开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 1932年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后又联合方鼎英、陈铭枢等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成为当时拥胡反蒋的军事首领。5月,李济深被任命为鄂豫皖“剿匪”副总司令,坐镇蚌埠,他委派黄埔进步学生刘广、秦湘溥、曾致祖三人为上校参议,并委派他们外出视察工作,蒋介石深为提防,他们三人在武汉时,蒋介石特务组织“蓝衣社”武汉小组将他们秘密逮捕并杀害。李济深获悉后,写下长信痛骂蒋介石,并愤然与蒋绝交,然后辞职不干。不久李济深去香港,第二年走上公开反蒋的道路,即“福建事变”。 事变期间,李济深、陈铭枢曾通过蔡廷锴,派人至闽西前线与红军商谈合作反蒋抗日的事宜。当时,双方代表共同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但“左”倾路线执行者王明认为李济深是“军阀”,“福建人民政府是投机”,因而双方未能实现合作。蒋介石趁机重兵镇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在3个月内就失败了。后来,毛泽东评论此事,认为中共是“痛失良机,良机痛失”。 1933年10月23日,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中常会,将李济深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11月20日,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军事政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从此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李济深被选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福建事变被蒋介石镇压,李济深逃亡香港。后又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出版《大众日报》,继续进行反蒋抗日宣传。

    妻子:周月卿、双秀清、梁秀莲

    儿子:李沛文、李沛金、李沛钰、李沛琼、李沛瑶、李沛钤

    女儿:李筱薇、李筱莲、李筱桐、李筱菊、李筱松

    北京西总布胡同家中合影。照片前排左起:李莜莲(七姐)、周月卿(李夫人)、李莜桐、李济深、李莜薇(十姐),中排左起:李莜菊(八姐)、李沛钤(九哥)、李沛琼(七哥)、李莜桃(堂姐)、李莜杏(堂姐),后排左起:李沛钰(六哥)、李沛瑶(八哥)

    杨尚昆:李济深先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可敬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也是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一位老朋友。他为民主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李济深是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为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进程: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爱国革命坚定不移,虽经历坎坷,但面对时代的挑战,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勇气。祖国统一是最牵动晚年李济深心弦的一件大事,他曾多次发表讲话和文章,敦促台湾国民党当局和在台的旧部故交,不要忘记孙中山先生的教导,以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志,及早走上正确的道路。在他逝世的前四天,写下“十年国庆万年红,衡麓光辉永照中;我与全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

    李沛金(李济深先生之子):“父亲不但深信三民主义,平等对待所有的人,他还是一个真诚、坦率、勤俭值得信赖的人。他从不以权谋私,因此尽管他是一个来自广西的外乡人,却能管理好广东这个有着强烈地方主义色彩的省份,而且深得民众的喜爱。”

    白崇禧:“作为广西人的李济深,因其高贵的品格和诚挚待人的作风而在广东军中被广东将官拥戴为领袖。”

    黄绍竑:“即使手握行政和军事大权,他也不滥用职权,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而且平易近人。”

    李济深故居位于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坡头村,料神自然村,距梧州市区约30公里,距离龙圩区18公里,距离大坡镇7公里。

    李济深故居建于1925年,整体成庄园形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为三进二院结构的院落,有大小厅房53间,还增设有炮楼、瓦面走道和射击孔等防御设施,是一座既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又有西洋装饰风格的近代建筑体。

    1929年,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汤山获释后居于此,1936年在这里召开过民族革命同盟会。抗日时期联络国共两党及文化界人士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朱蕴山、梅龚彬、陈希周、宣侠父等人商讨敌后抗日事宜。1944年接受周恩来建议回旧居组织民众武装,并与董必武派遣的一批爱国文化人士在这里组织了“南区抗日委员会”,开展敌后抗日并且与延安保持电讯联系。

    大门口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着胡耀邦亲笔题写的“李济深故居”5个大字。顺着扶梯登上二楼,四周回廊上西式栏杆别致,门窗上雕的花草图案,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色彩。二楼是李济深的卧室和会客室、电报室,大体仍保持着当年的摆设。解放后,李济深故居曾多次进行维修,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人为中西建筑艺术以及居室与炮楼完美结合叹为观止,著名民主革命家、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的儒将风范和革命业绩更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李濟深. 別名 :李任潮.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廣西 梧州市 龍圩區. 出生日期 :1885年11月6日. 逝世日期 :1959年10月9日. 職業 :軍事家、政治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 :北京陸軍大學. 軍銜 :陸軍上將. 籍貫 :廣西蒼梧. 人物生平. 年表. 1885年,出生。 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後改名陸軍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官,歷時五年。 1920年,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軍政府,任粵軍第一師副官長,後任師參謀長。 1922年,兼任第一師代理師長。 1923年,升任第一師師長兼參謀長,併兼任西江善後督辦,大元帥大本營西江辦事處處長等職。 1924年,被任命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

  5. 其他人也問了

  6. www.wikiwand.com › zh-hk › 李濟深李濟深 - Wikiwand

    李濟深1885年1959年10月9日),廣西蒼梧人原名濟琛字任潮。 原籍江蘇,中國國民黨軍人,政治家,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曾於黃埔軍校任教北伐期間支持蔣中正的四一二事件之後又多次反蔣曾於福建事變時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李濟深李濟深 - Wikiwand

    李濟深 ( 1885年—1959年10月9日 ), 廣西 蒼梧 人,原名 濟琛 , 字 任潮 :3319 。. 原籍 江蘇 , 中國國民黨 軍人,政治家, 中華民國 陸軍上將。. 曾於 黃埔軍校 任教, 北伐 期間支持 蔣中正 的 四一二事件 ,之後又多次反蔣,曾於 福建事變 時成立 中華共和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