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9日 · 是病,是老,或因病而老,因老而病,或都不是,觸目是許多白的意象,藥丸、床單、燒香、制服、粥飯、斑馬線、菊花、蠟燭、救護車、棉花紗布等等,滿目心驚膽顫。

  2. 2021年9月17日 · 作法分析. 學習重點:睹物思人,託物寓興. ?〈白髮與臍帶〉一文顧名思義是寫「白髮」和「臍帶」。 當兩樣事物並列,則觸發讀者無窮聯想:是誰的白髮、誰的臍帶? 兩者收藏在什麼地方? 為何作者偏要以它們為題,而不寫其他事物? 它們到底有何象徵意義? ?文中的白髮與臍帶均收藏在抽屜的隱蔽處。 ?抽屜,是供人盛東西的匣子,在那隱蔽角落收藏着的,可能是你珍而重之的寶物,也可能是你不為人知的傷痛。 ?臍帶,是子女與母親血脈相連的信物,是你生命的開端。 ?白髮,是母親為撫育子女而年華老去的象徵,是她生命的盡頭。 ?看到故人留下的物品,自然會想起他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或他與你共同的回憶、難忘的經歷,因而引起對他的思念。

  3. 2016年10月21日 · 4 比喻.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 運用比喻能夠印象化地刻劃描寫對象。 為了突出西山的高聳不凡,作者特意將附近的山丘和山谷,以「蟻穴」和「小土堆」為喻,突顯它們「矮」、「小」、「淺」的本質,令讀者更容易明白「西山之高」和「群山之矮」的分別何在。 5 排比. 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作者在交代遊歷永州山水和登西山的過程,就用了排比法。

  4. 2020年10月27日 · 解說. 予,第一身代詞,文言第一身代詞很豐富,有吾、我、余、予等至少7、8個,到了白話,只剩孤單一個「我」字。 「豈……哉」,是文言習見的反詰句式;「豈好辯哉」,表達了孟子本來不想與人辯論。 不得已,也可以看成是三音節的詞彙;已,停止;不能停止,即欲罷 (罷,也就是停止)不能,非出於本意,無可奈何地不得不如此。 也,表示十分肯定的語氣。 孟子就什麼議題迫不得已地辯論? 與誰辯論? 〈魚我所欲也〉一章出自《孟子?告子》篇,前文是孟子與告子有關人性的一連串辯論。 告子認為,人性天生如同白紙,無所謂善或不善,受後天影響,才有了善與不善的分殊。 孟子反對,他秉承孔子,堅守人與生俱來能同情別人,不忍心別人受傷害的根本信念,簡言之,人性本來善良。 這是儒家的終極關懷,不能失守,孟子的確不得不辯。

  5. 2020年12月15日 · 【1】禮. 先學〈論仁〉第3則. 論仁與禮關係,是儒家最關鍵觀念: (圖b) 仁指人與生俱來同情別人,不忍別人受傷害的人際關懷,禮是對行為的規範。 仁與禮的關係,在《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的故事中,說得最清楚。 周禮規定,父母死後,子女須守喪三年,其間起居生活有嚴格限制,如不得為官,不得娛樂飲酒吃肉,穿粗衣麻布,不得婚嫁、生子,獨自搬到草棚住,睡在草蓆上……等等。 宰我問三年之喪. 學生宰我問孔子,父母之喪守三年太長,一年可以吧? 孔子反問:父母死後不到三年,就大魚大肉,穿得花枝招展,安樂嗎? 宰我答道:安樂。 孔子接着提出了儒家最重要的仁與禮關係的觀念: 子女出生後,父母衣不解帶、偎乾就濕地照顧,至少三年,子女才能完全離開父母懷抱。

  6. 2017年10月6日 · 兩個句子結構相近,詞性相對,這樣可以增強文章的節奏感,令讀者感受到語言整齊勻稱的美。 反問.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7. 2022年4月1日 · 1. 正氣凜然. 釋義: 形容人物剛正不阿,受人敬畏。 文中句子: 我們受了感染,碰見慷慨激昂、正氣凜然的人發誓,往往信以為真。 2. 美言不信,巧言鮮仁。 釋義: 指好聽的話,內容並不可信;花言巧語的人,很少有仁心。 「美言不信」出自《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巧言鮮仁」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文中句子: 美言不信,巧言鮮仁。 在現實世界裏,像荊軻、尾生那樣的人,少之又少。 3. 信誓旦旦. 釋義: 發誓誠懇。 語出《詩經.衛風.氓》。 這首詩說的是一個衛地女子與外地男子相識後,男子催逼女子結婚,卻在成婚後苛待她。 原詩「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意思是年少時日子安樂,彼此言笑和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