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沖繩潛水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城門水塘位於荃灣城門谷一帶,於1923年開始興建。當時興建城門水塘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共動用了2000多人參與建設,由於當時未能掌握爆破技術,在建設過程中造成不少意外。到了1937年,整個工程才告竣工,興建費用高達9.5百萬港元,建成的水塘儲水量約1.3279千萬立方米。

  2. 自從60年代制水,香港和廣東省當局在1964年達成協議,由內地供水給香港,其後更修築東江,經深圳供水至香港,令本港有穩定食水供應。而香港上一次制水已經是1981年,當時每日供水兩次,分別每朝六至十時及下午四至十時,市民都要出動家中的大小水桶,甚至全家總動員,一桶二桶擔回家,飽 ...

  3. 鯉魚門古稱鹽江口,是香港海峽之一,為香港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與西面的汲水門相對,分隔香港島和九龍東部。 鯉魚門的名稱除用於海峽本身,海峽兩岸亦有以「鯉魚門」為名的地方,分別為九龍的魔鬼山及酒灣一帶,以及香港島的阿公岩一帶。

  4. 1972年8月2日海底隧道通車,由電視藝員沈殿霞乘坐一輛老爺車,率領一隊老爺車首先通過,場面輕鬆而熱鬧。 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是香港首條由九龍通往香港島的過海行車隧道,於1969年9月1日動工,1972年8月2日通車,耗資港幣3.2億港元。

  5. 逃港(即逃亡至香港),香港又名「偷渡潮」,是指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約有一百萬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 這是一橫跨三十年的逃亡史,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 ...

  6. 老襯亭,即今日凌霄閣前身的別稱,最早期的老襯亭建於20世紀初,只是一個觀景亭,於香港日治時期被毀,後於1950年代由香港大酒店復建,作為山頂纜車總站的標緻式建築,仍被俗稱為老襯亭。1972年,重建成爐峰塔(凌霄閣上一代的建築物),頂層設有西餐廳,餐廳下層為咖啡室,而底層則是中 ...

  7. 颱風溫黛在1962年襲港,造成約180人死亡,當中約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襲擊時身亡。另外53人失蹤,溫黛又令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500多艘沉沒;24艘遠洋船擱淺;12艘出現碰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