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2年6月21日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年逾七旬的盧光輝小時候曾因為貧困而嚐過失學滋味但因為教師的幫助他又重新踏入夢寐以求的校園這童年往事對曾任小學校長多年現已退休的他一直影響極深。 18年前起,他多次深入內地偏遠地區「上山下鄉」,自喻為守護山頭的「山狗校長」,為山區兒童籌建了700多所小學,也見證了國家教育的變化。 在義務教育等政策下,他見到山區村民讓身材高大的少年人重回小學校園,國民對知識更加珍惜,孩子失學情況大減,他期望國家一個個曾經破落的山頭,最終能點綴上朵朵繁花。 訪山區感同身受 決心建校.

  2. 2014年7月3日 · Every day, wenwei offers instant and comprehensive news and information aimed at Chinese-speaking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會董會架構 - 香港文匯報 檢索: 帳戶 密碼

  3. 2020年9月9日 · 羅湖港人子弟學校董事長鄭景輝表示大灣區港澳子弟學校提供12年制教學安排可以大大解決在大灣區的港人子弟求學的問題讓他們了解內地的發展也能夠培養家國情懷。 「我們有20多年銜接兩地課程的辦學經驗很願意也有信心做這件事鄭景輝介紹現時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每年都有不少港生選擇繼續在內地升學有很多家長都表達了強烈的意願希望學校能夠提供一條龍的教學課程。 「約80%的港生願意留在深圳升學,深圳和香港接近,許多學生住在深圳,更願意留在這裏,並且深圳和香港教育水平也越來越接近。 望課程方面盡量同步.

  4. 2016年4月8日 · 合約教師出現的原因主要有4個: 一、近年適齡學生的人數持續下降。 有數據顯示,2015/16新學年的中一學生人數較往年下跌了約二千人,當中有一些地區的學位供多於求。 在學位供多於求和收生不足的情況下,學校將面對縮班或更嚴重的是殺校的壓力。 二、教師人手過剩的問題。 一些學校預計未來幾年出現過剩的教師,所以即使出現常額教席的空缺,也不敢以常額的形式聘用老師,只能以合約制聘用,以防未來幾年教師過剩。 三、以合約形式聘請教師讓學校在行政管理上更有彈性。 學校在聘請教職員時,會把學校的課程規劃與組織、教師與科目配對等問題納入考量的因素內。 如一些新高中開設的選修科目,因學生報讀的人數有不同,學校每年需要按照學生對各選修科目的需求而調整校內教職員的人手。

  5. 2015年3月13日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形容天主教領島學校就最適合不過,而為了推動環保,學校善用有限空間,致力建立「綠色小校園」。 除設立有機園圃,鼓勵學生當小農夫,該校又推行回收計劃,教育學生珍惜資源。 校長洪美華認為,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實踐,與灌輸相關知識同樣重要,故校方重視環保教育與跨學科的配合,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和學習。 洪美華認為,環保概念不只是灌輸基本知識那麽簡單,還要培養學生的意識及習慣,而綠化校園就可對學生起着一種沉浸作用。 洪美華表示,該校位於九龍區石屎森林裡,幸得康文署的綠化校園資助計劃的幫助,安排了具備專業人士為學校提供意見,加上學校工友及家長的協助,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把領島變得綠意盎然。 寫下園丁感受 午膳「自食其果」

  6. 2020年9月14日 · 【燦爛的中國文明】克服環境限制 求學不畏艱辛 - 香港文匯報. 2020-09-14. 新學年已經開始,莘莘學子又再重新開展學習的旅程;但和往年不同的是,學生們開學卻不能回校,只能隔着電腦熒幕和老師同學們見面,既未能親身在校園裏學習,又未能和同學談笑,相信不少同學都會覺得感覺差了一點。 雖然因為疫情,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艱難了不少,但其實在古代,人們遇到更多各種各樣的困難。 例如路溫舒無錢買紙而要在草上抄書,歐陽修無錢買筆而荻桿畫字,匡衡、車胤因家貧沒有燈油而鑿壁借光、囊螢映雪,范仲淹為省下讀書資費而斷齏畫粥等。 這些故事,均展示了古人如何克服現實環境的限制,不畏艱辛地追求學問。 又例如北宋的司馬光,相信大家都認識,他年幼時破缸救友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即使他當了官,仍保持勤於閱讀的好習慣。

  7. 2014年5月14日 · 今期專欄將主要圍繞「通感」。 「通感」是修辭手法,簡而言之,是把不同的感官感覺溝通起來。 當感官互相聯繫後,顏色彷彿有溫度,聲音彷彿能與觸感相通。 以下將舉例說明。 例一:「妳笑得真甜! 「甜」本來是形容味道的,但這裡卻以味覺(甜)的詞來形容視覺(笑容),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用法,即使平日運用了,也渾然不覺。 冷月─觸覺通視覺. 例二:冷月寂寂地掛在天空,瀉得地上一片銀白。 這裡的冷月運用了通感。 「月」掛在天空,是觸不到,摸不着的。 然而,月亮予人「冷」意,這是以觸覺(冷)通視覺(月)。 而月亮是「寂寂地」,也未嘗不是以感覺(寂寂)通視覺(月)。 例三:「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歌聲形容荷花香 光影化成主旋律.